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日本国民革命军

1个月前 作者: 我是三水啊
第788章 日本国民革命军

第788章 日本国民革命军

在日军内部,石原莞尔是少有的保持清醒的智者,他是“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使得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东北。

但是在“七七事变”之后,石原莞尔担心全面侵华会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主张逐步占领中国,因此与主战派形成尖锐的矛盾,最终在1941年编入了预备役。

倘若不是前任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突然身死,石原莞尔会一直被弃用,直到1949年因膀胱癌去世。

此时,石原莞尔颇有些躺平的意思,虽然在他的指挥之下,华北派遣军日军取得了中条山战役的胜利,但是他明白仅仅靠这一场微不足道的胜利,是无法将日军从战争的泥潭里拖拽出来。

欧洲东线的苏德战场虽然还没有取得最终结果,但是有识之士早就看出来,德军恐怕要倒在寒冬之下。

如果德军一败涂地,那么即使日军当前在东南亚以及太平洋战场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最终也同样难以逃脱战败的结局。

在日军内部只有像山本五十六或者东条英机这样狂热的主战派依旧沉浸在大日本帝国战无不胜的幻想之中,大多数高层已经从狂热中清醒过来,但战争机器岂是能说停就停的?

眼见在场的日军诸多将领面露忧虑之色,石原莞尔出言宽慰道:“诸君,请定下心来,大日本帝国还没到倾覆之时,国内的些许叛乱很快就会平定,还请诸位回去之后稳定军心!”

补给监部的日军少将出言询问道:“司令官阁下,国内的生产受到叛军的影响,近两月的军需补给迟迟未到,大日本帝国的勇士恐怕无法维持正常的补给标准!”

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兵工厂主要有四个地方,太塬、石门、津门、济南,原先阎老西的太塬兵工厂的规模是最大的,只是日军一直奉行掠夺中国,供养国内的政策,好多机械设备都被运回日本国内。

此前,津门兵工厂被瓜分一空,致使华北派遣军自身的补给体系出现问题,一直由国内进行输血,但是现在日本国内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只能优先补充给南方军。

石原莞尔也颇为为难,现在日本的整体中心在东南亚,华北派遣军自然是争不过南方军的,不过石原莞尔之前曾在关东军担任副参谋长,倒是会卖他一些面子。

“我会跟大本营申请,从满洲调拨一批物资补给,足以维持到国内恢复生产!”

“嗨!”一众小鬼子齐声应道。

其余小鬼子迅速起身离开,会议室内只留下石原莞尔与田边盛武两人,田边盛武是华北派遣军中的三朝元老,曾经辅佐过多田骏,冈村宁次两位司令官。

“石原君,我听说大本营打算从关东军抽调三个师团回国内平叛?”

“田边君消息果然灵通,军部已经下达正式命令,关东军下辖第一、第九、第二十四师团正在集结,将会于三日后开拔回国!”

日本军部选择这三个师团都是有依据的,第一师团曾经长期驻扎于东京,第九师团兵员主要来自日本金泽,由北陆的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的士兵被构成。

而第二十四师团的日军士兵来自于四国岛,这三个师团的日军士兵基本上与正在发生叛乱的关西地区没有关系,这也是日本军部调遣他们回国平叛的原因。

“石原君,我不明白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帝国的勇士们为何屡屡会发生叛乱?”田边盛武问道。

田边盛武出生于军官家庭,其父是日本陆军中佐,从小田边盛武就受到精英教育,此后在军中一路高升,再加上战争爆发之后,长期在外指挥作战,他的家族是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理解日本国内普通平民家庭的苦难。

反观石原莞尔,其父是当地警察署署长,虽然家庭环境同样由于平民家庭,但是其转入预备役之后,闲置在家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平民家庭的惨状。

家中青壮被强行征召入伍,稍有姿色的女人则是成为权贵的玩物,玩腻了之后扔进慰安所,年迈的父母一日不曾停歇的在工厂劳动。

日本这个国家缺乏资源,但是最缺少的其实是人口,为了压榨人口潜力,日本政府手段频出,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发挥起了作用。

“苛政猛如虎,岂能不反?”石原莞尔心中哀叹一声,但是却不敢说出口:“田边君,国内的叛乱快则一月,慢则三月就会平定,届时大本营会将叛乱的士兵重新编练成警备师团,调往满洲驻守!”

“那负责平叛的三个师团?”

“将会调到我华北派遣军,以充实我部兵力!”

田边盛武闻言抚掌大笑,负责平叛的第一、第九师团乃是日军中的常备师团,战斗力极其强悍,第二十四师团同样战史悠久。

在他看来,如果这三个成建制的师团能调入华北派遣军的作战序列之中,华北派遣军的实力将大大增强,届时日军在华北也有更多周旋的余地。

石原莞尔则没有那么乐观,不可否认关东军在日军诸多方面军中纸面上的实力是最强的,但是同样有一个为人疏漏的弱点。

关东军长期驻扎在关外防备老大哥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导致关东军的士兵承平已久,再多的训练也难以维持曾经的作战水平。

石原莞尔在担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尤其是七七事变爆发之后,石原莞尔曾经向上谏言,让关东军所部轮番到华北或者华中轮战。

但是军中高层却一直顾虑重重,日军内部同样派系林立,关东军高层担心麾下部队被划入别的方面军建制之下,而华北、华中派遣军则是担心关东军抢夺战功,所以石原莞尔的提议并没被采纳。

