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

2019-10-08 作者: 仗剑至天涯
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皇权至上,自胡惟庸案后,顺势废黜了存在千年的丞相制,至此皇帝直管六部百司政务。

可毕竟这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样一种前提,内阁的诞生也就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存在。

最初,朱元璋设置四辅官,负责辅佐其处理政务。

洪武十五年,撤销四辅官,仿宋朝制度,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后增文华殿大学士,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过去,丞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在明成祖成立内阁后,把原来丞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的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层层衙署传递,直至下发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从最初只是大明皇帝的咨政机构,慢慢演变成为了大明朝廷的行政中枢,位六部之上。

在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

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

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

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

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在大明出现了。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但到了大明宣宗时期,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宣宗的鼓励下,内廷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据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

然而,虽然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内阁首辅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万历初期的张居正和冯保。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内阁次序:首辅、次辅、群辅。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大学士),

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