第784章 子义的船上有孔明

18天前 作者: 臊眉耷目
第784章 子义的船上有孔明

第784章 子义的船上有孔明

曹操的行动,北岸皆知,不过对于刘备和关羽而言,并无大碍。

刘备和关羽组织大规模演武,为的就是表态,表明攻克江东的决心。

这一次,朝廷是来真的。

刘俭一旦下定决心要消灭哪些敌人,就一定会消灭哪些敌人,这是无可辩驳的现实。

刘备和关羽深知。

自他起兵以来,还没有他无法战胜的敌人,刘俭的敌人大多早已化作了尘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只剩下曹操和袁绍而已。

曹操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也知道这一战的凶险。

所以他也一定要在战前把所有参战将领和军队的心凝聚在一起,然后才能打仗,一旦开战,军队里只需要一个声音,不能有其他的杂音。

为此,曹操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参加的都是曹军内的高级将领。

于是周瑜也站了出来一锤定音。

当然,这其中也有夏侯惇之死的原因。

周瑜道:“如此,只能以先帝之死为名,讨伐刘贼。”

这两人都非常愿意奋力一战,绝对不会示弱。

天下大势已经到了这個地步,刘俭扫平大半群雄,正是踌躇满志一统天下之时,怎么可能会接受眼下这个不上不下的局面?

统一对他而言势在必行。

曹洪也点了点头:“这段时间,关羽在淮南也征调了不少船只,据说也训练了一些善于水战的士兵,一旦咱们在水战上的优势被抵消掉,上岸野战就更难说了,先前淮南之战时,大家都知道,北军陆战无敌也。”

对此,夏侯渊非常不高兴。

“局势已经如此,刘俭扫平北方群雄,已无后患自古以来占据如此优势者,就没有不试图一统天下的,江东必为刘俭垂涎,诸位,此战,是保卫之战!”

他们立刻意识到,刘俭要来,就是来真的。

核心军事会议上,曹操将自己所预料的最可怕的结果告诉了手下的高级将领们,让高级将领们人人色变。

大一统之后,以如此威望和权势,加上一个幼年天子刘协,刘德然,难道还要做周公吗?

“某以为,这不是好不好打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战的问题。”

虽然天下人都知道刘辩之死是因为袁绍,但现在,他们已经没有别的理由了。

“难道咱们就什么也不做,就这样投降?”

仗还没打,两个高级将领就露出了怯意。

他无畏无惧,勇往直前,不会因为打了一次败仗就一蹶不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夏侯渊比很多人都更有勇气。

董袭在水战方面颇有造诣,他的话很有分量。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指认刘俭是汉贼,要篡位,而他们曹军是汉帝国的守护者,不是刘俭所宣称的叛逆,他们的斗争是正义的。

刘俭政权所拥有的极其强大的国力将一口气的倾泻在江东身上,江东是否可以扛得住,那可真是一个问题.。

曹操和周瑜的预估完全不会有错,甚至情况比他们俩预想的最差劲的情况还要差劲的多。

于禁愁眉苦脸:“本来咱们的兵力就不足,要是刘备和关羽下定决心攻打江东,兵力远远超过咱们,粮秣也好,物资也好,咱们拦得住一时,拦不住一世,主公,咱们劣势太大了。”

一旦发起战争,江东将面临来自刘俭政权疾风暴雨般的打击,而且几乎没有停歇。

周瑜一拳捶在了自己面前的案几上:“无论如何,我等已经没有了退路,我等都是和刘俭死战过的,这一战若不胜,汉室不存,我等也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战,刘备和关羽来者不善,听闻徐州所积攒的粮秣数量,足以支持刘备和关羽军两年的征战,他积攒了那么久的粮食,必然是为了彻底拿下江东。”

他的发言也很有针对性。

吕范的话很有威慑力,也彻底打破了众人的幻想。

“是啊,这一战很难打。”

随后,他又说道:“只是我们现在的名分不够,毕竟刘俭占据正统。”

“我们不想打,刘俭会放过我们吗?”

“我等十年在江南建立基业,焉能一朝给予旁人?”

他们觉得周瑜说的很有道理。

然后,吕范发言了。

周瑜的意思就是把刘辩的死栽在刘俭头上。

与会将领纷纷感到心中凛然。

周瑜的话深深的刺激了将领们的心。

“现在他所想的不是郡一地之得失,而是尽快扩大他的权势和声望,他要称帝,要治国!他一定会与我们不死不休,诸位,请立刻放弃不该有的幻想,这一战,是生死之战!”

这样的观念也早已深入北地人心。

“他们再擅长水战,也不会比咱们更擅长水战,曹公在沿岸设置了很多水军营寨,广置战船以迎敌,北军水师一旦出动,咱们可以快速发起反击,我就不信他们能在战船上打败咱们!”

