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攻取青藏,治理黄河

20天前 作者: 灵灵吼
第562章 攻取青藏,治理黄河

赫连岳道,“想当初,咱们刚打下四川时,我的军功可是直追杨和庆,堪称军中第一。”

“可后来呢?除了打贵州,我们第三师调动了一下,立了些不大不小的功劳,再往后几年基本就没动过了。”

“彭有义那小子,原本在徐州坐冷板凳,结果从北伐开始就一直担任主帅,挑大梁,打大仗。”

“收复了北京不说,就连攻打伪顺他都能插一手。后来更是主持了灭清之战,爵位也封到了代国公。”

“估摸着再积累一些功劳,那小子都能封异姓王了!”

“我也想立功啊,可过去几年陛下就好像忘了第三师一样,你说我能不郁闷吗?”

张遨道:“咱们当武将的,精兵在手,却没仗可打,确实难受。但咱们也得替陛下,替大崋着想,总不能没事就打仗吧?国家财政扛不住,百姓也受不了。”

“再说了,你如今不是熬过来了吗——朝廷一要打和硕特汗国,陛下首先就想到了你。”

“等灭了和硕特,你肯定也能捞个国公当当,不比彭有义差了。”

赫连岳似乎有了几分醉意,哼道:“就算都是国公,我的军衔肯定也比他差点儿!”

张遨无语道,“要这么说,同为常备军的师长,我爵位、军衔比你们差更多呢。”

赫连岳拍着张遨肩膀道,“你原先可是我的副师长,混的比我差不是很正常吗。”

张遨无语。

这天没法儿聊了,喝酒吧。

···

次日。

紫禁城,天心殿。

若晚赫连岳与张遨聊天的内容便都出现在刘升的御案上。

他看完不禁摇头,“这个赫连岳,真是越来越拎不清了。此番攻打和硕特,就给你一个机会,若出了差错,可别怪朕不念旧情。”

不远处的秘书处成员于成龙等都如常地整理着各类文书,当做什么都没听见。

关于针对和硕特汗国的军事会议断断续续开了十来日,才算是结束。

随后,刘升明发圣旨,由军务院加盖印章。

命武陵郡公、二星大将赫连岳挂征西将军印,领常备军第三师、松蕃独立旅以及三个四川警备旅,为征讨和硕特汗国之中路军。

命威远侯、五星上将张遨挂平西将军印,领常备军第八师第一旅,以及丽江独立团、永宁警备旅为征讨和硕特汗国之左路偏师。

又命陇西侯、五星上将文囿挂镇西将军印,领常备军第七师、骁骑卫第三旅,为征讨和硕特汗国之右路偏师。

三路大军将在三月初五同时发兵,攻取整个青藏地区。

过去这几年,大崋不仅再针对高原气候练兵,而且还广派谍探。在探查清楚了和硕特汗国军队实力的同时,也对青藏地区地理形势有了充分的了解。

再加上将士素质、指挥调度、后勤补给以及装备上的碾压,三路兵马攻入和硕特汗国控制区域内后,皆势如破竹!

青海草原上,固始汗派过去充当万户的几个儿子,主动与文囿所说率领的常备军第七师接战,却连战连败。

逃跑时又遭到骁骑卫第三旅的拦截,一个月之内,或是战死,或是被俘。

青海地区到底才被和硕特汗国统治不久,固始汗这几个儿子都战败后,便没有可以抵挡崋军的力量,各大小部落见状便相继归顺了大崋。

赫连岳所率领的中路主力,是和硕特汗国主要抵挡的方向。

再加上川藏边界多险地,哪怕赫连岳准备颇为充足,刚开始战事也打得有几分焦灼。

但是,当战事进行了近一旬后,松蕃独立旅抓住机会,穿插敌后,配合赫连岳所率领的第三师等主力,打出一场大捷之后,和硕特汗国派来抵挡的各路兵马便相继溃败。

赫连岳很擅长抓住战机,当即率领军队,咬住其中最大的一股溃兵穷追猛打。

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打得和硕特汗国军队都溃退出了康巴地区。

赫连岳略作修整后,又率领第三师以及松蕃独立旅攻入乌斯藏···

在大崋针对和硕特汗国的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大崋各行省却一片祥和。

虽然这几年天灾并没有比明末减少太多,但到底少了些。

再加上大崋积极修整河道沟渠,又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灾害预防及应对措施。

如今大崋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除了那几个因明末战乱损失大量人口的行省,其他行省都已经有了盛世景象。

再加上大崋财政年年都有所增加,国库充盈,刘升在一些大事上便不会束手束脚。

比如说铁路,大崋如今每年都要同时开建好几条,铁道工兵部队也是一再扩增。

相对应的,大崋的铁路修建技术也是持续提高,铁路里数几乎是以每年上千里的速度在增加着。

除了修建铁路之外,大崋从乾元二年收复山东后,便一直在治理黄河。

如今过去七八年,终于到了关键时候。

这一日,刘升在天心殿召见张国维。

刘升知此人有治水之能,也有着丰富的修理河道经验。因此,在当初张国维投崋之后,便被他委任为河道总理,加工部尚书衔,负责治理黄河以及相关河道。

为了让黄河就此不再为害,刘升参考后世事实,提出了让黄河借大清河入海的设想。

如果科技不发展,没有钢筋水泥以及后来的种种工程机械,想要靠让“黄河借大清河入海”一招就此驯服黄河,并不现实。

不过,只要黄河能够安生个两三百年,以大崋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日后便有能力彻底驯服黄河。

所以,在刘升的力主下,“改黄河之道,借大清河入海”的大崋超级工程便诞生了。

过去七八年,张国维一直率领着他的治水团队在为此事奔波辛劳。

因为此事绝非联通黄河大清河以及堵住黄河下游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将黄河改道后所造成的方方面面影响都考虑到,并做好相应准备,才能去实施。

这些年,张国维的团队不仅做好了一应准备,更是将大清河与黄河相连通的运河都挖到了最后一节。

只需将那最后不足百米的地方挖通,再在黄河下游合适的地方筑坝,这项大崋的超级工程便算是完成了。

因此事涉及大崋黄河两岸的百年民生,事关重大,刘升才再将要完成最后一步前,把张国维又召来南京,奏对一番。

张国维细细讲述了如今这项超级工程的各部份情况后,最后拱手道:

“陛下,经过七年多的准备,又有钢筋、水泥相助,黄河改道之事已再无疑虑。”

“只需将大清河与黄河之间的最后一小段运河挖出来,便可以令黄淮之间多出千里沃野。”

“至多仔细经营十几年,便可以让淮南行省多出数十万顷良田!”

“好!”

想到为难了北宋、金、元、明四朝的黄河灾害就要在自己手中解决,刘升也不禁感到兴奋。

他起身道:“既如此,先生便按照预定计划去做吧!”

“臣遵旨!”(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