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狼性准则(2)

1个月前 作者: 王宇编著
第23章 狼性准则(2)

第23章 狼性准则(2)

为了弄清蚂蚁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连续几小时趴在潮湿、肮脏的地面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运死苍蝇的活动。许多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对他议论纷纷,可是他却丝毫不加理会,只顾专心致志地看蚂蚁。

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这些有成就的人物身上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一心想着自己专注的问题,对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反应清晰,对于这些问题之外的事情却一点都不去考虑,不去注意,所以他们才会闹出很多这样的笑话。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成功的人大凡是专注的人,专注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只有聚其精,会其神,才能取得成功。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专注。

那么,专注精神是如何培养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

曾经多年蝉联全球首富,微软的创始人之一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市。他曾先后在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和湖滨中学学习。

小时候的比尔就精力过人,还很爱思考,一迷上一件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不受外界的影响。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一些有助于智力开发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当比尔下了一步好棋、打了一张好牌时,她总是拍手叫好鼓舞他。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让比尔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更新的下棋方法,发表自己独到精辟、与众不同的见解。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盖茨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他广泛地阅读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

对于比尔·盖茨的成长,他的父母一直都很关注。他们在质朴的处世方式中,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里,他的父母总是尽可能地与儿子待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小的比尔有时居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

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想要为比尔寻找一个更适合于他的、有更大发挥空间的地方。

最终,全家人选择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上,比尔·盖茨很舍得下工夫,常常学得很好,如数学和阅读方面。每次父母看到比尔拿回来的成绩单,尽管他们知道比尔在一些课程上会学得更好,但他们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尊重儿子的做法。

比尔·盖茨在中学毕业以后,很想到哈佛大学去念书,而这恰好也是他父母最大的心愿。父母本想让儿子当一名律师的,可是,经过冷静地思考,父母决定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一点帮了比尔·盖茨的大忙。但一年后,比尔·盖茨的父母却不得不面临一个更大的难题: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放弃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在与父母的多次交谈中,比尔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了解儿子的秉性和志向,虽然他们不是百分之百同意,但还是尊重儿子的意愿,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了他在计算机软件领域里的拼搏。

家庭宽松的环境,家人宽容的呵护,使比尔·盖茨能充分地发挥全力专注于某一事物的天赋。1975年比尔正式创办微软公司,20多年后,成为世界顶尖首富,个人资产近200亿美元!很显然,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事例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从小的专注是以后成功的基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有所作为,而专心致志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当他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他才会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只有专注,才能得到市场。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一些有名的公司,像英特尔只生产处理器,可口可乐只生产饮料,IBM只做电脑硬件,这些企业因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都成为百年不衰的老字号、世界知名企业。相反,一些企业遍地开花,什么行业都想插一手,反而丢了自己的特长很快走向了衰落。就像曾经风行一时的苹果电脑,软硬件都做,而且在当时都做得不错,但是后来,当微软推出性能更优于苹果的视窗软件时,人们开始放弃苹果软件转而用微软的,苹果电脑不但软件卖不动,硬件也没有市场了。

专注可以弥补技术上的某些不足。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在做出放弃其他生产线,只做来料加工的决定时,曾经遭到内部管理人员的强烈反对和抵制。

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现在美国排名前十位的设计公司,几乎都是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的客户。

专注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哈佛大学策略大师波特指出,面对未来激烈的经济竞争,唯有与同行策略相异,产品与服务相异,才能保持自己在行业中长期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专注自己的特长,避开自己的缺陷,提升自己在专业生产方面的竞争优势。四通打字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火了一把,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用它了。四通董事长段永基在反思四通的教训时认为,四通和国内大部分企业一样,犯了一个大而全的错误,当国外的企业都在进行精细的分工合作时,国内的企业却被大而全拖垮了,一个产品,所有的部件都由公司自己生产,必然会降低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因为一个公司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专注可以以小胜大。当前,一些企业在做大了以后,就喜欢向别的行业渗透,如过去在零售方面取得一定业绩的苏宁,现在正往生产领域渗透。有专家认为,这种纵向渗透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喜欢往横向渗透,如国内一些大型家电企业正往小家电行业渗透。这些企业虽然有着雄厚的资金和强势品牌,但在小家电领域的成功率却很低。专家认为,小家电高度专业化的制造水平和销售手段,是大家电企业很难逾越的一道坚实屏障。

专注者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与合作伙伴的双赢局面。现在一些企业之所以要搞大而全,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够团结合作,担心配套企业不能配合生产,或认为把自己可以做的部件让别的企业去加工是肥水外流。这种思想导致企业摊子越铺越大,最后反而因为太多顾不过来而降低优势产品的原有市场竞争力。

商业社会中有太多的企业都是因为专注而取得了成功,BEA也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来看看BEA的专注吧。

