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无由招旧怨

1个月前 作者: 沧海不笑
第178章 无由招旧怨

第178章 无由招旧怨

王熙凤果然料事如神,刚才周瑞家的来找她,碰巧听到贾琏说的那些话。

她最清楚自己主子王夫人的心思,如今知道贾琮的丑事,那里不会去作耗的,转身就去荣庆堂做了报耳神。

贾母听了贾琮居然勾搭了个尼姑回府,气得当场摔了茶盅。

当初东府的贾敬抛下偌大家业,跑去做了道士,惹出多大风波,老太太对僧道之类本就有忌讳。

这个畜生要女人,哪里不好去找,偏偏去庙里找个姑子回来,还要带回府里。

当初他老子就是抬了个娼妓进门,结果克死了一大堆人,连老国公都被妨害了,闹得满城风雨,天翻地覆,让神京的勋贵看够笑话。

这桩公案十几年都堵在贾母心窝上,是她这辈子最呕心痛恨之事,不然她也不会连带着如此不待见贾琮。

因此对这种偏三妨四,不是正经出身的女人,心中说不出的厌恶仇视,几乎已成心结。

如今这胆大妄为的下流胚子,学了他老子一个样,居然也带这种不着调的女人进门。

难道要让当年的事再来一次,再让外人看一次笑话,那就真是反了天了,这下真触到了贾母心中逆鳞。

老太太还发了狠话,琮三爷要是带那个姑子回来,便不准他进府。

……

今早听凤姐说收到了金陵老宅书信,贾琮十二月二十从金陵启程回京,算日子这几天就能回府。

又派了心腹小厮,每日去码头城门打探,发现贾琮回城消息提前来报,省的他搞出事情惹母亲生气。

如今贾琮诗书文名,几乎传遍大江南北,这也是贾家的莫大风光,如果因这些风流混账,坏了他的名声,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且这种事情,不要说是贾家,但凡贵勋世宦之家,子弟荒唐猎色,养为外室,也要为人诟病,更不要说堂而皇之接回府中。

便把听来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毕竟是少年意气,一个人在外小半年,没了师长约束引导,行为有些过于失矩了。

这心中两罪合一,愈发怒不可遏。

几个人正商量着找些热闹法子过年,头一件事就要问贾琮,除了那两首好词,是否还出了什么新作。

再加上又听了史哲夫人那些话,史家子那可是她的娘家人,这孽障闹出这等事,岂不是把她的脸在地上踩。

她本有些迟疑,见是二姑娘和三姑娘在,想想也是不怕的,府上都知道,二姑娘最在意三爷这个兄弟,而三姑娘和二爷又最是投契。

“好端端的,外祖母发这么大火,到底出了什么事?”

不过他反应倒没贾母这么强烈,世家子弟血气方刚,爱慕女色是常有的事,连他自己都不能免俗。

贾政也打定主意,过几日贾琮回府,自己要多叫管束引导。

黛玉房中,迎春和探春正过来一起说话,言笑晏晏,气氛轻松惬意。

黛玉听了一惊,外祖母是两府的老祖宗,地位尊崇,人人都敬着十分,谁敢给她这么大气受。

这时见紫鹃从外面进来,脸带忧色,说道:“姑娘,老太太在荣庆堂发了火,连茶盅都摔了。”

消息传到了贾政耳朵里,一向极其器重贾琮的他,也觉得这次贾琮实在荒唐了些。

贾母在荣庆堂大发雷霆,这种事在府中根本瞒不住人,且发火的根由还怎么奇异,紫鹃本就是贾母房里出来的,自然有人告诉她消息。

黛玉听了贾琮只见人家一面,就满江南去找,竟然还要带回府中,心中忍不住一酸。

真有这么好的人儿,就这么入他的心,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

琮三哥多灵醒的一个人,怎会做这么荒唐的事,凭白给人留下话柄。

探春听了紫鹃的话,脸色羞红,三哥竟也做这种风流事,嘴里却说道:

“三哥这人心思细密,不像是行事孟浪的人,只怕是另有缘故,外人以讹传讹,也未可知。”

