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2个月前 作者: 眀智
第224章

第224章

李定安愣了好久,无奈的拍了拍炉腹,又强调了一遍:“大爷,这是假的!”

“故宫景福宫就有一件,和我这个一模一样,你怎么不说也是假的?”

“那至少是铜的,但您这……”

“我这不是铜的怎么了,就不兴古代进口点外国材料了?连历史都不懂,什么狗屁专家……”

大爷骂骂咧咧的收起东西,动作还挺大,一脚就把椅子踢到了边上。

四周的人都乐疯了:

“哈哈哈……明朝就有塑料了?”

“和塑不塑料都没关系,关键是底上那些字,他是纯粹装看不见,还骂专家不懂历史……”

“不行了,能被这大爷给笑死……”

“这就一妥妥的国宝帮……”

“难为这小伙好性格,挨骂都不生气……”

生气倒不致于,也生不起来,李定安就是有点郁闷。

以前看新闻,刷抖音,偶尔就会看到有藏友拿带电插销的壶、印“微波炉专用”之类的东西让专家鉴定,最后跟专家急眼、拍桌子,还骂人。他一直以为是段子,编的,但今天算是见识到了:竟然真有这样的存在?

说句不夸张的话:都不需要多,一天要碰到这么三两回,他估计就得疯。

正暗暗吐槽,面前又坐了一位,还是男的,稍年轻点,大概五十出头。

怀里抱着个红布包着的东西,看形状像是一只碗。

李定安顿时来了兴趣,做了个请的手势。

等他打开红布,也确实是一只碗:外面八道棱,分别印着牡丹、荷花、芍药、月季,里面呈白色,但不是很亮,稍有点乌。

关键是碗腹中间有一圈,明显都磨出了黑印,说明这东西不是瓷的,仍旧是树脂或塑料之类的东西。碗口上还有个米粒大小的缺口,仔细一瞅,都能看到夹层里的蜂窝眼儿。

刚说什么来着:微波炉碗,这不就来了一只?

还说什么来着:一天不要多,碰这么两三回……话还没捂热乎,真就又来一个?

“李专家看一看,真正的国宝:雍正官窑瓷胎画珐琅四花碗,七年前香港苏付彼拍了一只:加佣金四千两百万……”

李定安牙疼似的咧了咧嘴:“大叔,就这还瓷胎画珐琅?口上那个豁儿,那么多气泡儿,你就没看到?”

“看到了!要不怎么说是国宝:这么多眼儿都能包里头,这烧制工艺多先进?”

大叔一脸的理所当然,“潘家园专做古瓷的文老板知道吧,连他都说:这上面的花和苏付彼拍了四千多万的那一只一模一样……”

李定安都不知道怎么说了:又是一个抛开事实不谈的?

张口就是国宝,闭口就是祖传,假的那么明显的地方指给他他压根就不看,就和你争他认为对的地方,其它的一概不听,伱能拿他怎么办?

李定安也算是理解了,为什么关德海这种比较有名气的鉴定专家,会在店里明确标明有偿鉴定:真品免费,假货五百。

为的就是防这一类人。

现在想来,五百哪能够,应该再加个零:假的一律五千,而且还必须是先交钱再看东西……

“大叔,拿走吧,就一树脂的微波炉碗,还是只破的。”

丢垃圾堆里没人要……

“你会不会看东西,我一件好好的国宝,怎么就成树脂的了?”

李定安意兴阑珊的挥了挥手,意思是让他快走:“下一位!”

他已经无力争辩,真的,再要来这么一位,他就只能拿头撞墙……不,原地爆炸。

这位还要争,立马过来了两位工作人员,连哄带劝,连拖带拉,总算把人弄了起来。

这位边收东西边骂:“什么眼睛……你毛长齐了没有,在这里装专家?”

李定安能怎么办?

他只能冲着摄像机旁边的导播虚点了点,意思是再少整这样的妖蛾子。

导播呲着大板牙,还冲他合了个什:这不为了宣传效果么,李老师你多担待!

担待个毛,你让他再放这么一位过来试试?

