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超五亿两!凤凰牌自行车

2个月前 作者: 灵灵吼
第514章 超五亿两!凤凰牌自行车

这一队骁骑卫围过来时,便都拿出了短铳,对准了范家一行人。

如此情况,哪怕身份败露,范家也无人敢挥刀反抗,纷纷束手就擒。

范永斗不敢反抗骁骑卫,却要继续抽打挑破他身份的女儿出气,被骁骑卫队长用刀鞘抽落下马。

待将范家一行人都捆绑了,真正确认了范永斗的身份,几十名骁骑卫不禁喜笑颜开。

“听说范氏乃晋商之首,是圣上点名严办的八大家之一,咱们擒了范永斗,这回可是立功不小。”

“哈哈哈,谁说不是呢。”

“其他队估计得羡慕死咱们了。”

听到骁骑卫的议论,范永斗这才知道,刘升对晋商,尤其是他们范家,竟如此重视。

这般情况,范家如何能逃得脱。

再想起被他亲手炸死的几个妾室,范永斗后悔了,不禁癫狂地怒吼。

“为什么!为什么!”

骁骑卫队长见此,冷笑道:“为什么?你范家从勾结清虏、卖国求荣那一日起,便该料到有今日。”

范永斗忍不住辩驳,“勾结清虏,卖国求荣?这般做的商人不知多少,朝廷为何偏偏针对我范家?!”

骁骑卫队长道,“放心,此番那些勾结清虏、走私违禁品的商贾一个都跑不掉。”

听此,范永斗才知道,他们范家不过是此番朝廷铁拳之下最先被碾碎的一颗大点的沙砾而已···

乾元四年,三月下旬。

大崋朝廷绣衣卫、常备军、亲卫军、督察院联合行动。

一举查处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瞿堂、黄云发八家为首的数十家晋商。

这些晋商或是走私违禁品,或是勾结清虏为之传递情报,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更有甚者,曾在清虏入关攻城时,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实为清虏屠城的帮凶。

大崋朝廷不仅将这些晋商中该斩首的斩首,该流放的流放,更以告示将这些晋商所犯罪行通告各省府县,令天下百姓唾骂之。

又让史官载之于史册,令范氏等卖国之商贾遗臭万年!

一转眼到了四月。

南京紫金城,天心殿内。

刘升正听督察院、绣衣卫联合汇报此番对卖国、走私之晋商的查处结果。

事实上,在北方并不只有晋商走私、勾结清虏,北直隶、陕西也有这类商人,前明官吏、大户等同样有人参与其中。

只不过晋商之中这类人最多,对清虏的帮助也最大。

刘升既然决定清查晋商,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些人。

所以,此番实际是一次涉及陕西、山西、北直隶三省的大行动。

“此番总计查抄到黄金315万两,白银1亿3246万两有余,首饰、字画等珠宝若干,价值一时无法估算。”

“另外总计查抄得田地13万顷,房产、商铺等共1858处···”

其实此番查抄北三省走私、卖国商贾之财产的相关文书、账簿等资料,已经送至南京,交给有司重新统计。

这些文书堆积如山,刘升自然不可能亲自去察验,只需知道最后结果即可。

此时让范景文、李唯七来汇报,也不过是为了方便随时闻讯一些情况而已。

李唯七作为绣衣卫统领,几年间负责了不少查抄之事,此时听到这一个个数据,也忍不住心生感慨。

这些商贾是在是太他娘的有钱了。

但想到这这些以晋商为主的商贾,以走私乃至贩卖情报发家,三省被论罪的商人、大户加起来有一百多家。

李唯七便觉得,能查抄到这么多的财产是理所当然。

不过,据他所知,这里面贡献最多的还是范氏等八大家晋商。

以范氏为例。

在其来远堡、张家口堡以及介休老家的几处大宅中,便抄剿出十余万两黄金和数百万两白银。

然而这只是范氏所藏金银的小头。

其大头在范氏用穷数代人之力所修建的九处秘密钱窖中。

不是范家不能修建更多钱窖,而是迷信“九为数之极”,担心过犹不及。

对于这九座秘密钱窖的地点,范永斗宁愿被绣衣卫“审讯”至死,也不开口交待。

好在知道钱窖所在的不止范永斗一人,其他范家人没范永斗这么视财如命,陆续将九大钱窖的地点都招供了出来。

当绣衣卫、督察院、骁骑卫三方联合打开了这九座钱窖后。

发现其名为钱窖,实际上里面装的几乎都是金银及一些易于保存的珠宝首饰。

且银子多被铸造成了大冬瓜状。

至于金子,不是范家不想这么做,而是金子太软,铸成冬瓜也没银子那么大的防盗效果。

最后经过统计,仅范家这九座钱窖中便有黄金近五十万两,白银八百多万两!

