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脑壳痛

3个月前 作者: 海与夏
第769章 脑壳痛

第769章 脑壳痛

杨平在美国并没有呆多久,他完成手术,帮助梅奥眼科团队制作眼球移植的模型,连罗彻斯特小镇也没有逛就回到中国。

随行的罗伯特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没时间回纽约,所以也没有看到自己满屋子的锦旗。

回国后的几天,约翰内森每天向杨平汇报半球大脑病人的病情,他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可以出院,当然,约翰内森也跟上节奏,他要求这个病人出院前送一面锦旗给他。

外出这几天,杨平也没有精力关注投稿的回复情况。

现在回来,他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投稿的论文上面,想看看究竟有没有好消息,于是打开邮箱,里面有一封来自德国的新邮件。

这封邮件不是《science》期刊的正式回复邮件,而是审稿专家曼因斯坦教授的私人邮件。

审稿期间,审稿专家私下与作者联系是违规行为,但是曼因斯坦显然已经不顾这些,他必须尽快联系杨平。

“尊敬的杨平教授:三篇论文已经全部研读,请原谅我的冒昧与冲动,这不是《science》期刊对于你稿件的正式回复,而是我的私人回信,审稿专家与作者直接私下联系的方式非常不妥,但是超常之事必需超常之方法。我的回信仅代表我个人意见,与《science》官方无关。”

“三篇论文的创新性给我带来的感受是震撼的,它将开启体细胞克隆器官的时代,克隆技术一直应用在完整的生物个体的培育,对于器官这种局部结构的培育,数十年来,一直没有任何突破,而医学家、生物学家们的努力也一直集中在完整个体的培育,最多的是基因修改与异种嫁接的方式来培育器官,这也没有逃脱完整个体培育的思路限制。”

“总之,他们认为除了生物3D打印之外,任何尝试人体局部结构的克隆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杨教授你却打来另外一扇门,让我看到门外照射进来的曙光,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是我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十年后,二十年后,或者三十年后,一定会在器官克隆上有所突破,那时,同种器官异体移植的时代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同种自体移植,而器官的获取也更加自由方便,可以从实验室的培育箱里进行定制,以后自体器官移植就像人工关节置换一样普遍,人类从此进入器官自由的时代。”

“你的论文过于超前,所以掐指可数,这个世界上能够看懂伱的论文的人不会很多,此时曼因斯坦自告奋勇,披挂上阵,承担历史责任。”

“鉴于论文的重大意义,我已经将三篇论文全部推荐给《science》主编刘易斯,督促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加急发表,而且我建议,这三篇之中,最好有一篇作为封面文章,才能彰显论文的重大价值。”

“近年来,医学一直裹步不前,大多数的进步与声光电等物理科学进步关联在一起,比如人工关节、内镜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等,属于医学本学科的技术难有重大突破,肿瘤领域迟迟没有进展,周围神经修复一直毫无收获,而引以为傲的手术机器人技术不过是工具的进步而已,我一度非常苦恼,觉得医学基础理论已经一潭死水,可是现在不同,杨教授的论文无疑搅动这一潭死水。”

“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见面,在见面之前,我请求能够与你保持邮件交流。”

“德国,夏里特医学院,曼因斯坦,柏林——。”

这么说,投往《科学》的三篇论文已经中奖?

看来曼因斯坦名不虚传,的确是个天才,他一眼就可以看出论文的学术价值,甚至已经看到论文核心学术成果未来的方向,而且,德国人的文笔还不错。

据说曼因斯坦现在痴迷于换头手术,当然,跟其他宣称换头手术的医生不一样,曼因斯坦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现在也有其他医生进行动物换头手术的实验,还有医生不顾伦理限制,尝试人体换头手术。

这种手术的动物实验始于前苏联的五十年代,那时他们用狗做实验,后来陆陆续续各国医生开展此类手术的实验,俄罗斯第一个在人体进行手术实验,不管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践,严格来说,所有实验结局都是失败。

换头手术最大的难题就是神经连接后修复的处理,如果不能从基础研究上突破神经修复的问题,换头手术不可能成功,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在换头手术中,血管的连接很好处理,与断肢再植类似;排斥反应也有器官移植的大量经验可以借鉴;唯有神经切断后重新连接的修复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将头部与供体的身体连接:吻合血管神经,吻合各种其它组织,没有神经的修复,一切都是徒劳的。

曼因斯坦深知障碍所在,所以他的最新课题就是研究神经无损还原式修复,他试图通过某种技术让断裂的神经在损伤处进行修复,通过修复还原神经在损伤处的细胞层面的解剖,从而恢复神经的功能。

神经是无法修复的,这是已经形成的共识与常识,它只能依靠神经细胞的轴突重新生长,一直长到目标区域,所有医生和科学家都是从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进行研究。

但是曼因斯坦试图打破这个结论,他要对神经修复,进行无损还原式修复,他希望用一种细胞生物焊接技术来实现这个目标,据说动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如果曼因斯坦的课题能够成功,那么以后所有脊髓损伤截瘫病人和周围神经损伤病人都可以恢复正常,当然,曼因斯坦的换头手术也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换头手术?神经断裂无损还原式修复?

