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大运河与军事改革

21天前 作者: 小兵王2
第332章 ,大运河与军事改革

第332章 ,大运河与军事改革

而后周章指着地图道:“现在江淮一带不但成为了大汉的粮仓,更是大汉产业的中心,车水马龙就是此时陈郡的状态。”

他又指向中原地区道:“但两地的联系却只能靠鸿沟,而鸿沟却是战国年间魏惠王事情开始兴建,修成后经过暴秦扩建,成为中原沟通江淮的大动脉。但随着我大汉的建立,这条大动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江淮地区的发展。

此地淤塞了陈郡货物流向中原的渠道,中原的粮食价格是江淮之地两倍以上,但因为要运输货物,江淮之地的粮食却不能支援中原,鸿沟已经成为了我大汉的缺陷了。”

“本相打算加深扩大鸿沟,在沿途的郡县建立码头,让朝廷五千石的运输船也可以畅通无阻的运行在大运河当中,加快货物的流转速度,彻底打通江淮和中原之间的联系。”

“这个工程极其庞大,任务极其重要,你二人成为陈郡,东海郡太守之后,主要精力就放在这个工程当中。”

萧何和曹参行礼道:“诺!”

大汉五年十月九日,长安城,章台宫。

天下的贤者安坐于此,大汉的三公九卿坐在另一边,郡守大员则拿着自己这一年的成绩向着所有贤者汇报。

首先是大汉丞相做的大汉朝廷一年报告。

所有贤者听到这话都眉头紧皱,大汉军队虽然少,但花费却是极其高,几乎占据军费的四分之一了,要是战争年代也就算了,但现在大汉又没有敌人,如此大的军费开支实在是没有必要。

留在大汉的都是那些老实本分的人,治安自然是快速好转。

倒是地方上的贤者们听到这话满意的点点头,经过了大汉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整个天下的贵族豪强势力遭受重创,地方上的势力就是这样,此起彼伏,贵族豪强的势力下降,郡守县令的权威就重,现在大汉的豪强即便看到一县令也是战战兢兢的。

陈林之后是廷尉吴广向贤者们汇报,这一年大汉除了多少恶,抓捕了多少游侠,流放了多少人,杀了多少人。刑事案件下降了多少,天下的环境好了多少。

而后陈林看向太守们坐的地方道:“你们不要这样的功臣的身份,肆无忌惮,违法乱纪,当老老实实为大汉百姓做事,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现在大汉的商队已经敢单独运输货物,城市当中即便是小孩妇孺也敢出来,整个天下的治安环境在快速转好,夸张点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不为过。毕竟这几年整个大汉清理出几十万游侠,让这些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大汉之外的广大天地开拓。

所有的郡守们都一阵心悸。

花钱的项目总算能不爽的,尤其是汉军的花费。很多在他们眼中是不需要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良好感受,贤者们才认可了吴广政绩,纷纷为他鼓掌。

像景逸这些贤者虽然已经在月报上知道了,但此时依旧激动,没有比看到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兴盛而感到高兴的事情了,大汉已经是在盛世当中了,尤其是这个盛世还有他们的参与。

吴广说完,贤者们都纷纷鼓掌。

军方之后,御史大夫陈林开始对贤者们做报告,上面列举了御史大夫府这一年来打下了多少大老虎,保护伞,罢免了多少不合格的汉吏。

而后他看向高台上的天子,虽然天子对他们严苛,但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天下在大汉的治理下,一日比一日好,即便景家也在这個盛世当中快速发展壮大。要是天子再照顾他们,废除那些压制他们的法令就更好,那才是一个完美的天子。

周章作为报告之后,参军将军吴盛对所有贤者汇报道:“我大汉常备军8万人,其中镇东将军率领1万部众,镇北将军率领1万常备军驻扎在云中郡,漠南都督府驻扎1万铁骑在漠南~~~~,大汉海军新增24艘千料战船,修建了5个可以停30艘战舰的石质码头,去年总军费一十五万金。”

和对比的表格更是明显,土地粮食,财政等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真不敢想象啊,大汉才开国就步入盛世当中。”景逸喃喃自语道。

用去年的财政预算来对比今年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大汉完成的非常好,去年制定的目标普遍完全,甚至有些项目比预计完成的更快。

这事情他们是深有体会的,在大汉一波波的清洗下,土匪,马贼,水贼,强盗不能说是销声匿迹,但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了,各种犯罪分子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最后陈林总结道:“明年我们御史大夫府,将加大对地方上的监管,对于在地方上敢违法乱纪的汉吏,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手下留情。”