可以说,范氏六七代人积累,财富已经超过了前明好些藩王府!

其他七大家晋商虽然比范氏逊色不少,但加在一起,财富总数同样骇人。

再加上北三省其他一百多家被论罪的商贾,查抄的财产自然是一个惊人数字。

亲口说出这一个个惊人数字的范景文心中更是感慨无比。

他虽出身河北士绅、地主之家,族中也有人经商,但论财富,整个宗族加起来,跟八大晋商中排名最末的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再联想到自崇祯皇帝即位以来,就一直为大明财政问题所困,不禁想:若崇祯知道八大晋商靠走私、卖国积累如此多的财富,不知会不会气得活过来。

若当年,朝廷能够清查这些走私、卖国的商贾,能查抄出这些财产,说不定大明还能再多支撑十几年。

随即便知道,在大明时很难办成此事。

且不说晋商等卖国商贾收买了多少官员,乃至与朝廷中一些高官都牵扯不清。

即便是真查了这些走私卖国的商贾,上下那么多人沾手,最终报到朝廷里的查抄数目估计也要缩水到十分之一以下。

甚至可能更少。

大明就如同一个多病的老者,问题太多,远不是靠查抄一伙儿商贾就能拯救的。

刘升再次听到这几个数据,却是由衷地高兴。

虽然是一次性收入,却也让大崋国库增加了一亿四千多万两白银。

如果算上那些珠宝、字画等珍贵物品,以及众多的不动产。

此番查抄晋商等走私、卖国的商贾,朝廷估计增加了朝三亿两白银的资产!

若是再算上前段时间清查淮盐、芦盐、西南井盐、东南海盐四大区域的不法盐商所得资产。

大崋朝廷今年只靠查抄不法商贾,便获得了总计超过五亿两白银的资产!

并且这只是预估。

若国贸司能将那些房产、商铺等处理好,大崋朝廷的收获再增加个几千万两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天下已太平两三年,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不动产都在迅速增值。

刘升知道,钱财堆放在国库中不过是一堆没用的死物。

只有花出去,才能变成大崋的实力。

于是,在范景文、李唯七离开天心殿后,他就思考起该如何花这笔钱来。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既然这些钱财以查抄不法晋商获得的最多,便让朝廷在山西投资建立几座大型煤场。’

‘如此既可以开发山西煤业资源,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回馈百姓。’

‘顺带的,还可以打击一波那些多如牛毛的私矿,解救矿奴。’

山西早在唐宋时期便有开矿采煤的记录,到了明朝,北方山林不足以樵用,城野百姓便开始流行用煤炭煮饭、取暖。

到了明末,山西已经有了不少煤老板。

并且因为大明并没有将煤矿当做重要矿产官吏,所以此时的煤老板开矿很容易,几乎不用缴税。

唯一需要面对的困难,大概就是开矿采煤本身的难度了。

然而在明末人命不值钱的情况下,煤老板们大都私蓄矿奴,用人命采煤,赚人命钱。

矿业本就是刘升计划在盐业、茶业之后整顿的第三个行业,自然也要重拳出击。

甚至可以说,对矿业的整顿,将远远比盐业、茶业严厉。

如煤炭、铁矿等诸多矿产,都将被收归国有,民间想要开矿的难度将会直线上升数十倍不止。

同时,对私矿的打击也将严酷数十倍不止。

私开金银铜铁等朝廷管制矿藏者,甚至将会以谋反论处!

‘除了开办煤厂、铁厂,京张铁路的修建也可以考虑了。’

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修建肯定是有相当难度的。

但并非不能克服。

待江南第一条铁路修建完毕后,大崋的铁路修建技术又有长足进步,多花费一些时间和金钱,修建京张铁路不成问题。

一旦京张铁路修建完成,大崋对漠南蒙古诸部军事、民生两方面的影响力,都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如果大崋在火器方面再有一些突破,兴许能提前让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放下弓刀,只剩能歌善舞的一面。

由此,刘升又想到了军队换装。

‘常备军全军换装燧发枪还不到时候,不过,如今既然有了一大笔钱,倒不如先让常备军中的警卫兵都装备上燧发枪。’

‘迫击炮、新式开花弹、新式手榴弹,也可以在常备军全军列装了。’

思考之间,刘升拿出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起来。

穿越数年,刘生虽然已经会写毛笔字,但仍旧不习惯。

别墅中倒有签字笔、圆珠笔、铅笔,但并不多,加起来也不过十几支。

因为在后世,除了某些特定环境下,他平时很少用笔写字,家中自然也就没备多少笔。

至于说为末日准备物资,笔也并非必需品——假如真到了末日,笔并非急需品,又比较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

