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0019【这皇帝,我做不得?】

3个月前 作者: 很废很小白
第20章 0019【这皇帝,我做不得?】

第20章 0019这皇帝,我做不得?

大宅子里。

昏黄的油灯下,十个人围坐在餐桌前,稀里哗啦的吃着面条。

起先,沈厨娘和两个小丫鬟不肯坐,在韩张氏的劝说下,这才勉强在桌上坐下。

吃两口面,再拿起桌上的大葱咬一口,格外香甜。

自齐桓公伐山戎,带回了大葱之后,大葱便成了鲁地百姓不可或缺的蔬菜。

尤其是吃面食的时候,有些人若是不来两口大葱,就会感觉浑身不得劲。

当然,生大葱这东西也并非所有鲁地人都爱吃,比如韩桢和几个女人就接受不了。

眼见两个小丫鬟捧着比她们脸还大的碗,吃的狼吞虎咽,韩张氏柔声劝道:“慢些吃,别噎着了。”

小丫鬟只是点头,吃面速度却不减。

韩桢忍不住问道:“平时吃不饱吗?”

方三三鼓着腮帮子,努力咽下口中面条,答道:“王员外说人吃饱了就会变懒,不好好干活,所以不让俺们吃饱。”

韩桢有些无语。

这王员外为了省钱,说的什么狗屁歪理。

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干活。

待到吃完饭,猴子和小虫凑到韩桢身边。

韩桢问:“怎么了?”

猴子说道:“韩二哥,俺们明天想把家人接过来。”

他们今日杀官造反,担心家人受到牵连。

“怎么不早说?”

韩桢这才想起来,他们两还有家人。

虫子挠挠头,讪笑道:“俺……俺忘了。”

中午时锒铛入狱,被韩桢救出来后,又热血上涌来杀王员外,结果愣是给忘了。

直到刚才吃饱喝足,两人这才想起来。

韩桢吩咐道:“明日你们起早些,赶上牛车去把家人接过来。”

他们家距离小王村足有二十多里,且还都是山路,现在天色已黑,走这么远的夜路不安全。

这会儿可不比后世,山中野兽横行,还得时刻提防土匪强盗。

安排好之后,韩桢吩咐道:“今日都累了,早些睡罢。”

马三狗等人点点头,回到前院倒座房歇息。

宅院的房间有很多,韩桢让他们挑选住所,结果这群夯货愣是挑了倒座房。

拎着一袋大豆来到牛棚,韩桢将豆子混着干草倒进食槽。

战马立刻低下头,大口大口咀嚼起来。

战马要精养,晚上最好喂一顿杂粮,这样才能长膘。

等到战马吃饱喝足后,韩桢又拿起一把猪鬣刷子,细心的给它刷毛。

刷毛既能清理马匹身上的脏东西和虫子,也能增进人与马之间的感情。

等到伺候完战马,他这才迈步回到后院正房。

走进书房,点燃油灯后,韩桢端坐在椅子上,翻出笔墨纸砚,提笔在纸上写下一行简体字。

小王村三年发展规划

发展小王村是必然的,他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能成功被招安倒还好,但万一官府没有招安的意图,那他便顺势圈地为王,过自己的逍遥日子。

若是朝廷逼得紧,他说不得还会掀起反旗。

作为一个后世来的穿越者,韩桢对皇权没有丝毫敬畏之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皇帝你赵家当得,我韩桢就当不得?

想要发展一个地区,不外乎人口和经济。

人口多了,哪怕只是耕田种地,也能吃到足够的人口红利。

同时,想要拉起一支军队,也需要足够的人口基础做支撑。

目前对于人口,韩桢的想法是拉拢山中逃户。

临淄县本是上县,治下二十二个村落,共计五千六百余户。

然而这些年因为各种苛捐杂税,以及摊派徭役,使得每年都有不少农民抛弃土地,拖家带口躲进山里当逃户。

如今,临淄县只剩下三千二百余户,导致前年评级时从上县降为了中县。

韩桢粗略计算了一下,山中逃户最起码有上万人。

当然,这么多人他肯定一口吃不下,得慢慢来。

先吸引一小批逃户,等到这些逃户日子过好了,山上那些逃户自然会主动来投奔。

而村里的那些荒田,便是韩桢为了招收逃户所准备的。

预计在一年内,韩桢要让小王村的人口超过五千。

人口解决之后,便是经济。

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不能是一锤子买卖,需要一个长久的支柱型产业,再以这个产业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这样才能产生良性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该以什么产业为核心呢?