汉吏安分守己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情,他们的家产就可以得到保障。

周章对着所有的贤者说着大汉这一年开拓了多少亩土地,人口增加了多少,钱粮增加了多少,修理多少驰道,直道,轨道,建设了多少水渠等等。

而后是大司农商农,汇报今年大汉农业发展的情况,像什么修理多少水渠,开垦多少荒地,天下增加了多少水车,风车,粮食增产多少等等。

最后商农说道:“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建设水利设施,肥料是增产最快的方法,各位贤者回到本郡之后应地多带领百姓修水渠,堆肥料,购买鸟粪石,帮助百姓增产丰收。”

“诺!”所有贤者道。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的大地主,水利设施和鸟粪石好处已经被他们认可了,即便商农不说他们也会去做。

而后是少府令秦泊。

所有贤者看到秦泊眉头紧皱,虽然他们都知道四个时辰工作制度,还有什么《工匠法令》是天子提出来的。

但天子有这样的想法,必定是身边有小人在作祟。而这个小人,在场的贤者认为是秦泊,所以贤者们自然不可能会给秦泊好脸色看。

秦泊也满不在意,而是对着贤者们面无表情的说出,今年少府炼制出一亿两千万斤铁,50万斤百炼钢,少府控制的纺织厂有一百三十个,年生产布匹600万匹,36个经济作物种植园,十二家制糖作坊,七个大型晒盐场~~~~~少府获利25万金。

少府政绩优良,全场却鸦雀无声,贤者们虽然认可秦泊的能力,但却不能改变他们对秦泊小人的看法。

接下来时间,大汉的九卿和地方郡守发言纷纷发言,在场的贤者或者鼓掌,或是点头认可。

可以说这一天时间,就是在大汉朝廷宣告去年一年获得的成绩的时间。

汉吏们像考上了好成绩的学子一样,炫耀的开心,贤者们也听的激动。

贤者会的第一天,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气氛当中度过的。

翌日,上报项目的会议,气氛就凝重起来了,虽然今年的大汉财政富裕,但钱却是永远不够花,别人多获得一点,自己就会少获得一些。从这天开始大家都是竞争者了。

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丞相周章居然是第一个要申请项目的人。

他挂起了一张中原地区的图纸,让在场所有人都可以看清楚道:“这几年江淮地区快速发展,大量的货物都需要通过鸿沟进入中原,但鸿沟狭小已经难以满足江淮地区的发展了,货船淤塞航道已经成为常态。

本相打算扩建鸿沟,增加五倍的宽度,三倍的深度,能容纳5000石运输船通过,彻底打通长江,淮河,大河之间的联系,这条长达上千里的大运河将会彻底沟通南方和中原的联系,让整个天下的粮食和货物以最低的成本运转。”

所有人都吃惊的看向周章。

一是一项无为而治的周章居然会开启如此大的工程,

二就是这个工程大的让人不敢相信,这个春秋战国几百年来,还没有几个像周章这个运河一样的大工程,即便是暴秦这样的基建狂魔,弄像周章这样的大工程也是屈指可数,只有万里长城,驰道等可以比。

徐凡问道:“这个工程要花费多少钱财,丞相可曾计算出来?”

周章道:“大运河工程花费时间是5年时间,每年需要沿途招募4万民夫,在农闲时期开工,每年动工时间是6个月,按照一个民夫的俸禄是500钱,每年民夫的俸禄花费12000金,民夫口粮按照6个月10石计算,两万民夫每年就要消耗40万石口粮,工程需要的马车,独轮车,铁锹等器械损耗1500金。”

“大运河一年工程消耗13500金,40万石口粮,整个工程花费67500金,200万石粮食。”

而后周章坚定道:“以大汉此时的财政,是可以支持此等工程的。”

周章都算的极其细致,徐凡看着众贤者道:“尔等赞同丞相大运河方案者可举手。”

景逸等贤者方法举手。周章这个大运河工程对南方的郡县极其有利,像景逸就经常遇到堵船的情况,大运河开通后,他的商队能赚更多的钱。

徐凡道:“丞相大运河计划通过。”

而后他看向上计令张苍道:“把丞相的大运河计划列入我大汉财政预算当中。”

“诺!”

周章之后,吴盛站起来对所有贤者说了汉军改革计划,就是大汉8万常备军,按照义务兵,志愿兵方式进行交替轮换,以保证汉军的战斗力。

景逸听完吴盛的话道:“这样进行改革,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保证?”

