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留淮预备学堂

15天前 作者: 娘子息怒
第505章 留淮预备学堂

第505章 留淮预备学堂

九月十九日,临安赔款基本支付完毕。

为了筹措赔款,催收税赋过程的手段自然不会太温柔。

因此,临安百姓不但怨恨临安朝,对城外淮北军也有着不小的怨念。

而周帝当下最关心的便是淮北军何时退军,但让他失望的是,一直等到九月下旬,依旧不见淮北军退却,反而听说了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消息淮北军发动民夫在城外西湖北侧大兴土木。

似有常驻之意!

这.钱都给了,你晋王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言而无信吧!

九月二十三,周帝再遣罗汝楫、沈该出城交涉。

城西五里,西湖北岸保椒山因山体赭红,每遇日光映照,如流霞纷披,灿若宝石,因此被称为宝石流霞,乃西湖十景之一。

保椒山下,竹林翠郁,面水背山。

罗、沈两人至此时,此处已化身为一处巨大工地。

随后,钱大匠指着图纸道:“学子宿舍所需木料可从山上采伐,但王爷要的这学子大礼堂和食堂跨度大,需那阴干两三年的五丈大料,咱一时半会怕是筹不来啊!若想赶工期,还需在临安城内采购才行.”

沈该愕然四顾这处繁忙工地,下意识道:“晋王要在临安建学堂?”

“至少三千.”陈初竖起三根手指,随后颇有遗憾的一叹,动情道:“本王早年也曾一心向学,奈何世道不靖、家境贫寒,才走了这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罗汝楫闻言,连忙挤出两滴眼泪,激动道:“王爷高屋建瓴,思虑深远,广宣教化又可造福两国百姓!下官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学堂?”

罗汝楫连忙拱手应下,沈该实在忍不住了,不由道:“晋王,如今和议已成,不知淮北军何时北归啊?我朝也好提前做些准备,欢送一番.”

却不料,当日傍晚每人便得了七十文的日结工钱。

沈该不由更加迷惑难不成晋王想在临安建一处行宫?

此时,却听那钱大匠乐呵呵道:“王爷,您舍得花钱,乡亲们能跟着挣个活命钱,大伙自然不敢偷懒,工期请王爷放心!”

沈该悄悄踮脚勾头往那营建图纸上瞄了一眼,只见上头建筑群错落有致,东一块西一块,甚至标出了溪流、假山.完全没有一点军事用途的模样,倒更像是富户在修建大型园林。

陈初点点头,似乎直到此时才看见沈该和罗汝楫,转身稍一寒暄,便开门见山道:“罗大人,我这里需要一批五丈以上的阴干木料做梁柱,劳罗大人回城后留意筹集,呵呵,我出钱买。”

陈初悠悠一叹,望向烟波浩渺的西子湖,语重心长道:“齐周两国同根同源,却也难免因奸佞挑唆刀兵相向,本王痛定思痛,决定出资修建一座学堂,汇聚齐周两国名士授课、增加两国士子交流,从根源上消弭两国再战的可能性.”

罗汝楫连忙接话道:“哎!若非如此,王爷必定是当今天下文坛领袖,殊为可惜”

沈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见了罗汝楫声情并茂的表达,只能先跟着吹捧了晋王一番,这才道:“这学堂似乎占地甚广,晋王打算招多少学子啊?”

这比任何招工广告都有用,第二天,头一日在此挣到了钱的民夫便呼朋唤友赶了过来。

罗、沈两人被带到晋王身边时,后者一身常服上沾染了不少泥点污渍,正和一名工匠打扮的五旬老者对着一张营建图纸商议,“.钱大匠,花钱多少不碍事,但工期不能太久。还有,院内打造可参考园林样式,多搞些水系山石景观,莫要弄的死气沉沉”

“哈哈哈,和议已成,淮北军绝对不会赖着不走。待这处学堂修出个模样,淮北军便会撤军.”

起初,二十日正式开工时,只有三百余人战战兢兢的来做了一日工。

读书人嘛,历来对‘建学堂、修孔庙’这种事有着痴迷一般的热情,沈该本能反应觉着建学堂是件好事,但晋王给临安建学堂.总透着点那么诡异。

到了今日,工地上已聚集六千多人,却依然有人源源不断的从更远的地方赶过来。

临安周边,人口繁密,虽因淮北军至此,部分百姓逃走,但只要工钱给的足,还真有些胆大的敢来做工。

“对啊.”

