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到底是谁算计谁?

2个月前 作者: 醉里挑灯看剑客
第113章 到底是谁算计谁?

第113章 到底是谁算计谁?

蔡京不动声色地说道:“十几万灾民,三千禁军能不能弹压得住?老臣觉得是个问题。陛下,除非从西军、河北、河东抽调一员宿将。”

“啊,还要搞这么大动静啊?”赵佶有点不乐意。

“是啊,动静有些大。而且枢密院的文书过去,他再来京报道,转去赴任,正月都过去了,时间浪费一半。再说宿将长于治军弹压,短于抚民施工,还得再配上一员文官。陛下,老臣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刘二郎最适合。”

“二郎适合?”

“陛下,此事在于能否镇得住十几万灾民,让他们老实干活。刘二郎骁勇之名远播,京畿皆有耳闻。配上三千禁军,定能镇住宵小之徒。再配上几个精干的官吏,按照往年的规矩施工就是。”

说到这里,蔡京又添了几句,“陛下,调拨三千禁军,说明这份功劳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费了番功夫才拿到手。这样功成之后,官家擢升二郎,旁人也就无话可说。”

赵佶眼睛一亮!

没错!调拨三千禁军,说明形势有些严峻,十几万灾民有不少刺头,刘二郎费了一番心血弹压,这才完成汴河疏通大事。

好!完全可以丰富润色一下,用来堵住王贵妃、杨戬、白时中等人的嘴巴!

“这样甚好!二郎,这事还得你来做。”

“啊!陛下,还得我来做?”

刘国璋一脸的无可奈何,让蔡京心里暗爽。

“那就这样定了,太师,明日让中书省行文,把事情办了。”

“陛下,不如现在把梁内相和、邓枢相和高太尉叫来,把御笔,给枢密院和殿前司的诏书都拟好,老臣在中书省那边才好行文。毕竟牵涉到组建厢军,调集禁军的事宜。”

蔡京现在有点怕夜长梦多。

“嗯,太师恪守臣道,很好。比那个淹死的李李邦彦强多了。”赵佶瞥了一眼刘国璋,赞许道。

老姑父,你这样的敲打很没有力度,只会让我越发地肆无忌惮啊。

帝王心术培训班,老姑父你缺课得厉害啊。

很快,梁师成被叫来,听到赵佶要他拟诏,给刘国璋加奉直大夫、昭武校尉、骁骑尉、带御器械,权提点南都水监事,勾管汴河都大提举修河司事。

眼睛不由一闪,与刘国璋暗暗交换眼神。

我也很无奈啊!

全是那只老狐狸搞得鬼。

梁师成不动声色,持笔先写了一份草稿。

不一会,枢密院知院邓洵武和殿前司太尉高俅赶到。

“邓卿,朕要把阳武县十几万灾民编为厢军,用于汴河疏通。”赵佶见面就说道。

“陛下,招募灾民为厢军,是祖宗之法,可行。臣遵旨。”与蔡京交换过眼神,得到暗示的邓洵武连忙答道,“陛下,咸平县还有五六万灾民,都是瀛、沧州黄河决口逃过的灾民,要不一起编管了?”

“一起编管。”赵佶不在意地挥手道。

正好,把所有的麻烦一起都解决。

“陛下,按照祖宗之法,此厢军编管之后,当取军号,规范驻地,还请陛下明示。”

“二郎,此厢军要交由你统领,去疏通汴河,该取什么军号,你来定。取个好听的名字,吉祥。”

“陛下,要不取军号为长水军?”

“长水军?长水校尉,‘自此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水东流,嗯,这可名字不错,汴河从此长水东流,不再动不动就堵上。就叫长水军,邓卿,枢密院行文,阳武、咸平两地灾民,编为长水军,设长水军统制司,以刘二郎为长水军统制。

至于长水军分几营几部,营指挥、部将由二郎定夺。粮饷配额,枢密院看着来办吧.”

