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杀三狼:绝不能与华部为敌

3个月前 作者: 灵灵吼
第110章 杀三狼:绝不能与华部为敌

第110章 杀三狼:绝不能与华部为敌

汝宁府属汝水、淮水上游,正常年景时,支流众多,水网密布。

因此,刘升从确山县城和迁徙来的两万余难民中又得了几十个造船工匠。

再加上船厂各方面工具、设备更加齐全,华部的造船水平较之前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之前刘升带领探险队探索新洛河时,最大的河船也才限载30人,长约15米。

这次最大的河船则限载100人,长36米,宽10米有余。

虽然跟大明那边能载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大型楼船还不能比,但用来运载盐厂工人及家属,还有相关物资,却足够了。

船只类型多了,便无法以大中小来简单称呼区分。船厂管事便在之前刘升视察时,请他给各类型船只命名。

刘升图简单,便将限载10人以下的统称为走舸,限载10人至50人的称为丁级河船,限载50人至100人的称为丙级河船。

此去龙首湾,华部共出动丙级河船10条,丁级河船一百多条,走舸亦有一百多条。

丙级河船不仅有棚,还有船帆,可根据风向调整,借风助力航行。

上次刘升带探险队去下游时,顺流还好,快捷无比。

可回来时逆流而行,即便新洛河这一段河水较为平缓,仅靠划船、撑篙也比顺流吃力很多。

倒是时常有风从西边吹进大谷地。

因此,刘升回到华部后,便命令船厂加紧试制风帆河船。

此番丙级、丁级河船皆安装了风帆,逆流回来时,大多数时候都顺风,便没那么吃力了,

至于走舸,回来时完全可以放在大船上···

上洛部。

杀三狼正带着几十个族人,乘坐独木舟,在河边捕鱼。

不知是不是因为华部猎人捕猎过多,这几个月上洛部猎场的猎物明显要比以往少,变得更难捕杀了。

为了满足部落的肉食需求,杀三狼只能带着族人多多捕鱼。

只是不知是不是他的错觉,最近这河里的鱼似乎也比以前要少了。

便是捕上来,鱼儿个头也似乎不如以前大。

再想想上流华部越来越多,数都数不清的人,杀三狼心头仿佛被压了一块大石头。

他觉得,或许当初他就不该同意华部在上游落脚。

可是,想想从华部交易的那些柔软好看的布匹,以及美观实用的陶瓷器,他又觉得当初的决定没错。

况且,当初华部刚出现时,人数便不少,他们上洛部总不能为了赶走对方,就发动一场部落间的战斗吧?

如果真那么做了,以华部的强大,或许如今上洛部已经没了。

现在,杀三狼最害怕的就是华部凭借强大的实力,无视当初的预定,向下游扩张。

那样上洛部能狩猎的区域、捕鱼的河段便会减少,渔猎所获无法支撑部落所需,那就麻烦了。

如果要驱赶华部,并因此开战,他至少得说服中洛部、下洛部,乃至河对岸的几个部落,组成一个联盟才行。

但经历过一次部落联盟战争的杀三狼知道,战争一旦发生,如果不是某一方有稳胜的实力,那么很可能是:最终双方都死伤许多族人,部落实力都被削弱。

所以,如果不是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他不愿意跟华部开战。

‘或许,该去找那个华部首领,提醒他别忘了当初的约定。

同时还要让他知道,我们上洛部虽然人不多,可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就在杀三狼边捕鱼边思考时,周围族人忽然发出一声声惊呼——

“快看上游!”

“那些是什么?华部的舟?”

“天啊,好多舟,而且好大!”

“河面都被遮住看不到了!”

“···”

杀三狼闻声向上游看去,也是惊得目瞪口呆。

只见上游河面竟出现了不知多少艘华部那种用木头拼接的大舟!

作为酋长,他倒是勉强会百以上的计数。

因此,等华部舟船靠近,他粗粗一数,便发现华部来的舟船几乎赶上上洛部的族人数目了!

至于站立大舟山的华部战士,更是连他都不清!

回过神来,杀三狼立马大声招呼族人——

“上岸!快上岸!”