他无时无刻不在拍晋王马屁,可沈该闻言却暗道:若晋王当年果真走了文人科举之路,这天会不会太平许多?我大周也不至于像今日这般狼狈!

都他妈怪郑乙.好端端惹人桐山干啥,逼的晋王没法好好读书,让天下少了一位文豪,多了一个枭雄!

“诶,罗大人谬赞了。”

陈初笑着摆摆手,继续道:“所以,为防再有贫寒士子如我当年那般求学无门,我这学堂不收束脩、给予衣食,让学子可专心求学。待他们学有小成,还会安排他们去淮北交流学习,促进两国士子互相了解,为两国民间交流搭起桥梁.”

“啊呀!此乃千秋义举啊!”

罗汝楫一揖到底,比刚才更激动道:“下官替天下贫寒士子,谢过晋王!”

一所不收束脩、供给衣食,专为天下贫寒士子建造的书院可以想象,这条消息传出来,会给晋王在士子群体中收获多少声望和赞誉。

就连沈该也不由动容,但他和罗汝楫不同,知道淮北出来的人都不会做亏本买卖.仅看这座书院的规模,没個几十万两可搞不下来。

不收束脩、供给衣食,以后每年的费用也得几万两。

他不太相信晋王会仅仅为了名声这么做,便试探问了一句,“敢问晋王,这所书院叫甚名字?”

“建此书院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国士子交流,便叫做.留淮预备学堂吧.”

见沈该好像没太听懂,陈初便又说了书院的全称,“留学淮北预备学堂。”

午后,被陈初留在工地吃了一顿工作餐后,沈该、罗汝楫一同回返临安。

一路上,罗汝楫不住对晋王善举夸个不停,特别是对于‘免束脩、供衣食’一事,罗汝楫感叹道:“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待临安士子听说此消息,必定欣喜若狂!”

沈该张了张嘴,却叹了一叹,没有吭声嗯,确实不是一笔小钱,可这钱却是咱大周掏的啊!

赔款刚到,晋王转手就修了这么一座书院,感情咱背了搜刮税赋的骂名,美名都被他落了呗。

回城面圣后,周帝得知淮北军暂未北归全因书院一事,心里小有不舒服.但比起刚开始淮北军修建军寨的猜测,书院还是好接受许多。

随后两日,罗汝楫以‘尽快帮淮北军完成书院修建,请其北归’的理由,在城内尽心帮留淮预备学堂筹集大型木料。

可城内,关于城外在建书院一事,已迅速传开。

此事大利士子,同时他们又掌握着一地舆论风向,歌颂晋王瞬间成为了临安城内的政治正确。

二十五日,顾云棠等人再度聚在了梅瑶梅大家的住所。

席间,话题自然绕不开城外的留淮预备学堂。

有一消息灵通的士子,滔滔不绝道:“.留淮预备学堂占地五百余亩,免费提供的住处也不是别的书院那种大通铺,而是四人一间的宿舍。对了,听说书院里还从保椒山上引了山泉,建了水塔,连通到每间宿舍,叫叫自来水!”

“甚是自来水?”

“我也是听人说的,那自来水的水龙头只需一拧,便有活水自出”

“吹你的牛吧,怎可能?哈哈哈.”

善意哄笑中,这名士子有些着急的看向了上首笑而不语的梅大家,着急道:“梅大家,您在淮北待过,您说说是不是有这种自来水。”

众人齐齐看向了梅瑶,梅瑶淡淡一笑,“妾身在淮北时,确实在蓝翔学堂见过自来水,仲益兄并未没有夸大其词”

那名称作仲益的士子,连忙以骄傲神色环顾众同窗。

方才与仲益抬杠的士子却道:“这自来水果真这般神奇?那往后留淮预备学堂的士子岂不是不用打水了,晨起洗漱再不用一群人挤在井旁抢水了.”

在座士子大多有过书院的集体生活,闻言不由会心一笑。

梅瑶笑着道:“确实如此,据说,这是运用了水位压力高低差的原理,妾身记得,是淮北蓝翔学堂一名叫做吴宴祖的士子和同窗做出了那水龙头。为此,此子还获得了淮北二等发明奖,得银八十两.”

耳听梅大家夸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淮北士子,自是激起了某些人的好胜心,有人小声道:“不就是水往低处流么”

梅瑶标志性的淡笑后,却看着那名士子道:“确实如此,可现下省身兄知道了此原理,可否能造出那水龙头?”

这么一说,省身兄立马卡了壳确实,水往低处流大家都知道,但咱们怎没弄出那水龙头呢?