反而遭到了时任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耻笑与排挤,认为石原莞尔是在危言耸听。

日本和田山、福知山一带,周卫国等人与起义军首领汤本信夫等人汇聚一堂。

此番周卫国一行人先是乘船到了大阪,结果因为好多同志有晕船的情况,所以周卫国只能下令先行休整一天。

这一天的确没耽搁什么,期间大阪市区并没有被起义军占领,原因则是当地的长官以及权贵付出了一笔高昂的赎买金,要求起义军不能进城,所以就造成了起义军占领广大乡村,原有官方势力龟缩在市区的诡异现象。

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此时此刻大阪市区的权贵似乎都有两面下注的打算,一直与起义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此后,周卫国等人与大阪兵工厂的一群工人一起运输一批弹药补给前往起义军的驻地。

当汤本信夫见到周卫国的时候,表现的异常欣喜,向周卫国大倒苦水。

起义军表面上看似席卷关西地区,但是汤本信夫这一支起义军一直在近畿地区(京都、大阪、神户)活动,实则内忧外患。

用汤本信夫的话说,众多起义军虽然明码通电尊自己为首领,但是实际上各自为战,只是想让汤本信夫这一支起义军吸引火力。

周卫国到了之后,为了不在起义军内部造成负面影响,工作小组这110人全部起了一个日本名字,随后除了特战队之外,其余人全部下到基层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仅仅是汤本信夫所属的这支起义军的确存在重大问题,有着几乎所有起义队伍的通病,这一点在中国已经验证过。

其一,内部山头林立,该部指挥权混乱,起义军内部无法达到命令上下通达,此乃兵家之大忌。

用周卫国的话说,起义军的情况有些类似中国古代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汤本信夫好似被所有红巾军共推为首领的韩山童。

其二,起义军缺乏完善的行政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积极性,起义军以原日军士兵,旧贵族为主,好多工人和农民趁机捞了一笔,就偷偷返回家乡。

这一点就如同红军初期的各种起义一般,起义力量来源于发展过来的旧军阀官兵,只是现在尚没有遭到致命性打击,起义军队伍士气如虹。

如果周卫国等人再来的晚一点,恐怕就得经历一遭赣南三整,然后就得井冈山上走一遭。

当初在津门的之时,由于时间太仓促,周卫国只是给汤本信夫制定了一套活动纲领,告诉他如何发动起义。

这次见面之后,周卫国又给汤本信夫讲了一下红军在洪都起义之后的经历,南下作战遭遇失败的过程,汤本信夫闻言大惊,不由得感叹起义军现在的情况与红军何其之似。

原本汤本信夫还对周卫国带来一支人马颇为抵触,担心周卫国有夺权的行为,后来随着逐渐接触,渐渐打消了此想法,于是当即就要下令任命周卫国为起义军参谋长,麾下人员均任要职。

随后周卫国针对起义军现有问题进行改革,首先提出来的就是作为一支部队,要有正规的番号与编制。

汤本信夫原本是属意起义军的番号为日本工农红军,最终在周卫国的建议下,起义军的番号定为日本国民革命军,以起到迷惑日本高层的作用。

以汤本信夫原有400余名从津门过来的士兵拉出来的队伍为嫡系,共计四千余官兵整编为日本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团第一联队,下辖四个步兵大队以及一个山野炮大队。

其余队伍多则五六千人,少则只有几百人,以山头为基准,分别整编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联队。

在日军大部队前来围剿之前,汤本信夫下令组建军官训练班,各联队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均要过来深造。

周卫国手下的20名军事、政工干部在训练班担任教官,50名反战同盟的同志则是到基层部队进行忆苦思甜的宣传工作,10名情报战线的骨干则是从起义军内部抽调一部分人员发展情报系统。

特战队员则是专门在第一联队的基层部队充当教官,对汤本信夫的嫡系进行训练。

关系地区的起义军,汤本信夫所部是发展最快的一支,其余起义军不过是效仿罢了,纵然听说了汤本信夫实行的政策,最终倒是弄成四不像。

汤本信夫被遥尊起义军首领,在明确起义军的部队番号之后,于是接连通过电报将革命军第二、第三、第四师团的番号分发出去。

在经过不到半个月的整训之后,第一师团全体官兵的精气神有了明显的变化,革命军又在根据地内招收了足足有三千名工人和农民。

用周卫国的话讲,第一师团内部的那些旧贵族具有软弱性,革命不坚定性,只有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才是革命的坚定力量。

这些旧贵族多数来源于日本京都地区,原先祖上也曾经阔过,可是随着日本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关东地区,这些旧贵族不可避免的衰落下来。

可以将他们视为中国的地主阶级,他们掌握着基层的生产资料与人口、知识,参加起义军一方面是被裹挟,比如自家子弟在军中参加起义,然后带着起义军回到家乡发展力量,致使这些旧贵族不得不参加。

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被清算,于是主动加入,其中不乏一些浑水摸鱼之辈,但是这些旧贵族中的年轻代表是有革命性的。

随着革命军的壮大,日本政府陆续抽调周边地区的守备师团前来围剿,双方围绕革命军的根据地展开了几次战斗。

周卫国认为革命军当下虽然占据了几块城区,依靠现有的工厂形成了军工体系,但是奈何敌人力量太强大,随着包围圈封锁越加严密,有些原材料已无法在运进根据地。

于是提议保留革命的火种,所部向北部山区转移,不过第一师团内部意见却无法达成统一,一些旧贵族的代表坚持留在家乡。

最终第一师团兵分两路,一路是汤本信夫的嫡系外加其余几支队伍向北突围,另一路则继续在根据地坚守。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