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风气

2天前 作者: 孤独麦客
第1273章 风气

四月中的时候,汴梁坊市闭市。

刘孝刚出来就得到消息,洛阳坊市已经将钱和货物交给山宜男了。

也是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原来景福公主竟然将商票转让给了天子,天子又转让给了山宜男。

竟然还可以这样!

他看着手头的平原刘氏转给他的商票,若有所思。

“十郎。”远处传来了一声呼唤。

刘孝寻声望去,却见一辆马车停在不远处,前后左右还跟着十余骑。

原来是荆公。

刘孝扭头吩咐随从等一会,快步上前行礼。

“上来。”荆公邵恭招了招手。

刘孝立刻上车,此时才发现车内还有一人,赫然是赵王邵勖,于是再度行礼。

“坐下吧。”邵勖回了一礼,温和地笑了笑。

刘孝坐在邵恭身侧,与邵勖相对。

邵恭手里拿着本小册子,上面还写了许多字。

他粗粗看了一下,只见最上面写有《星纬》。再看下面,则有——

上问: “天垂象者,岂道之显耶?”

丞相抚掌曰: “固其然也。”

上复诘: “闻琅琊王氏世习天文,据星野定祖茔,遂跻三公,信乎?”

丞相肃对曰: “鼎鼐之重,既承祖荫,亦恃经纶,犹车之双轮也。”

上叹曰: “吾亦作如是观。仰观乾象,实体道之阶也。复有何益?”

丞相曰: “可测海气潮信,能辨斗杓方位,凭此泛槎绝域,货殖百万。”

上拊掌曰: “大哉道术!竟能致用若斯。”

这……这是什么神书?

刘孝对体悟大道的妙用不感兴趣,他也不懂玄学,但对所谓的“近道”感兴趣,因为真有好处啊。

难道琅琊王氏能当三公、丞相,真是祖坟选得好?靠观星象来定祖坟,好像有这种说法。另外,真可以靠观星象来预测海上天气、潮信,乃至定位,远航绝域?

他不懂航海,但觉得似有几分道理。如果真能如此,“货殖百万”都说少了。

“感兴趣?”邵勖问道。

“正是。”刘孝也不装了,立刻点头道。

“此乃《露华问对》,假托今上与丞相对谈,写了很多体悟大道的事情。”邵勖说道: “黄头。”

邵恭遂将书递给刘孝。

刘孝小心翼翼接过,翻看第一篇。

第一篇《问道》可谓开宗明义,道生万物万物之中又隐藏着道的蛛丝马迹,谓之“道迹”。

大道难寻,但揪着这些道迹,或许可以更接近道,兴许有一天运气好,积累够了,就得道了。

昔年神农尝百草,就是追寻道迹。

神农可能最终没有得道,但他也不无所得,寿元一百二十载,远远超过普通人。

刘孝不知道神农是不是真活了一百二十年,但这么有名的人物,应该是真的吧?

寿元长,这可真是极其现实甚至弥足珍贵的好处了。

哪个人不想活得长?上到公卿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想长命。

或许,今后很多人会去研究百草乃至捕杀灵龟,寻找道的蛛丝马迹————总不会有人去研究人体吧?

第二篇《丹术》更是让他看得目不转睛。

炼丹可以说是道家永恒的追求。

如今信道的人多不多?茫茫多。

纵不信道,受风气影响,对炼丹也多有耳闻。

这里面不是提了王彬、王丹虎父女么?炼丹百千数,就为了得道。

刘孝他大哥也在炼丹……

可能羯人没这个底蕴,炼得不行,连他妈炉子都裂了。

花的钱都不知道多少了,却丁点成果也无。

按照书中说法,可能是方法不对。

要把炼丹材料分门别类,仔细辨别其色、状、气、性,然后“穷试不辍”,即反复试验,记录每

一次过程,最终或许能得到真丹。

得不到也没关系,还有“安慰”,即传说中的点石成金之术,充实家财。

刘孝对炼得真丹得道兴趣不大,因为他知道自己底蕴差,炼不出这玩意,但可以炼金子啊!

炼不成金子,其他的呢?兴许别的东西也有用,也能赚钱。

刘孝心下激动,翻到了第三篇《星纬》。嗯,看过了,也是有用的。正待翻第四篇时,马车停下来了。

“到了。”邵恭拍了拍刘孝的肩膀道: “书留给你了,自己抄录一份,抄完了再给我送来。”

“好!”刘孝将书合上。

他基本可以确定,这本书对他这种满脑子只有赚钱的人有吸引力,对士人同样有吸引力。

“十郎。”邵恭已然下车,赵王邵勖却看着他,多说了一句: “君为豪贾, 自当好好体悟本书。你是明白人,不通玄学,对玄学也没甚兴趣,孤就和你直说了,按书中所述行事,对你有好处,对上党刘氏更有好处。我父后半生的心血,可能都寄托在这些上面了。他想做一些事,但不知道能不能成,你可愿为先锋?”