迎春楞了半晌,才说道:“即便带个人回来,只要人家情愿,又有什么值当的,琮弟能平安回府才是要紧。”

前几天迎春听探春说过,贾琮在金陵虽做了不少出彩的事,可也冒了不少风险,对她来说琮弟平安回来就好,其他都不打紧。

黛玉和探春虽心中为贾琮的事疑惑,但听了迎春的话,都相视莞尔,这二姐老是慢人一拍,对三哥也未免过于纵容。

只要她兄弟能平安回来,不要说带回家一个姑子,就是捅天一窟窿,估计二姐也不放心上。

……

大周宫城,乾阳宫。

郭霖捧着本灰白色封皮的折卷,这种封皮是中车司秘劄独有的,是刚刚从金陵快马送来。

“圣上,这是中车司从金陵急送的秘报,说贾琮在姑苏遇刺,刺客是水监司邹怀义的亲兵,主谋之人是金陵卫所经历司经历崔博望。”

嘉昭帝目光如刀,拿过那本秘劄仔细浏览起来。

郭霖在旁边说道:“圣上,那崔博望的弟弟崔博亮,是水监司千户邹怀义的心腹百户,当日在邹府因拒搏,被贾琮当场格杀。

这崔博望刺杀贾琮,是为了替自己亲弟报仇,好在贾琮躲过了刺杀,只是受了些伤,并不打紧。”

嘉昭帝冷笑:“若这只是一起因私仇而起的刺杀,那也算不了什么。

可为什么金陵卫所的人,能指使水监司的亲兵,而崔博望才一败落,就被人杀了,欲盖弥彰,真把天下人都当傻子了!”

郭霖听了这话,心中凛然,圣上这是对金陵卫所都起了疑心,只是没有实证罢了,如果真是这样,整个金陵还有什么地方是干净的。

这次圣上让他下派中车司密探下江南,除了收集水监司大案情治,监控神京下派人员行事,对江南民生政事也进行查探收集。

江南虽为国朝赋税重地,但私盐、匪患、士绅豪族擅权盘剥、土地兼并引动民祸,种种弊端日积月累,繁华之下已现困顿之局。

而各地卫所身负守土安民之责,其中金陵为江南之重,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圣上多少有些顾忌,且又无实证,这才一直隐而不发。

这时门外内侍来报,兵部尚书顾延魁在殿外候见。

这段时间顾延魁受命筹备火器营组建,从五军营选拔人员,加购火器等事,都已进展的有些眉目。

这次进宫觐见,就是将他耗费心血写成的火器营筹建方略,上呈圣上御览。

嘉昭帝看了顾延魁呈上了的方略,虽无惊艳之处,倒也老成持重,也勉励了这位老臣几句。

又说道:“如今各卫所军士血勇衰惫,战力不振,朕欲兴火器之法,予以辅庇,顾爱卿当在此处多下功夫。”

等到顾延魁退下,嘉昭帝又问郭霖:

“昨日工部李德康上奏,大慈恩寺主殿已落成开光,太后神位已安,贾琮怎么还没回京缴旨?”

“启禀圣上,奴婢已得到消息,本月二十日,贾琮就已经从金陵启程,算日子这几日就能抵京缴旨。”

嘉昭帝此时想到的是,贾琮与火器一道颇有见解,当日就是他提出三段击之法,或许能让他助顾延魁一臂之力。

且贾琮在金陵辅助宁王侦破水监司大案,建功甚殊,也是有目共睹。

虽然嘉昭帝驳回了宁王为贾琮请功,找了贾琮身为秀才已封七品官身的理由,不宜再加封官职。

虽有这一番托词,却并不是对贾琮有功不赏,只不过是恩必出于上。

他没忘记当年自己是如何登上皇位,皇子交好臣子,从来都是帝王的忌讳。

在为宪孝皇太后建寺安灵,板正孝道礼仪之争上,贾琮发挥了极特殊的作用。

如今大庙已建,神位已立,嘉昭帝自然要毕其完功,贾琮之赏也要出于此,就像是做一件事,必须有头有尾,才更显名正言顺。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