其他贤者也是一脸疑惑看向吴盛,这个时代的人主动或被动,都是会接触一定的军事知识的,而军事常识当中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新兵的战斗力不如老兵,要不然就不会有精锐之师的说法。

而吴盛这番改革之后,朝廷会把自己辛苦培养三年的老兵,白白放归民间,同时又花费极大的代价,招募新兵训练他们,不少贤者,甚至用傻子一般的目光看待吴盛,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吴盛察觉这些目光,有点生气道:“这样改革之后,汉军的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强,不会越来越差。现在大汉常备军当中有年纪超过40的士兵,他们都是十年前参军的,虽然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他们年纪大了,体力已经跟不上汉军的要求了,不进行轮换,我大汉军中这样的老兵只能越来越多,战斗力越来越差。”

“新兵虽然没有多少战斗经验,但他们年轻力壮,只要稍加训练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而朝廷在这三年期间,观察选拔,就可以保证每个留下来的士兵,都是精锐当中的精锐,而这些退役的士兵又可以把他们的丰富战斗经验带回民间,真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时候,朝廷可以马上召回他们,组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朝廷这样改革之后,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军队的轮回替换,保持强悍的战斗力,又可以极大的节省军费开支。”

景逸却皱着眉头道:“但按照这种改革之后,常备军却要俸禄,这个花费可不小,要知道我们大汉对士兵的待遇已经足够高了,没有理由再给俸禄了,更不要说还给每月800钱。”

在大汉,即便是常备军也是没有俸禄的,有的只是一个月200钱的津贴,当然也不是全部都是这个数字,边疆的士兵高一些有300-400钱,关中,内地的低一些。

而士兵们也没有不服气的,一是朝廷分了上百亩土地,这些土地的产出就是他们的俸禄了,二就是汉军福利待遇好,吃达到小地主标准,穿达到大地主标准,不要说还有200钱津贴了,就是一钱没有,光吃穿标准也足够让士兵想要成为大汉的常备军,为大汉战斗。

以一个阶层为标准,汉军的衣食待遇只在贵族之下,加上大汉的各项福利待遇都向军方倾斜,像是成为汉吏,成为官营作坊的工匠管事等等,只要成为了常备军,就相当于成为了大汉的中上层。

景逸他们认为汉军的待遇已经足够优越了,不应该继续增加下去。

吴盛皱着眉头道:“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大汉的百姓都有土地,要是不给参军的士兵俸禄,他们没有作战的积极性的。”

景逸却冷哼道:“拿了我大汉100亩的土地,就相当于把命卖给大汉了,更加不要说大汉对他们的待遇了,每日光伙食费就有8钱的标准,大汉八万常备军一年光伙食的开销就超过了两万三千三百金,每个士兵军服开销达到1200钱,这还是我大汉内部的价格,要是在东市购买这些军服,只怕要花费三四千钱,我大汉每年军服的开销就达到了9600金。”

“八万常备军光吃喝这两项就超过了三万金。”

“改制之后,志愿兵军官的俸禄800钱,一年就接近万钱,按照三年轮转,每年光俸禄的开支增加了3万金,退伍士兵的安置,只怕又要出笔钱?”

吴盛道:“我大汉士兵退役就是有安置费的,这笔钱又少不了。”

景逸道:“以前差不多是10年才退役,现在却只要三年,每年都要安置两三万的退役士兵,军费倒是没增加了,地方上的财政支出就加大。

将军,您这不是在朝三暮四戏弄我等,您这样的军事改革,朝廷的军费要暴涨到超过20万金,占据朝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尚未打仗,军费就如此高了,真开启了大战,朝廷还能承受?您觉得这样合适吗?”

大汉的士兵不但参军的时候待遇高,退役的时候待遇也不差,只要参加过激烈的大战,士兵退役的时候赏赐普遍在五千钱到万钱之间。退役士兵要是也按这个待遇,一年下来又是两三万金了。

吴盛反驳道:“当然合适,现在又不是战国乱世,不可能频繁出现战争,而且当今天下,还有哪方势力值得我大汉全力出击?”

“只要维持常备军强盛的战斗力,我大汉一个将军府,就足够摧毁战国时期的一个中等诸侯国。”

“在没有足够强大敌人的情况,这种轮换参军的方式,才是保持我大汉军队战斗力最好的方式。”

“除非将军你愿意降下军方待遇标,要不然一次改革增加8万金的财政支出,我等是万万不能答应。”

“景兄说的有道理,以前打仗汉军士兵待遇高一点,还说得过去,但现在天下太平,我大汉也应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哪里还有继续增加军费的道理。”

“我大汉还有无数百姓食不果腹,而军方衣有丝绸,食有肉,居然还不满足,如此贪婪无度,将军您不感到惭愧。”

吴盛不擅长争辩,整个人气的脸都红。

徐凡开口道:“大汉军方能解决5万金的军费来源,尔等可否愿意通过军事改革法令?”

景逸等人面面相窥,但天子都开口了,他们自然不能反对了,虽然他们不清楚这5万金的军费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在徐凡强力支持下,吴盛的军事改革法令通过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