董袭也支持夏侯渊的意见。

夏侯渊虽然也被刘俭打败过,但是反刘的意志依然很强硬。

“若是如此,这一战真的不好打。”

淮南地区有关羽直接控制的三万军队和刘备率领的三万军队,总兵力已经超过六万。

不止如此,东南方面军是刘俭非常重视的部队。

所以关羽和刘备的军队都是大汉朝组建的重点。

从建安元年至今,北方优良的军械成果都放在了东南方面军。

步兵用上了最好的军械。

高桥马鞍,双马蹬,还有马蹄铁,骑兵三大件一下,使东南汉军的骑兵的战斗力立刻猛升。

双腿不需要很大的力气夹住马腹,也不需要尽力平衡身体,双手完全解放,可以双手使用兵器进行战斗,普通骑兵也可以做出很多原先被认为是高难度的马上动作。

从此以后骑战就不再是武将和精锐骑兵的专利了。

关羽对于新骑兵的配备感到非常满意。

加上狼牙棒,大斧等重型武器在冲锋战中的普及,使东南军队的平原作战力更强,战术更多。

只要让北军在江东登岸,那江东军必死无疑。

很快,刘俭得知了山越的主力覆灭,少部分还在零零散散的战斗,但是已经不成气候。

江东五郡的豪强势力和山越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几乎一蹶不振,曹军的士气恢复,已经比之前更加牢固的在江东扎根。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曹操用强迫联姻的方式逼迫江东大士族和曹氏高层联姻,达成强行合作的效果,试图让自己成为江东正统政权。

还把参加叛军的豪强之家全部诛灭,扫荡一空,夺取他们的物资和人口……

刘俭心中其实挺高兴的。

因为曹操现在做的这些事情,他日后到了江东必然还要再做一次。

现在曹操做了,说实话,倒是给他节约了不少时间。

看起来,曹操也算是中华大地向前迈进的一个垫基人了。

若是他能与自己合作,或许大汉王朝的前进步伐会更加迅速。

刘俭为此感叹不已。

虽然有那么一点点为他和曹操的默契而感动,但是仗还是要打的。

既然曹操已经完成了作为工具人的全部工作,就到了要灭掉的时候了,不能多留了。

刘俭人在荆州,却给关羽和刘备下了军令,让他们开始行动。

刘俭令徐州牧刘备担任灭曹之战的主帅,总领全军,东南诸军包括太史慈麾下水师都要遵从刘备的命令。

令关羽为副帅,协助刘备作战。

诸葛亮,鲁肃随军参政。

辅助主帅刘备进行剿灭曹操政权之战。

徐盛,程普,韩当,高顺等为辅将。

又令使者代为授给刘备节钺,令刘备以此统帅全军,若有不尊军令者,直接斩杀,无须汇报。

由此,灭曹之战正式开始。

刘俭一声令下,青州和徐州两个州以及庐江、九江二郡,将无条件为刘备提供他所需要的军粮和各项军事物资,所有辅兵动员起来。

又令现任豫州刺史的刘冀,发动十万民夫,协助调配中原地区的资源南下补给。

各地的战争准备快速进行着。

各地郡守、县令、乡佬得到命令之后,高速运转起来,将各地基层全部调动起来,迅速进入了战时体制,一如之前的每一次大战。

各地受到刘俭恩德以活命饱腹的屯田民们怀着感激之心,踏上战场为前线作战的一线正规军运送军粮、军用物资等必需品。

人口所应该具备的动员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人口越多,则动员力越大。

大汉朝终于恢复了本该有的昌盛盛景了!

汉军将士获得了更高的战争保障,顿顿能吃饱,不用担心饿肚子,装备齐全,不用担心没有好兵器上战场被杀,也不用担心战事迁延日久以至于天气转凉然后没衣服穿。

大汉已经能够做到,一旦征战起来,后勤保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不允许有问题。

要是出了问题,刘俭绝对能一查到底,然后拔出萝卜带出泥,把相关官员一撸到底,全部打入深渊,以维持自己的动员力。

纪检三司的成立就是应对贪腐等问题的!

东南兵团的准备如火如荼,且相当迅速。

不过一个月,战争准备已经初步完成。

根据地方计吏的估计,他们认为再有半个月左右,百分之五十的战争动员力就能抵达预订地点,后勤保障足以发动全面进攻。

只要刘备觉得差不多了,就能开战。

不过刘备并不急切。

因为这是鲁肃给他的建议,先探明对方的动向,揣摩对方的意图。

按照鲁肃的提议,刘备查探了曹操的动向,知晓对方的防备和战争准备,得知曹军采用大规模大数量的高机动性小型战船作为主力,而放弃了使用大型楼船作为主力战船的情况。

看来,是对己方的抛石机和霹雳车等物有所顾忌。

“曹操和周瑜,确非等闲之辈!”

刘备说道。

“话虽如此。”

鲁肃道:“曹操和周瑜终归却不知道,我们看似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这边,实则真正取他性命的,是太史将军的海船!”

刘备琢磨了一番。

“他绝对想不到咱们会从海上发动奇袭,挑他根本预测不到的地方登陆,直接抄他的后路,等他被前后夹击的时候,也不知道他会想些什么。”

曹操虽然知道刘俭打造了一支水师,但是并不知道这支水师是以跨海登陆作战为标准打造的大海水师,数量众多,承载力极强,规模庞大。

这支水师建立起来的根本目的就不是为了和江南水师在内河打水战。

曹操和周瑜还在准备着和敌军在长江沿岸打一场激烈的攻防战,他认为彼军一定会用大量船只来正面突破他的防线,他已经做好了殊死搏杀的准备。

至于身后……

跨海登陆作战什么的,似乎不在曹操和周瑜的理解范畴之内。

当然原本也不在刘备的理解范畴之内。

这种事,他原先真的从来都没想过。

两方面打击江南,将主要战场划定在吴郡和丹阳郡的范围之内,对吴郡和丹阳郡内吴军的主力进行毁灭性打击。

只要吴郡和丹阳郡被攻克,曹操政权基本上就宣告覆灭,剩下的三个郡不过是平推而已。

刘备问鲁肃道:“咱们现在是不是要等太史子义那边的消息?”

鲁肃回答道:“依我之见,子义的海船上虽有孔明在,但我们还是应该发动全面进攻,牵扯曹操和周瑜的精力,不让他们反应过来,给子义和孔明争取时间,深入敌后腹地。”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