他担心华部是冲着上洛部来的。

华部舟船那么大,他们肯定没法凭借独木舟在河面上跟华部对抗。

可即便是上了岸,凭他们几十个人,也不可能是华部的对手。

于是杀三狼又紧接着派人去通知部落里的族人警戒,做好战斗准备。

可是,最终华部的舟船只是从河面迅速划过,远去,一刻都不曾停留。

当华部舟船从眼前经过,那种遮蔽河面的感觉,给杀三狼等人带来更大的震撼及压迫感。

其中一些人甚至不由打颤,想要将这些舟船当做神灵去跪拜。

但看酋长杀三狼没有带头的意思,有这类想法的人终究控制住了自己。

杀三狼一直盯着华部舟船远去,不见踪影,才松了口气。

身上却已经全是汗。

这一刻,他深刻地感觉到,华部太可怕了。

绝对不能成为他们的敌人——便是几个部落联盟起来,恐怕也不是华部的对手。

然而,对华部扩张,侵占渔猎地盘的担忧依旧存在于杀三狼心中,让他更加忧心···

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华部船队赶到龙首湾。

因为这里并没有经过任何开发,都是纯天然环境,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寻找适合建立盐厂的地点。

此番,刘升不止带了五百盐工及其家近两千人,还带了两哨常备军及探险队。

他充分发挥人手多的作用。

让探险队员分组乘船沿岸探索良港及适合旱季晒盐的场地。

用了大概一小时,才在新洛河出海口向西三四里,龙首湾的南岸,找到了一处条件颇佳的天然良港。

这里呈一个不规则的倒“L”型,可躲风避浪,而且海岸边的滩涂天然适合改造成盐田。

岸上往南去,地势却阶梯式升高,过了将近两里地,便是茂密的森林。

这样一来,移民们建房用的木材、煮盐用的柴火,很长时间内都不用愁了。

在森林边缘地带稍稍挖一些沟渠,通向海湾,便可以在雨季防洪防涝。

选定了地方,刘升当即将人都带到这里来,先建立简易码头,登陆扎营。

次日。

华部龙首湾海盐厂便轰轰烈烈地建造起来。

刘升作为华部首领、义军统帅,不可能在这里待多久,所以他首先是带着盐厂及垦屯的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规划。

如在哪里建造盐工宿舍、仓库等盐厂建筑物,在那一片区域安置盐工家属进行垦荒屯田,两哨负责盐厂守卫工作的常备军驻地又如何安排,等等。

最终决定,将盐工家属按五十户一小队的方式,建立一个个盐厂附属村落,呈扇形将盐厂包围。

每个村落离盐厂区域都仅有一里多地,彼此之间则视地形不同,相距一里至三里不等。

两哨常备军分别驻扎在盐厂南北两端。

一哨负责盐厂日常安防工作,主要是在盐厂巡逻站岗。

另一哨则负责巡防十个村落之间的区域,防止猛兽或土人袭击村落。

两个哨的任务并非固定,一日一轮换。

各村落青壮男女依旧是像四大营一样,自动归为民勇,每天进行晨训。

这样一来,只要别一下遭遇几百土人袭击,单个村落也具备很好的自卫能力···

“顺山倒了!”

随着一声嘹亮的长喊,一棵高达十几丈,需要好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在几根麻绳的拉扯下,轰然倒地。

杨万永见状,先确认没有人员伤亡,这才带人拿着斧头、锯子,上去清理这棵巨树的枝丫。

“乖乖,这么大的树俺还是头回见到,在俺们那儿,怕是能卖几十上百两银子!”

听见有人如此感慨,杨万永不禁笑道:“林子里这种巨树多得是,有本事你运几棵回大明?”

“俺哪有本事运?即便能运,俺也不运——运回去说不定就被官府强征了,要么就被豪强低价强买了。”

“哈哈哈···”

周围人都发出了欢快的笑声。

杨万永也笑起来。

他如今不仅担任小队长,也就是村长,更兼任四个村落的大队长,已然成了龙首盐厂这边的高层管理人员。

他的大儿子杨鹏程,同样因为在盐工训练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盐工什长。

就这还是因为太年轻的缘故,如果年长几岁,说不定能直接当队长。

一转眼老杨家就成了盐厂这边的显赫之家,让杨万永觉得,他当初让大儿子应募盐工的决定简直太正确了。

前途一片光明,他干起事来自然格外有劲儿,尽心尽力。

这几日,不论是他任小队长的本村,还是兼管的另外三个村落,都在他的督促下,将伐木、建房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

“首领来了!”

有人欢喜地高喊一声。

刘升这几日不停地在各个工地巡视,指导工作。

他虽然不怒自威,跟百姓相处时却平易近人,指导工作也都说在点子上,让所有人都发自内心的敬佩,对其来视察工作也不抵触。

杨万永知道刘升的习惯,便招呼道:“该干嘛干嘛,首领俺来招待就可以了。”

很快,杨万永就见到了刘升。

没说几句场面话,刘升便到各处察看,随后便道:“雨季就要快到了,你们把临时木屋建起来后,要赶紧挖防洪防涝的沟渠,还要多储备干柴。明白吗?”

杨万永点头,“首领放心,俺晓得轻重。”

刘升还要再说什么,一人便奔至此处,满头大汗地递来一封信,道:“首领,红指挥从确山县城传来急报!”

第一更。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