2005年,正值BEA十年庆典。

BEA的异军突起,可谓创造了全球软件产业的一个奇迹。1995年创办,2年后上市,6年后用户数过万,8年后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BEA,塑造了软件企业快速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其成长的背后除了烙下并购印记之外,更多的是中间件、基础件、Web服务、SOA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和一串串业界开放标准……今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之后的BEA,和很多公司一样,它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直在不停地收购,来满足其企业发展的需要。但不一样的是,BEA对市场有着非常准确的预见能力和专注性,从而使得BEA每成长一步,都能引领着市场一起成长。

在现代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概念满天飞,拓疆辟土来扩大战线是很多企业的做法,因为不知哪片云彩会下雨。但是,BEA十年来公司定位始终没有动摇:产品公司。在BEA看来,只有专注,才能精深;只有专注,才能成功,所以,专注是他们多年来不变的主题。

在IT行业,有很多企业的成长之路都是类似于BEA的,如:BMC、Symantec、Borland、Interwoven、BO……由于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产品单一,并在某一领域有过人之举,在并购大潮来临之际,又变成了非常理想的并购对象。因此,他们在并购其他厂商的同时,也时刻有被并购的危机,BE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段时间业内曾经谣传惠普、甲骨文甚至微软都有可能收购BEA。并购只是一种增加技术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方法之一,BEA则倾向提供创新技术以维持市场优势。BEA的创始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庄思浩在并购决策上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持续的技术创新将是BEA维持营收持续增长的主要方式。买到技术之后的整合工作,包括人员以及技术,才是并购政策成功与否的决胜点。因此,尽管BEA在十年期间也有过很多次并购,但BEA仍然坚守一个目标——加固其在中间件的领导地位,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专注需要冷静

狼群在追捕猎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和耐性令人类叹为观止,其实,狼群的沉着和冷静才是它们制胜的关键。但是只有冷静才能专注,专注需要冷静,专注与冷静不可分。

有时候,你是否会觉得你的头脑在转但却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正确地思考问题,感到无法自控,困惑不安?你是否会对某些事感到害怕或很担心?如果你需要清晰的思路来帮助你取得你所期望取得的结果,你可以选择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思考一件事,学会每天都很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只有冷静,我们才能思维敏捷,头脑清晰,才能专心于手头的工作。

海尔,中国造,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海尔,是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制造商之一。

张瑞敏,被西方媒体称为最廉洁的企业家、登过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的优秀代表。

海尔产品,率先实现国际化,海尔奉行亮了东方亮西方的发展战略并且初见成效……

太多的荣誉,太多的掌声,海尔一直冷静地面对,特别是其核心人物张瑞敏本人的冷静,成为海尔成功的关键。

如果说,没有张瑞敏的冷静,海尔就不可能专注于一个大的目标去发展;没有张瑞敏的冷静,我们就看不到一个今天这样的海尔。

所以说,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冷静的思考,离不开专注的精神。

冷静创造商机,让我们更加专注。

已经60多岁的王医生,是某医院的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多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虽然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得起成功的考验。而王医生却是一位经得起成功考验的真正成功者。从医40多年来,他取得了数不胜数的医疗技术上的成功。但他始终以冷静的心态面对一次次成功,坚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成功之后,他还会思考其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力求精益求精,争取在下一次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刚开始从医的时候,王医生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见习的时候,一位老医生给病人做脾脏切除手术。整个手术过程都很顺利,可病人却在当天下午因大出血突然死亡。这件事使年轻的王医生强烈地意识到医生的责任重大。从此,他时刻提醒自己:人命关天,即使只是毫厘之差,都有可能导致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牢记这一点,在以后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王医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疗技术成功观。他认为,医疗技术上的成功,没有绝对的,只是相对的。一次成功的手术之后,只要悉心研究手术细节,仔细观察病人的状况,就可能找到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成功观,王医生每次手术下来,通常都要不断地询问身边的医护人员:你看这次手术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可以使手术做得更成功的办法?王医生曾成功地完成了可控回肠膀胱术,这比传统的回肠膀胱术需要24小时持续从腹壁漏尿有了明显的改进。在一片祝贺与赞扬声中,王医生却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功,非常坦诚地说:这种手术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比如要定时插管排尿,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王医生反复查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几经摸索,终于研究完成了将阑尾作输出道的可控性回肠膀胱术,使腹壁造口变小了,也不滴尿了。但是,他还是觉得有可待改进的地方,继续思考能否不要插管、也不再腹壁造口的问题。经过精心研究,王医生再次成功地完成了人工替代膀胱手术,使病人能像正常人一样经尿道排尿。正是在这种反复审视成功、力争更大成功的不懈追求中,王医生取得了很多让人敬佩的临床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医学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曾经有人这样对王医生说过,凭着他的精湛技术,他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好很多重大手术,没有必要跟自己如此较劲。王医生却说,医术是没有止境的,医生永远不能仅仅凭老经验给人治病。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味吃老本,不作新探讨,就很难有新的长进和新的成功,甚至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医疗技术,成为这个行业的落伍者。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