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坑儿子

2020-02-27 作者: 掰玉米
第11章 坑儿子

房陵悄咪咪的把三个小本子揣在了自己的胸前,只有这样才能看起来不太明显,毕竟她的双峰挺翘不知几何,别人也分不清楚是不是更大了些。

等拿尼姑庵,进入自己修养的小院子,打开这三个本子,她顿时面色变了。

其一,琉璃制作工艺。

光是这一个名字就够吸引人了,等他看到这种被称作玻璃,比琉璃还要纯净的东西竟然是从沙子里面提炼出来的,她顿时呆了。娘希匹,沙子值多少钱?琉璃值多少钱?

这利润,已经不能用百倍来说了,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其二,则是钢铁冶炼工艺。

这个时代的钢铁冶炼还处于一种很是低端的水准,导致当年的李世民带领玄甲铁骑攻城略地几乎无人能敌。如果新的炼钢工艺出现,就代表这种玄甲铁骑的武装成本低至一定程度,而且武器也会全面翻新,如今最猛的利器大马士革刀,恐怕是要批量产出了!

其三,盐。

这个字,其实就已经是让无数大家族和商贩趋之若鹜的存在,所谓三年血赚,死刑不亏,说的就是这些盐贩子。

但是盐的制作,多以江南一代,海盐制作为主。实际上现在的盐,都是熬制出来的。就是依靠大铁锅炼制出来,但是盐具有腐蚀性,一个大锅用不了多久,而且还有柴火的损失,导致盐的价格非常的高。

而且,大多数人还吃不到盐。

所以李二陛下的计划是,这第一桶金,就让房陵去晒出第一批盐来,其中的暴利,肯定能让她拥有足够的本金。但是晒盐不难,想必很快就会被世家和盐贩子学会。

并非坏事。

如果李二陛下是个纯粹的商人,这样的情况肯定特别恐怖,但是他是个皇帝。晒盐的兴起,肯定会导致盐价成本降低,货物增多,到时候价格就便宜了下来,能够增强国内流通性,并且零和博弈,也会让利润降低,每年因为盐而死去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

铁这块就更那啥了,李二陛下直接点出了长安城外的一处铁矿。

只要房陵提前拿下这块废地,那么就拥有取之不竭的矿石了。

这个时代的冶炼和采矿工艺,就别谈挖空一个矿脉了。

房陵瞬间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

…………

这些事情,作为皇帝的李二陛下没有必要亲自做。对于皇帝来说,做除了皇帝以外的其他事情,就是浪费时间。

第二天朝堂的议案比较峰峦叠嶂,因为这件事情是李二陛下亲口提出来的,而下面的臣子,也在思考方法。

那就是重开科举制度。

隋朝开始有了科举制度,也是普通百姓入仕为官的唯一方法。

但是自初唐,由于战争问题,科举被迫暂时停止。后来官员,基本是各大世家全面掌控,因此政治上,不稳定因素非常多。李二陛下必须得完全制衡各大世家,让他们无法达成完全联合状态。

一旦达成,那么天下就要换人了。

李二陛下的这点小心思,世家自然也是通透的。他们保持春秋鼎盛就行,安抚李二陛下的心,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此考虑的不是是否重开,而是科举重开的方式应该如何。

实际上影响不大,哪怕是李二陛下提拔一两个平民百姓,也不会影响到什么。

封建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平民是读不起书的,偶尔有一两个,也读的不多。就算是科举,真正能够中状元真正能够走入朝堂的,其实也还是世家的人。

说来说去,就是让世家的竞争变得更加公平一点,他们也很愿意看到。

流氓有文化,打遍天下也不怕。

平民表示很慌,不是对手。

在一众官员商讨了许久之后,李二陛下心中暗叹,看来这批咸鱼点又没有着落,于是轻咳两声,道:“众卿家,阵倒是有个想法。”

“朕以为,科举考试,应分为县试;府试;殿试。三次考试,一次在春耕之后,各乡推荐学子前往县内考试,高中者,与夏季参加府试。殿试,则在秋收之后,年关之前……”

浩浩荡荡的说出了自己的腹稿,白折了一批咸鱼点,让李二陛下的内心稍微有点痛。但是科举这件事,眼里是绝对不能揉沙子的。

下面这些人虽然也是一代强人,各个厉害,但是毕竟没有超越时代的见解。而且很多人都内心对此并不上心,即便是那些清流,亦是如此想法。因为无论怎么搞,实际上都是世家的人。

有意义吗?

李二陛下的内心却十分的平静。

等房陵开展第一批钱到位之后,开发全新的造纸术,还有印刷术。前面的不说,后面的甚至用不到咸鱼点,自己就会。

到时候全面普及了书本教育,这群世家狗就要明白人民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了。

眼界决定格局,此言非虚。

成本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擦屁股也不用竹子扣了,用纸!

场中这次很一致的提出了附议的声音,其实他们主要是觉得李二陛下殚精竭虑想出来的东西,要是再反驳一下,他估计得气疯。

反正他也拿我们么得办法。

众世家附议了想法之后,李二陛下含蓄的点头,出声道:“不知道众位可对第一次主持科举考试之人,有没有什么建议呀?”

堂中武官早就已经快要睡着了。除了打仗的时候一个个嗷嗷叫,在平常时间,这些不是国公就是郡候位高权重的家伙属实没有政治觉悟。

都是李老总的老兄弟,要不是在朝堂长,大口喝酒大碗吃肉都不带分座次的。

这点上,李二陛下向来十分到位。

所有跟着他的人,最终全部都得了善终,除了一个中途谋反的侯君集之外。可见李二陛下对于跟他打天下的老兄弟,是何等的仁慈。

但是这回,文官也不说话了。

即便是房玄龄岑文本之类的朝廷栋梁,此刻也都是眼观鼻鼻观心默然不语。

其实很显然,他们之所以不说话,就是因为对这个制度并不是很重视。提出来一个有能力的人,容易得罪人;提出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容易得罪李二陛下。

显然,没有合理的解释。

而且李二陛下既然问了,应该就是有合适的人选了,他们既然揣摩不来要用谁,何必抢了李二陛下的风头?

所以片刻后,他们感觉脑瓜子嗡嗡了一下。

“不如让吾儿承乾来主持这次的科举事宜,诸位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的眼珠子闪烁了一下子,岑文本则是不经意的低下了头。前者是看到了希望,后者是表示和他没啥关系。

唯有房玄龄依旧正直的站着,当然,理由是这件事和他也没什么关系。

要知道,李二陛下对李承乾的态度一直是非常古怪的。由于他的不争气,所以很多时候,李二给人的感觉,就是要换掉李承乾。

这才有后来李承乾造反的事情。

忽然让他来主持科举,岂不是说,李承乾的储位很稳?

那些扶持李泰,李恪的人,是不是要开始转变风向?

有人不禁陷入了沉思。

然而李二陛下的内心,则微微一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