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朝议显圣心

28天前 作者: 沧海不笑
第218章 朝议显圣心

第218章 朝议显圣心

自从贾琮得了乡试解元。

第二日礼部便发文邀他参加恩科乡试鹿鸣宴。

鹿鸣宴是朝廷专为乡试新举人筹办的唱名宴,邀请乡试考官、学官、优异中式诸生同叙同饮。

对读书人来说,能有资格参加鹿鸣宴,是科举路上一桩荣耀之事,而贾琮作为本次恩科乡试头名解元,自然是宴席上最瞩目的焦点。

鹿鸣宴之后几天,贾府上门道贺的人群也达到顶峰,其中勋贵朱紫之人,比比皆是。

与贾琮有旧交之人,如嘉顺亲王、宁王、兵部尚书顾延魁、忠靖侯史鼎、大理寺杨宏斌、礼部刘继祖等,或亲自上门,或让家人送来贺礼。

贾家京中各家老亲,都有上门应景送礼的,甚至有几家未雨绸缪之意,看好这位风头展露的大房庶子,探查贾家口风,似有议亲之想。

……

而乡试放榜当日,贡院门口的风波,也并没完全平息。

如今已有御史挑头追究,他们自然是要出言附议的,不然真就被人觉得软弱可欺,以后也不用在这朝堂上混了。

祸乱皇寿恩科伦才大典,心思奸险,有失学人士子明德,应革去生员功名,以儆效尤,以清士子学风。

周君兴任推事院事,一贯善于构陷陷害之事,为圣上扫平异己,不遗余力,这样的人几乎就是朝官的公敌。

所有人都明白,都察院御史此次弹劾,背后剑指就是推事院周君兴,刑部侍郎石坚不过是陪绑的倒霉蛋,谁让他侄子和周君兴走的近。

只是,平时周君兴有皇帝撑腰,行事又十分缜密,一般情况下还真抓不住他的把柄。

嘉昭帝谋略深重,自然清楚文官弹劾周子安、石永信,其中所含的把戏伎俩。

于是嘉昭帝下旨,革除周子安、石永信生员功名,三年之内不得参加科举。

那他们身为都察院十三道御史,风言奏事的耿耿清名,如何才能得以彰显。

只是推书院是皇帝手中的尖刀利刃,怎么可能轻易入鞘,不过周子安、石永信扰乱皇寿恩科,相当于削了皇帝显示孝道的体面,也不能不惩戒。

在雍州乡试放榜次日,朝堂之上,都察院雍州道御史弹劾学子周子安、石永信,于恩科乡试放榜之日,污言构陷今科解元,煽动学子非议。

所以即便是周君兴这样的凶人,只要小心些,御史们也不怕被他反噬整死。

他们一个是本次恩科乡试的主考官,一个是主管乡试的礼部尚书。

御史弹劾周子安、石永信话头一出,太常寺少卿郑俨、礼部尚书郭佑昌立即出班附议。

如今他儿子周子安构陷恩科解元,煽动学子生事,抹黑皇寿恩科,这么大一个把柄,好耍嘴炮的御史们又怎么会错过。

周子安、石永信当日在贡院门口所为,就是在拆他们的台。

而文官们如此同声同气,不外乎他们对嘉昭帝重启推书院,心中所怀的抗拒和忌惮。

而且大周历代皇帝,都没有杀御史的先例。

如此人憎鬼厌之辈,自然是都察院御史,刷取名望的最好道具。

因言而获罪,可是昏君的标签。

也就是说三年后,他们的同年都已中进士,他们还要从进学秀才开始重考,登科之路要多蹉跎许多年。

其实嘉昭帝这样处置,已有高举轻放之嫌,大体也是给了自己鹰犬周君兴脸面。

如果换了是一般学子,早就被革除功名,永不入试了,那才是真正废了一生的学林仕途。

……

而贾琮的名字,自几个月前被追封生母之后,也再次在朝堂廷议上出现,并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事情的起因来自翰林院。

翰林院事葛宏正,读了那篇士人明德不振的策论,感贾琮卓异之才,上奏让贾琮入翰林院任七品典籍。

其实过了乡试,取得举人身份,贾琮就有了授官资格,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只能担任散官文职。

只是翰林院典籍却不是寻常的官位,虽然不如翰林院修撰、修编这类官职清贵,品级也不高,但也不是可以轻授的官职。

因为翰林院典籍,一般只授给二甲和三甲的进士,贾琮只不过一个举人,未免有些高封了。

只是葛宏正谏言,认为贾琮士人明德不振的策论,乃当世宏文,于学人治学立志,可为不易真法,这样的特异之才,入翰林为相得益彰。

葛宏正的上奏一提出,朝堂上的文官都是心思涌动,各有期待之情。

贾琮虽出生贵勋之家,但他师从文宗柳静庵,文华资质又如此出众,早已掩盖了他的出身,是活脱脱的文官胚子。

这样的人物,早早收入文官群体,十年之后,必然会成为文官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自然好过他以后因出身入武勋,成为武勋中少有的能以文事抗衡文官的人物。

武勋之辈自然都是粗鄙之辈最好,如此在文官主政的朝廷上,会少许多肘制之苦。

不过葛宏正奏议,却被嘉昭帝当场回绝了。

嘉昭帝只是当着满朝文武说了一句:勋贵之子当养勇武之气。

这一句话让满堂的文官都心中愕然,如此晦暗不明的心思,居然还是被圣上看透了。

圣上心中竟然不认可,那贾家子走文官之路,说什么勋贵之子当养勇武之气,如此出众的文华之资,当真是可惜了。

只有礼部尚书郭佑昌、兵部尚书顾延魁、忠靖侯史鼎等嘉昭帝亲近之臣,却听出了圣上的深意,都不禁心生寒意。

贾琮文华之资过盛,还有火器方略的实务之能,这样的兼备之才,如走文官之路,入阁宰辅都不是什么难事。

而他又有顶级武勋的出身家世,厉生两路,文武兼顾,几乎就是权臣之相,皇上是担心将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怪不得这样的文华人物,圣上居然说当养勇武之气,要往武勋之途上靠,不过是个十几岁少年,就心生防范,未免太过寡恩冷厉了。

……

朝堂上的消息,经过各种渠道传到贾府时,不过说贾母等人,连贾政都品不出,勋贵之子当养勇武之气,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贾政只以为琮哥儿实在前途无限,居然有人提议让他入翰林院,而圣上的话,倒是希望他能文武齐修,这是对琮哥儿极为看重。

想到这些,贾政又忍不住感叹,贾家真真出了麒麟儿。

而贾母和王夫人听到这些消息,又一次认定贾琮真是命数太硬,那两个大官的子侄,只是在贡院门口说了他几句坏话,就被皇帝革除了功名。

总之这小子的邪门事情,她们也听多了,大概都有麻木了。

她们的注意力,最近大都在内宅的事情上,比如,东府办过喜事后,传出的一些消息。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