韩桢掰着手指,脑中开始搜寻穿越者赚钱指南。

肥皂?

且不说北宋已经有了,这年头动物油脂都不够人吃,哪还有剩余的用来做土法肥皂。

水泥?

这玩意就算烧制出来,也是当作战略物资,谁傻到会拿去卖。

玻璃?

这倒是可以,利润在几十到几百倍不等,属于真正的暴利产业,但难度也是最高的。

工艺倒是还好,主要在于材料。

烧制玻璃需要用到纯碱!

而且烧窑的温度也是一大难点,需要1700度的高温,否则温度不够,沙子融化不完全,就会导致成品不纯净。

想到这里,玻璃也被韩桢否定,就算要制造玻璃,那也得等到有些工业基础才能进行。

苦思冥想了好一会儿,韩桢最终还是决定把目标放在当下最暴利,也是相对最简单的东西上。

盐!

不过他不打算走低端路线。

北宋时期制盐业很发达,蜀中有井盐,两湖有矿盐,沿海有海盐,且产量极高。

这导致私盐贩子遍地都是,甚至许多官吏都开始贩卖私盐,他想要插上一脚,怕是很难。

所以,韩桢打算走高端路线,制造精盐。

粗盐与精盐,并不是以颗粒大小来区分,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所有的盐都是粗盐。

只有经过化学提纯,去除了杂质的盐,才算是精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咱们国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全民普及精盐。

在此之前,相当一部分人还在使用未经提纯的粗盐。

没有经过化学提纯的粗盐,含有镁、钙、钾等元素,口感苦且涩。

这些元素光靠物理提纯,无法去除。

所以哪怕是如今宋徽宗吃的贡盐,也依旧有苦涩之味,只不过贡盐里的镁和钙含量少,苦涩味没那么明显。

因此,没有苦涩异味,且颗粒细小的雪白精盐,根本就不愁卖。

盐又是消耗品,属于长久买卖。

除了精盐之外,还可以兼顾弄一些提纯的白糖,这玩意儿比精盐还要暴利。

对于,他记得青州有不少煤矿,若是能找到露天煤矿,还能把蜂窝煤和铁皮炉子整出来,又是一项长久产业。

不知不觉间,月上中天,韩桢也已经写满了好几张纸。

“咚咚~”

敲门响起。

紧接着,韩张氏软糯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叔叔,睡了吗?”

闻言,韩桢起身打开门,问道:“嫂嫂,怎地还没睡?”

“睡不着。”

韩张氏微微叹了口气。

先是自家叔叔被陷害,紧接着叔叔又杀官造反,杀地主占村庄……

她一个小女人,一天内突然遭逢这么多事情,如今又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哪里能睡得着。

“嫂嫂先进来坐罢。”

韩桢侧开身子,引着韩张氏来到书桌前坐下,而后满脸歉意道:“嫂嫂,实在对不住,若不是因为我,也不会连累你担惊受怕。”

韩张氏赶忙解释道:“叔叔莫要自责,俺不是这个意思。俺只是……心头闷的慌。”

对于韩张氏的心情,韩桢很理解。

本来一个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农妇,忽然成了杀官造反的匪徒一员,恐惧、不安、忐忑以及对未来的茫然瞬间积压在心头。

“嫂嫂!”

韩桢凝视着面前的韩张氏,正色道:“当初我答应大哥好好照顾伱,就一定会做到。莫担心,一切有我!”

韩张氏被韩桢灼热的目光看得心慌,赶忙侧过头,轻轻嗯了一声。

她发现这几天小叔子似乎有些变了,但又说不上到底哪里变了,只觉得比起以往,多了些别样的气质。

眼神也变得更加有侵略性,以前都不敢正眼看她……

一时间,书房里的气氛有些沉默。

这时,韩张氏忽然发现书桌上有几张写满了字的纸,纸张墨迹未干,显然是刚刚才写的。

想到这里,她不由好奇道:“叔叔何时会写字了?”

韩桢随口编了个理由,搪塞道:“最近在县里跟李秀才学的。”

穿越前韩桢就会写毛笔字,但仅限于能看懂写的是什么。

“能识些字也是好的。”

韩张氏缓缓起身,叮嘱道:“俺回去睡了,叔叔也早些歇息,莫要太晚。”

“嗯!”

将韩张氏送出房门,韩桢收起桌上纸张,随后来到里间睡下。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