“不消殿下相劝,我已是愿意。”刘孝说道。

邵勖点了点头,道: “很多人一直看不明白我父在乎的是什么。不秉直道而行,却偏要走小路。”

这似乎是对刘孝的告诫,也是他自己的感慨。

说完之后,便下车离去了。

“送你回去,就此别过。”邵恭在外面笑了笑,挥手道。

刘孝无奈,他的随从还在坊市那边呢。

也罢,他们会自己回去。

******

邵勖经提象门入宫,径直来到观风殿西侧的丽春台。

台上还有两位客人,分别是万象院学士虞喜及其弟虞茂。

三人遂互相见礼。

邵勋示意儿子坐下,又看向虞喜,道: “虞卿经年累月夜观星象,何也?可是为了谈玄论道?”

“臣少时便好此道,非为谈玄也。”虞喜回道。

“听闻司马氏曾数征召卿入仕,卿皆回绝,何也?”邵勋问道。

“若非王师破臣家,臣也不会出仕。”虞喜道。

邵勖惊异地看了虞喜一眼。

邵勋却大笑,道: “幸得卿矣。今《露华问对》由吾儿刊行,卿也读了,如何?”

“或有用处。”虞喜说道。

邵勋点了点头,鼓励他继续说。

“士人信玄学者泰半,其中有放达旷纵之人,以为道法自然只需按着本心行事,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拘礼法,随心所欲,便是暗合道,如嵇叔夜之辈。”虞喜说道: “他们甚至可以喊出‘礼岂为我

辈而设也?’”

“第二种人同样认为道法自然,但不如第一类人惊世骇俗。晋尚书令乐彦辅(乐广)等人便是如此。他们认为嵇叔夜过了,礼法还是要遵守一下的。”

“第三类则是裴逸民,认为万物自生,积极入世,此谓崇有派。”

“此便是玄学三分。”

邵勋嗯了一声。

前两类都是贵无派,是玄学中占比最大的,第一类算是其中的激进派,第二类则是温和派。

第三类就是崇有派了,人数相对较少,不是很流行,以裴頠为代表。

当然还有第四类,那是不信玄学,或者假装信玄学,比如庾亮。

邵勋最近发现一个现象。

经过他多年培育,武人勋贵群体日渐壮大,然后居然出现了分化。

一部分人读书相对较少,还是喜欢练武、打猎、谈论兵事,一部分读书较多的,谈玄的人居然也不少。

仔细想想,其实是必然现象。

别看武人快速崛起,从士人手里抢夺了不少好处,但说到底他们仍然是自卑的。

别的不说,就问你一个老牌士族愿意嫁女给你家,你愿不愿意?或许有人能抵受住这种诱惑,但绝大多数无法抵抗。

一个士族女子在他们眼里的重要性是难以想象

的,为此倾家荡产都在所不惜。

这种事情直到隋唐都屡见不鲜,那会武人勋贵已然势力大涨,比邵勋建立的大梁朝武人的地位还要高,高多了。

再说大梁,孙和算是邵勋的学生,为长子孙雄娶河东卫氏女,散尽家财不说,一度还借钱了。

张硕碰到东海王氏女,根本抵御不住。

至于他们的老师邵贼,那就不谈了,除了少许胡人女子,后宫里便全是士女。

何也?其实很简单,文化影响力。

人家有文化掌握了话语权,社会风气就是他们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北地的风气有武人元素的体现,但士族的元素更多,两者互相联姻,互相碰撞之后,或许会融合成新的社会风气,但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邵勋还是想改改他们的思想。以前没法全身心做,只是培育武人群体,算是量变,算是物质积累,现在可以尝试搞搞质变,搞搞物质决定意识。

他也不知道经他这么一来,社会风气会走向哪个方面。

他只知道如果他不做任何思想领域的变革,终大梁一朝,仍然会是玄学的天下,可能和历史上南朝的玄学不一样,多了一些其他元素,但整体是差不太多的。

到了梁朝后期,可能还会加入佛学元素,谈佛的人会多起来,玄学、佛学会部分合流。

别人不是穿越者,没有这个洞悉历史迷雾的眼光,但邵勋有所担心。

其实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最好的时间点是二十年后,当他在江南的布局出现一定的成效后,再来做这件事,无奈他不确定自己有没有二十年寿命。

更让他无奈的是,他的孩子包括太子,不一定理解这么做的意义,即便说了也半懂不懂。

他终究才十八岁,历事太少了,很多事情是需要长期工作积累,才能慢慢领悟的。

“虞卿觉得,此三类人中,朕该拉住哪一类?”邵勋问道。

“以臣观之,北地士风与江南殊途,而今第二类人最多,最值得拉拢,他们懂得变通。”虞喜回道。

“吾儿?”邵勋看向三子,问道。

“父亲,取法乎上,得乎中。”邵勖说道:“《露华问对》所载多言之有物,又假托寻道之名,或有部分人感兴趣,届时再寻机而动即可。”

“善。”邵勋笑道: “此番差事还没结束,不可松懈。”

“是。”邵勖躬身行礼。

傍晚时分,他离开了丽春台。

行经秘阁之时,远远看了一眼。

一群人正在里面修书,却不知要修多少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