可能是觉得过犹不及,李定安这儿再没来这样的人物,倒是其他专家那偶尔出现一位。

这一种的,自己遇到就挺头疼,但搁旁边当瓜吃,绝对是越看越有意思。这不,张副教授脾气那么好的一个人,愣是被气的拍起了桌子。

再一看桌上的东西:一只口宽底窄的玻璃茶杯,非要说是战国时期的,还说和收藏在杭州博物馆的那只水晶杯是一对,国宝中的国宝。

旁边的朱训已经笑的直不腰来了……

李定安也看的津津有味,在吃瓜的空子里,又鉴定了一件明末清初的山水小册。

作者不怎么出名,但画工挺不错,保存的也挺好,他最后估价八万,又由另一位字画专家复鉴之后,举办方给开具了鉴定证书。

藏友喜滋滋的道完谢,把东西送去了展览组,然后摆放在了字画展厅。

像这种藏品,游客就可以直接购卖,并同步上线同上展销平台,如果没卖掉,最后还会上拍……李定安估计,八万的价格基本不会留在最后,如果真没卖掉,上拍之前他就会出手。

可能赚不了多少,也就两三万,但苍蝇蚊子都是肉。

送走了字画藏友,那位“水晶杯”也被请了出去,其他专家那里相对热闹,李定安这里依旧稍嫌冷清,不算两位国宝帮,他也就正儿八经的鉴定了一样东西。

他也不急,左瞅瞅,右看看,想着还有没有什么乐子看。

正左顾右盼,面前又坐下了一位。

手里端着一个贴着麻纹纸的方盒,约摸十来公分,放下盒子,他又打开盖子,李定安的眼睛稍稍一亮。

里面同样放着一只盒子,不过是圆的,口径也就七八公分,约三公分厚。盖髹朱漆雕花,主图是一株荷花,中间是水浪波纹,底下是两条金鱼。

立壁雕的是方雷纹,漆层很厚,再打开盒盖,里面及底髹黑漆,同样很厚。

大致瞅了瞅,李定安心里就有了底,又拿起来闻了闻,鼻子里飘来一股檀木特有的香味。

“好东西!”

李定安点点头,又放下了盒子,“明嘉靖后的朱漆脂粉圆盒!”

“啊?”

这位听到是明朝的,反倒有点不高兴,“您再仔细看看,这肯定是清朝的!”

“不用看!”李定安很肯定,“就是明朝的!”

“不是……我之前请漆雕专家赵国立老师看过,他就说是清朝的……”

“那你就去找赵老师,反正在我这,这就是明朝的!”

可能是看李定安的态度比较强硬,这位没吱声,收起东西站了起来,可能是想找其它专家再给看看。

旁边的网友却看不懂了:“从来没听说,故意要把年份往短里说的?”

“并非所有的古董都是越老越好,肯定有原因!”

“小专家,你给解释解释!”

“很简单!”李定安点了一下桌子,“明朝尚红,大红、正红这种颜色民间老百姓就能用。但清不同,各种颜色都有明确定制,到什么级别,只能用什么色。

特别是黄红两色,明黄、正黄、大红、正红就只有四种人能用:皇帝、太子、太后,皇后……这只胭脂盒要是清朝的,就只能是太后或皇后的御用之物,这是什么概念?

所以这东西的制式不对:要是清朝的,只能是内务府所制,就必然有款。如果是太后、皇后之物,就不会雕荷花和鱼,如果是植物,只雕牡丹,如果是动物,就只雕凤或鸾鸟……”

“怪不得一听是明朝的,他就不高兴:这价格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你又是怎么确实那玩意是嘉靖时期的?”

“不是嘉靖,是嘉靖后:盒盖内有锦纹,兴于嘉靖,但万历初就不用了……”

“原来是这样?看着年轻,倒挺渊博……”

“不渊博他能坐这?”

“确实有点东西……来来……小专家帮我看看这一件……”

看他确实有两把刷子,顿时又有人从其他专家后面挪了过来。

可能主办方又放进来了一些,排队的藏友也多了起来。有许多游客转到这也停了下来。其中不乏做古玩生意的商人,以及一些艺术品公司、拍卖行的内行,以期望能从这里淘点东西。

其中也有部分看热闹,更或是本着学习态度观望的:毕竟好几位专家一起鉴定的场面并不多见。

慢慢的,围观的人也越来越看,于是,有人就认出了李定安:

“我去,眼花了?看那位……”

“谁啊……好家伙,李定安?”

“会不会是同名同姓?”

“扯什么淡,同名同姓有长这么像的?我手机就有他视频……”

这位拿出手机一翻,正好就是李定安在辽省直播时的画面:“看,是不是他?”

可不就是一模一样,连发型都没变。

“哈……他怎么敢出门?”

“有什么不敢的,法治社会,谁还能把他怎么滴!”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算了,说了你也不懂……你看我的……”

他嘿嘿一笑,先拿起手机,“唰唰唰”的点了两下,好像给什么人发了信息,然后从口袋里一摸:“也是巧,正想着找哪位给掌掌眼,这不就碰上了么?”

说着,他就排到了李定安这里,恰好前一位刚看完,抱着东西起身,他顺势就坐了下来。

“李老师,来,看看咱这一件……”

话音未落,又听咚的一声,桌子上多了一件圆古隆冬的东西:比鸡蛋稍小一点,非常规整,呈椭圆形,两头稍长,中间浑圆,整体布满雪花妆的斑纹,有点像是鳞片。

应该是沉积岩之类的石头,拿起来掂一掂,确实挺沉。

不会真拿一块石头来鉴定吧?

但也说不准,就比如之前那几位:塑料盆、树脂碗、玻璃杯,不照样拿来鉴定了?

留了个心眼,李定安又仔细瞅了一下,顿时来了点兴趣:“化石?”

“我当然知道是化石!”

这位呲着牙,笑得颇为古怪,“我就是想让李老师看看,这是什么化石!”

能认出这是化石就已经不错了……我又不是生物学家?

李定安下意识的抬起头,看到这位脸上不怀好意的笑,暗暗的叹了一口气:找麻烦的来了!

抱歉,这一章有点短,还有点晚!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