便被刘升给忽略了。

别墅中的笔过去几年都被他用完。

于是先让能工巧匠造出了铅笔,如今更是开办了铅笔厂。

刘升平时打草稿都是用铅笔,只有需要亲笔写重要文书、手谕时,才会用毛笔或者鹅毛笔。

大致计算了下开办煤厂、铁厂,修建铁路,给常备军换装所需要的钱,刘升发现开销并不大,查抄所获钱财仍有很多。

于是在草稿上又写上“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几个字。

大崋之前推行的三年义务教育只在应天、顺天、汝宁、义阳等少数几个府试行。

如今已试行两年多,摸索出了不少经验。

再加上朝廷资金充足,是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了。

‘想要一举在全国推行三年义务教育,仍有些困难——即便资金足够,教师也不够。’

‘不过,以这几年积累的教育人才,在南、北直隶省,河南、淮南等几个省推广应是足够了。’

‘不仅三年义务教育需要推广,中学、大学也需要增建。’

‘另外,海龙卫、东海水师、南海水师也需要继续投钱,建造更多战列舰,乃至研制铁甲战舰···’

一个又一个需要花钱的国家大事被刘升列于草稿之上。

很快,他便觉得超五亿两白银的查抄所获也不算太多。

更何况,这些钱财都是一次性收入。

今后大崋再想通过查抄获得大笔钱财,估计就得等到推行“清丈田亩、官绅一体纳税”的时候了。

但刘升估摸着,那时未必有多少士绅、地主敢跟朝廷对着干。

如果士绅、地主不跟朝廷对着干,他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查抄这些人的家产。

真那么做,必定使得人心惶惶,乃至生出大的动乱。

得不偿失。

……

时间来到下午五点半,刘升准时“下班”。

红娘子提前派人来传话,希望他今日到坤宁宫吃晚饭。

于是他便步行至坤宁宫。

还未进宫门,刘升便听见刘瑞欢快的笑声。

“哈哈,母后快一点!”

刘升走进去一看,却是红娘子穿着一身便装,正带着四五岁的刘瑞在骑自行车!

女儿刘瑶(两三岁),也站在不远处不停地拍手欢笑着。

瞧见刘升进来,红娘子才停下自行车,把刘瑞从后座抱下来,一起简单地行了个礼。

刘升笑道:“看来你让我过来,就是看自行车了。”

“不错。”红娘子笑着点头,“陛下觉得这自行车怎样?”

刘升其实已经细细打量过这辆金陵自行车厂生产的第一辆自行车。

或许是因为要送到宫中敬献给红娘子的缘故,这辆自行车相当精致。

两个车轮以精钢打造,外圈却包裹着一层杜仲胶,最外面又以细密的丝线缠绕。

从刚才红娘子带着刘瑞骑行的场景来看,这车轮虽不如充气橡胶胎的,性能却也相当不错了。

至少在宫中地板砖上骑起来十分丝滑流畅。

至于其他轮轴、链条、车把、车座等设计,跟后世成熟款自行车差不多。

只不过用材考究,做工十分精致,看起来反倒是像一件手工艺品。

刘升一时心动,便道:“看着挺不错的。造价多少?若是太贵,可是卖不出去多少的。”

红娘子笑道,“这一款是定制给宫中的,自然造价昂贵些,要一百多元。”

“不过,根据自行车厂那边的汇报,他们研制生产的普通款,造价只有五十元左右。”

“另外,目前他们还在研制一种基础款,预估造价能降低道三十元左右。”

刘升听了点头,“那倒是可以。”

以普通款为例,造价五十元,零售价便可以定在八十元至一百元。

这并不算黑。

这世上很多商品按造价翻几倍乃至十几倍卖,都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珍奇物品。

况且,即便是基础款自行车生产出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赚的也是中产以上的百姓之钱。

因此,刘升心里实际觉得,普通款自行车应该定价在120银元以上。

比如说166银元,或188银元。

另外还可能以红娘子手中这款为原型,生产尊享版自行车,售价666银元,或888银元。

至于基础款的,将来倒是可以低价一些,卖个五六十元就行。

思考着这些时,刘升忍不住亲自上手,在宫院内骑了几圈,引得刘瑞、刘瑶拍手叫好。

待下来后,刘升也不得不为自行车厂的这款产品点个赞。

红娘子过来,笑着道,“这算是我大崋第一款自行车了,最好有个名字,不如陛下赐名如何?”

刘升不假思索地道:“就叫凤凰自行车吧。”(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