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官营食堂,铁路之争

2个月前 作者: 灵灵吼
第484章 官营食堂,铁路之争

大崋的这一次朔望朝,在上午十一点半便结束了。

刘升也没留众臣吃午饭。

与会臣工有近百人,要做一次这些人的午饭,可不那么容易。

不过紫禁城中倒是有“食堂”,主要是方便侍卫、宫女、宦官们就食。官员们只要不介意,也可以去食堂买一份饭菜吃。

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贪腐,紫禁城中的食堂采用是官营模式。

任何人到里面吃饭都是要按所打饭菜给钱的——当然,刘升为了避免被宫人误以为小气,在这些人薪俸之外又添加了一份餐饮钱。

并且紫禁城食堂的饭菜相比外面还要便宜些许。

前明宫中人员及臣工饭食,多由尚膳监、太常寺负责,类似于后世的公共食堂。

宫人的饭菜往往给做得不好吃不说,宫人们吃起来也不会珍惜,多有浪费,上下趁机贪腐、占便宜更是惯例。

发展到后来,便连皇帝都敢坑。

譬如后世清朝道光皇帝,就被内务府膳食部门坑骗。

有次道光跟大臣闲聊,问及该大臣早上吃了什么,大臣说吃了四个鸡蛋。

道光闻言大吃一惊,因为据他了解,内务府外购鸡蛋五两银子一个,这大臣一早上吃四个,就是二十两银子,太奢糜了。

可实际上,当时市面上鸡蛋只需几文钱一个。

或许这个故事是虚构,却也能由此推测出,历代宫中负责膳食的部门贪腐大多很严重,尤其是在王朝中晚期。

刘升让宫中“食堂”官营,既可避免宫人浪费食物,又可方便监督“食堂”财务,减少贪腐的产生。

而官营食堂,只是刘升革新诸多前朝宫廷机构的例子之一。

凡此种种,皆为外庭臣工称赞。

···

次日。

刘升在文华殿召见军纪大臣及工部、财政部、民政部、交通部众大臣,商议一件具体的政事。

“自我大崋第一条铁路开通至今,已过去半年有余。

这半年来,交通部铁道司一直在对该铁路上火车的运行进行监察,收集各种数据。

如今可以确定,我大崋修建铁路的技术成熟、可用,暂行铁路运营方法也没什么大问题。

另外,铁道司还在科学院王徽院士团队的指导下,训练出了一大批合格的铁道工程师以及铁路工人。

铁路于国家、百姓之利,无需朕多说,众卿想必都知道。因此,如今是该考虑修建第二条铁路了。

今日诸位便议一议,这第二条铁路该修在哪里,起始定在何处较为合适。”

听刘升讲完,众臣便低声交流起来。

“京城这条铁路花了多少银子?”

“听说花了三十多万两。”

“才二十几里就花了三十多万两?那岂不是一里就花费一万多两银子?”

“确实如此——这第二条铁路不知要修多长,若是太长,今年国库又将多出一大笔支出啊。”

“虽说铁路民用之后也盈利,但到目前为止,数月盈利不足千两,想要回本不知得等到何时。”

开口不离银子的几乎都是财政部官员。

显然,在多数财政官员心中,铁路这种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的投资,必须得慎重。

若非刘升威信极高,说不定财政官员中便有反对修建铁路的。

说到底,还是这些官员对铁路于国家的作用了解不够全面,或者说没亲眼见识到便总有怀疑。

相较于财政部,交通部、民政部官员是议论起来最兴奋的。

交通部就不必说了,专司交通事务,只有国家大修铁路、官道、河道,他们的权利才能凸显乃至扩大。

至于民政部,则是认识到,铁路确实有利于地方民生、经济的发展,不论于国于百姓,都是一件大好事。

没理由不支持。

半小时后,交流停下,民政部左侍郎袁继咸起身道:“陛下,臣以为这第二条铁路当在北直隶修建,以京师、天津卫为终始点。

如今国家将兴海运,北方天津卫港口就变得格外重要。

若有铁路连通京师,不仅可以缓解京津段运河的压力,也有利于朝廷加强对京师的掌控。”

交通部尚书侯峒曾接着起身道:“陛下,目前百姓对铁路、火车尚不熟悉,皆赖国家出资修建。

而我大崋欲大修铁路,仅靠国家财政显然不可行,还需借助民间。

我大崋民间以江南最富,江南又以苏淞常三府最富。

故臣以为这第二条铁路修建在苏淞常三府,最好是由松江府的吴淞江港口,一直修建到南京附近。

江南商贸频繁,我大崋又开海禁,若南京至松江的铁路能开通,商人必然趋之若鹜。

届时,不仅这第二条铁路能尽快赚回本钱,还可让江南士绅、百姓认识到铁路之利好。

到那时,只需朝廷允许,江南士绅百姓必然愿意出资修建更多铁路!”

侯峒曾这番话讲完,顿时不少江南(南直隶江南地区)籍贯的官员纷纷表示支持。

刘升建立大崋已有两年,如今这些臣子都已知晓,刘升不仅不耻于言商言利,反而鼓励臣工从财政盈亏角度考虑诸多国事。

所以,此时殿内江南籍的官员虽明知支持侯峒曾之言有偏袒家乡的嫌疑,却还是开口了。

大崋朝廷中南方官员众多,其中江南籍贯的尤其不少,此时意义发言,竟颇具声势。

一时间,其他官员皆尽哑言。

刘升眉头微挑,待没有江南籍官员再开口,他才扫了眼众人,点名道:“张羡光,你可是有别的想法?”

一名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官员站了起来。

此人正是民政部右侍郎张羡光,崋部元嫡出身,早两年便是李长文处理内政事务的重要助手。

他其实对第二条铁路的修建并没有别的想法,认为不论在北直隶修,还是在江南地区修,都可以。

可当被刘升点名之后,触碰了下刘升的目光,他忽然想到了什么。

于是拱手朗声道:“陛下,臣以为既要修建第二条铁,最好是选择河南义阳府至淮南庐州府。”

其余大臣听到这话,都心中一跳,也纷纷想到了什么。

刘升则露出微笑,问:“为何如此说?”

张羡光觉得刘升的微笑就是对他的认可与鼓励,心中振奋。

“其一,汝宁、义阳乃我大崋龙兴之地,汝阳又有诸多兵工厂,义阳则为河南小粮仓,于朝廷而言本就相当重要。

其二,如今陛下每年都要前往天目山,移灾民于北美安置、拓荒。

虽然河南天目山距离南京不算太远,可仅凭官道、水路往来终究不太方便,若有铁路,必然便捷许多。

其三,可方便朝廷掌控北美。

其四,有利于大崋本土与北美贸易往来。

故臣以为,这第二条铁路,除沟通南京及天目山,不做他想!”

听张羡光讲完,侯峒曾等江南籍官员脸色都变得有些难看。

张羡光的理由太充足,他们便是想反驳,也反驳不了。

少数几个想要逢迎刘升的官员则暗自懊悔,心道:我怎么就没想到圣山及北美之事呢?

天目山能通往北美之事,如今朝中大臣基本都知晓了,甚至认为刘升就是从天目山诞生的谪仙,私下里将之称为“圣山”。

正因此,他们其实很清楚天目山、北美于大崋的重要性。

此前没人想到,不过是习惯使然,一时忘记罢了。

就在殿内众臣思绪纷呈之际,总参政李长文也起身道:“陛下,天目山于我大崋之重要无需多言,确实该尽快修建铁路,以加强朝廷对汝宁、义阳以及北美的掌控。”(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