杨平想起奥古斯特讲的这些事情,觉得曼因斯坦是个医学怪人,他的想法是那么疯狂与离经叛道,这个朋友可以交。

于是杨平给曼因斯坦教授回了一封邮件,表示可以保持邮件交流。

——

夏院长的效率很高,杨平的博士提前毕业、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部走完程序,已经落实,连综合外科墙壁的医生介绍,三博医院官网的医生介绍,也一并,剩下的杰青名额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

南都医大会议室,关于杰青名额的问题争论不休,气氛非常紧张。 目前只有一个名额,整个南都系都只有这一个名额,究竟这个名额给谁,给杨平还是给关汝言,教授们争论不休,毕竟两人都符合条件,杨平的潜力更大,但是关汝言的学术成果更丰硕。

苏教授与丁副校长因为与当事人的亲属关系,必须回避这种会议,但是不可完全避免不影响争论的结果,会议成员的意见会受他们的影响,所以会议成员自然而然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与苏教授私交甚好,另一部分是丁副校长的人脉资源,而第三部分是不受私交左右,能够客观发表意见的成员。

“丁汝言是留德学者,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已经发表两篇s,32篇scI论文,主持过五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个名额我觉得没有任何争议,还有谁有这份成绩?”南都医大科技处处长石庆贤发言。

石处长是丁校长亲手提拔的,他偏向关汝言,这是公开的秘密。

附一的副院长邹教授清了清嗓子:“丁教授学术成果丰硕,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个名额理应给他,但是我觉得,如果名额这样轻率处理,有违公平公正的原则,我认为也要给其他竞争对手机会,比如三博医院的杨教授,虽然年轻,但已经有一篇s,scI也有十篇,在数量上比不上关汝言,但是他的s引用数远远高于关汝言的s,一篇的引用数比他两篇的引用数累加还要高很多,至于scI,杨教授的论文全是顶级期刊,在期刊质量上明显高于关汝言。一个以量取胜,一个以质取胜,我认为杨平更胜一筹,完全可以获得这个名额。”

邹教授的身份不用说,他代表谁,大家心知肚明。

石处长与邹教授,这两个人是旗帜宣明,绝不含糊,各自打头阵,扛起自己阵营的大旗。

“恕我直言,三博医院以前不是我们南都医大的附属医院,近来才纳入南都系,他们要拿我们的名额恐怕有点早吧,过几年再说吧,我们南都医大自己的年轻人应该优先。”南都医大谷德汉教授快人快语。

谷德汉是丁校长同班同学,私交非常深。

数字医学实验室主任何教授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事情绝对不能论早晚,三博医院现在已经实实在在是我们南都医大的附属医院,如果因为这个将其另眼相看,恐怕不利于整个南都系的团结,我觉得应该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何教授可是南都医大的人,现在站在杨平一边,这让石处长十分反感,心里骂道——这个二五仔。

“我觉得何教授说得对,按照这个思路,大一的新生就不是我们南都医大的学生?不能享受南都医大的福利?老生优先?这让新生情以何堪。”南都医大基因实验室的文玉琳教授随即跟上,扶了扶眼镜。

文玉琳是基因实验室主任林岚的助手,林岚是苏南晨的未婚妻,算起来是杨平的嫂子,因为这层关系,林岚已经回避,但是不可能让整个基因实验回避吧,人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种会议,连个发言的代表也不给,说不过去的。

二五仔还挺多!

石处长看了一眼文玉琳。

“关教授已经三十八了,杨教授不到三十岁,来日方长,这次的名额还是给关教授吧,留学德国,拒绝高薪厚禄执意回国,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让人钦佩!”基础医学院院长黎有清意味深长地说。

感情牌都打出来了,邹教授眉头微微一皱,心里不以为然。

临床医学院院长丘充实院长立即说:“关教授报国之心值得敬仰,但是今天的会议,我们要客观公正,不能用爱国之情来加分,要论爱国之心,我想,大多数青年才俊都有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杨教授也不会落后,杨教授如此年轻,就获得这样的学术成绩,此时尤其需要鼓励,年轻的信心绝对不能打击。”

丘院长博士期间与苏教授为同一导师,是师兄弟关系。

饶校长一直没有发言,他为人正直,不想因为自己的发言影响到别人,甚至左右结果。

从私人角度,饶校长倾向于杨平,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如果能够给予一些鼓励,会更加激发他的信心与激情,饶校长还担心杨平有一天会出国,所以想尽快给予这些鼓励留住人才。

但是私人感情是私人感情,作为一个正直的校长,他不会偏向任何人,一起以讨论为准。

关汝言虽然也优秀,但是比起杨平,还是差了很多,饶校长心里有数,杨平不到三十岁,已经一篇s,10篇顶级期刊的scI,这种学术成绩相对于年龄来说,已经非常难得,潜力无限。

大家踊跃发言,反正各有各的理由,两者的支持人数也不相上下,这样讨论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

饶校长最后总结说:“这样吧,两个候选人大家都熟悉了吧,不熟悉的多看看手上的资料,也可以问问别人,多打听打听,这个月底名单要定下来,下个月要交名单,所以大家好好想想,下周再开会投票,以票数定名单。”

“我同意!”石庆贤教授举手赞成。

三博医院是新加入的附属医院,肯定拼不过南都医大本部,还有一周时间,到时候他游说游说大家,只要落实南都医大本部专家的票,事情就稳操胜券,毕竟南都医大本部专家最多。

既然争论不休,没有一个明确的倾向,也只能这样,邹教授也同意投票定名单。

邹教授心里也不慌,他拉上几家附院的代表,再通过同学关系,搞定几个本部的教授,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