不过,临安士子内心大多不服,毕竟这等雕虫小技还脱不开奇淫技巧的范畴。

一个水龙头而已,不过增添了少许便利,咱读书人讲究的是经世治国!

梅瑶似乎是看出众人的心思,接着道:“那水龙头,从设计到制作,涉及测量、冶炼、铸模等十余道工序,这不正是曾子在《大学》中提倡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么。这小东西不显眼,但淮北天雷炮.诸位也都见识了,可称得上灭国重器了吧?”

“.”

众人不由一滞,确实,天雷炮这个例子反驳不了。

但心高气傲的士子,却不是那么容易服气淮北士子的,顾云棠为防双方再争论下去,忙岔开话题道:“梅大家,我听闻留淮预备学堂会由晋王担任名誉山长,此消息是否为真?”

梅瑶摇摇头,“妾身也不知,但晋王早年同是士人一份子,腹中才华不输名士。”

“这倒是”

顾云棠对梅瑶早生爱慕之心,是以顺着她的话继续道:“仅是晋王流传于世的词作,皆是名作!”

毕竟是读书人的书院,晋王武将出身,顾云棠这么说,是想拉近晋王与大家的心理距离他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维护梅瑶想要维护的人。

梅大家历来淡然如兰,可一旦说起晋王,不但比往日少了许多清冷,也总会处处替晋王讲话。

顾云棠如何看不出来,但这位却是个痴情种子、纯爱战士.尽管心中偶有酸楚,却不妨他维护仰慕之人的仰慕之人。

梅瑶听顾云棠对晋王称赞有加,不由朝后者浅笑颔首,顾云棠得了鼓励,愈加卖力道:“再说了,晋王任了山长,能请来多少名士授课?安丰的柳川先生,我朝陈伯康陈公、洛阳大儒韩昉韩公、陆延重陆公这些当世大儒皆与晋王相交莫逆,待留淮预备学堂开课,晋王必能请诸公前来交流授课.”

一听这个,场间气氛瞬间又活络起来。

只因顾云棠太会举例子了.他说的这些人不但是名士,还都是大官啊!

读书是为了啥?

不就是为了做官么!

这些大佬不但能教人如何应付科举,说不定只言片语间还会教导些做官真谛。

更重要的是,若能借机和他们搭上关系,未来仕途不就抱上粗腿了么!

一番低声讨论后,名作仲益的士子忽道:“梅大家,我听闻淮北士子为官和咱大周多有不同,他们不用科举么?”

举业一道,历来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论残酷程度丝毫不弱于战阵厮杀。

仲益之所以这么问,只因他的学业在同窗间从不算突出以此成绩,想要高中皇榜难度近乎登天,未来混的好了,或许能为高官幕僚;若混的差了,成为某地一教书先生也并非不可能。

和他情况类似的,才是绝大多数。

梅瑶思索片刻,轻声道:“确实不一样,现今淮北为官也需考试,但难度却远不如科举,所过者五六成。完成考试后,应届士子会被分配去往各县管理一村,一年一考,成绩优秀者方可进入地方和中枢为基层官员.”

有人听了要从一村做起,悄悄露出了不屑表情。

而仲益却露出极感兴趣的神色,问道:“一年一考的内容有哪些?”

梅瑶笑了笑,答道:“有十二岁以下幼童识字率,鸡鸭猪羊存栏量,人均寿命等等.”

听到这里,约有两三成的士子已彻底失去了兴趣,仅仅是‘鸡鸭猪羊存栏量’,听了就觉埋汰,哪里像是读书人干的事。

可仲益却愈加感兴趣了,只道:“幼童识字,咱们自己就可以授课,此事不难。”

表字省身的士子却隐含讥讽道:“仲益兄,你便是教他们识得三五百字又能怎样?都是些无知村童,长大后也仍是些农夫,难不成放羊耕田也得用到圣人之言?”

“哈哈哈”

屋内顿时有部分士子跟着笑了起来。

顾云棠不满皱眉,正想开口说些什么,梅瑶却淡淡回道:“晋王曾有言,读书识字是所有人的权利,并非某些人垄断的特权!”

话语结尾时的不悦已非常清楚,气氛不由一滞,那仲益忙道:“待这留淮预备学堂开课,我一定报名,日后去淮北交流学习,好亲眼看看淮北之地到底有何神奇。”

梅瑶闻言,朝仲益稍一颔首,道:“年后,妾身也要返回淮北了,仲益兄若到了淮北,一定知会一声,妾身亲自为仲益兄作向导,好好看一看淮北盛景.”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