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谢恩

2020-03-11 作者: 花千熙
第121章 谢恩

孟宪明几乎要坐不住了,僵白着一张脸,讷讷点了点头,心里后悔,刚刚为何一时头脑发热,起了那样的心思。

见他还算是知趣,苏崇衫就不再说话了,将茶杯轻轻放下,站起身,弹了弹身上本不存在的灰尘,出去给孟清帮忙去了。

孟松睡了半天,期间孟清喂了一次药,下晌的时候,终于醒了过来,看到孟清,“哇——”一声就哭了出来。

“姐……我好害怕,那里面好黑,我吃不饱,还害怕。”

孟清抱着他,感受到他的身体在隐隐颤抖,她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心里更是怒恨,孟媛小小年纪如此心狠手辣,对着一个小孩子,竟然也下得了手!

这跟囚禁没什么两样!

孟松在她怀里哭了一会儿,又睡过去,反反复复好几次,门口突然来了人。

却不是找孟清的,而是听说了朱氏在这边帮忙,特意绕路过来的。

“朱大婶子,你不是说你儿子剿匪有功,受到知府大人赏识要当官了吗?还说下午要请我们大家伙吃饭呢,我看你男人都已经把猪拉回家了,咋也没看到你做饭啊?”一个村人笑呵呵的走进来。

隔壁金苗儿凑过来问情况,听说孟家大房的人竟然要请客,立刻笑呵呵地进过来,大嗓门地扯着,“是啊是啊,我们也想要沾沾喜气呢,说不定哪天运气好,我儿子也当大官呢!”

“呸!就你那不学无术,整天偷鸡摸狗的儿子,能当大官?”有人不屑,直接白了金婆子一眼。

“就是,你以为那官是那么好当的?也就是咱们村的孟宪明,人家读书好,还受知府大人赏识呢,那才是做官的料子,跟你儿子比啊,那是一个天一个地,根本没法比,知道吗!”另一个村人趁机奉承道。

孟宪明被苏崇衫唬住了,羞愤难当的同时,又觉得没脸,就先回去了。

留下朱氏还在厨房里帮忙照看着,听见这些恭维夸奖的话,她可笑不出来,脸上还有些难堪。

扯着嘴角,淡淡道:“啥庆功宴啊,可不是为了我们家宪明的啊。别瞎说呢。”

想糊弄过去,没提孟宪明根本没有当官的事情。

金苗儿原本正在跟人理论,一听这话,立刻就不高兴了,大声嚷嚷道:“朱氏,你这是啥话?你该不会是舍不得请我们吃饭,想要赖账吧?”

朱氏心里怒恨,想撕了金苗儿那张嘴,七老八十一大把年纪了,竟然还跟个小娃儿一样的贪吃。

跟她们家欠她一顿饭似的!

正想着怎么搪塞过去,却见原处一队人匆匆过来了。

“快看,是县衙里的捕快!咋带了那么多人过来嘞?”有人认出来,惊呼出声。

所有人都惊奇地看过去,脸上带着兴奋和探究。

农村人大多老实,整天在地里刨食,对他们来说只要是官府办差的,那就都是官,都是爷。

有人赶紧凑上前去,“官爷,您带着这些人,是干啥来了啊?”

孙大头目光凌厉地扫了一眼,也没说是来干啥的,只是给后面跟着的几个人指了指孟清家里,“就是那里了。”

众人这才注意到,这些人都是普通的庄稼人,奇怪的是,每家都领了一个半大孩子过来。

朱氏看着,心里就隐隐觉得有些不妙,她都还没来得及解释那是误会,官府的人就来了。

该不会是昭告乡里,说孟清剿匪立了功的事情吧?

那不是往他们脸上打巴掌?

朱氏心惊,都没来得及跟孟清招呼一声,解了围裙就赶紧回家找孟铁柱和孟宪明去了。

孟清正在屋里哄孟松睡觉,听到外面一阵吵闹声,皱了皱眉头,转头和苏崇衫对视一眼,就出了屋。

看到一群人围在院子里,孙大头他们竟然也来了。

孟清挑了挑眉,疑惑地看向孙大头几人。

结果他们还没来得及解释,那几个跟来的村民就对着孟清“扑通”一声跪下去了。

吓了孟清一跳,“你们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周围看热闹的村民也是一脸的奇异,都有些不明白,这是发生了什么。

“夫人大恩大德,我们无以为报。”一个汉子抹了把脸,跪着开口,身边还跪着一个小娃儿,孟清认出来了,这是被关在王刚正小院里的男童。

另外几个,都是。

她心里也明白过来,一边搀扶人起来,一边对着赵大他们问道:“你们咋还把人拉家里来了?”

赵大叹了口气,“师娘,你是不知道,我们送孩子过去的侍候。他们就是这样,千恩万谢,啥东西也不要,我们一说是你救回来的人。就逼着要过来道谢。”

孟清眼角跳了跳,又去劝跪下的人,“你们快起来吧,这么大礼,我也受不住。”

一个妇人摇摇头,“姑娘受得住,你一个人去了青石寨,不但配合官府剿匪,还替我们找到了孩子,这个大礼,你受得住!”

砰砰又是两个响头,听得孟清脑门儿嗡嗡的疼。

“你们先起来吧,有话屋里说,在这里也不像话,反而让人诟病我娘子。”苏崇衫看着,淡淡开口。

那些人也磕头过了,又听苏崇衫这么说,生怕给孟清招来麻烦,忙不迭地从地上爬起来,“说得是。”

孟清揉了揉额角,苏家房屋简陋,唯一的堂屋也被改造成了卧房给阿松睡。

也没法招呼人进去,就道:“你们先坐下歇息,我去给你们倒杯水来。”

一个妇人忙拦住她,“恩人莫要麻烦,我们不用喝水的。”

孟清抿了抿嘴,“你们不用恩人恩人的叫我,我比你们还小些呢,就唤我孟清好了。”

那些人面面相觑,点头应了,又一番感谢的话,还有人从家里扛来了一袋子小麦,“我家里也没啥东西好孝敬恩人的,就这么点儿,也请恩人不要嫌弃。”

孟清赶紧退拒了,又说如果执意要给,那就是陷她于不义,县令大人也会责怪的,又有赵大几个在旁边帮忙说话,那些人才作罢。

村民们还有些云里雾里,不过隐约就听见了那些人说什么剿匪,救了孩子什么的。

“不是说,孟宪明才是剿匪有功的那一个吗?”有人疑惑,就去问赵大他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