邓洵武全部应道。

厢军而已,专事劳役的杂军,不用太放在心上。

“高卿,南京陈留一带,可有马步禁军抽调?”

高俅一听就明白了,编管了这么多灾民为厢军,还要疏浚汴河,必须有禁军弹压才行。既然是调拨给刘二郎用的,那他完全可以做个顺水人情,选些精锐和兵员足额的,反正是朝廷的兵。

“陛下,步军广捷军在陈留、咸平、南京等地驻有五十六指挥,马军骁骑军在东京,上下军各有十指挥。”

“好,从广捷军调拨四指挥,骁骑军调拨两指挥,归刘二郎指挥。嗯,给他加个龙卫左厢指挥使,统领此六指挥马步军。”

“是,请陛下赐下御笔,微臣马上遵旨,与枢密院行文调拨。”

高俅马上应道。

至于龙卫左厢指挥使隶属于侍卫亲军马军司,为何能统领殿前司禁军,高俅才懒得去管,只要官家开心就好。

然后又调户部计度司郎中张悫为京畿、京东西路转运副使,在梁师成的建议下,给张悫加上勾管南京、陈留常平仓,权汴河都大提举修河司判官的官职。

姜还是老的辣啊。

南京、陈留是京畿和京东西路比较大的常平仓,里面钱粮充足。张悫勾管,那疏浚汴河所需的钱粮直接从仓库里调拨就是了,事后记得把账搞平。

权汴河都大提举修河司判官,意味他是自己的副手,要不然他是司郎中,实权正六品文官。自己虽然是从五品刺史,却是武阶寄禄官,很难压得住。

现在官职上分得清楚,正职就是正职,副手就是副手,差这半级,完全就不一样了。

事情处理得七七八八,梁师成眼珠子一转,又加了一句,“官家,疏浚汴河是件要紧事,事情繁杂,不如赐刘二郎一张御笔,叫他在疏浚汴河事宜上,若有肆意阻扰者,可相机行事,事后报送三省处置。”

赵佶一听,有点道理。

刘二郎去疏浚汴河,万一王贵妃、杨戬、白时中、三哥等人,暗中指使人前去捣乱,拿着这张御笔,也能唬住他们。

于是便点头答应。

蔡京迟疑了一下,没有出声反对。

政和年后,官家的御笔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候真假难辨——据说善于模仿官家笔迹的梁师成,常常“矫诏”混在御笔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没人敢当面找官家对质。

万一自己出声反对,与刘二郎勾结在一起的梁师成,说不定明天就捣鼓出一份“御笔”来,授予刘二郎更大的便宜行事的权力,反而更麻烦了。

事情办完了,赵佶很高兴,指着高俅说道:“高卿,留下来陪朕打几圈。”

高俅知耻而后勇,发奋学习牌技,现在喂牌的水平直追刘国璋,上得了台面。

赵佶目光在刘国璋身上打转,他一摊双手,很无奈地说道:“官家,现在我接了疏浚汴河的事宜,一堆的事,没法陪你打牌了。”

“疏浚河道是正事,邓卿,你留下来,再加上杨戬,我们四个人打上四圈。”

邓洵武激动地几乎要哭出来了,终于轮到自己。

送刘国璋出宝篆宫,左右无人的时候,梁师成问道:“二郎,怎么回事?怎么接了疏通汴河的事?”

“我也是一头雾水,到了这里才知道,是太师推我进这个坑。梁相,太师的手段你是知道的,我很难爬得出来,只好趁机多要些好处,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疏浚汴河!”梁师成摇摇头,叹口气道,“太师果然老辣,一出手就推你进了天坑。二郎,官家那张御笔,你好生收着,不到万不得已不用。

真到了危急时刻,用它来找个替罪羊,挡下大部分罪责再说。”

“二郎记住了,谢梁相照拂。”

“不用谢,现在大家同在一艘船上,同舟共济。”

蔡京坐在轿子里,回味着会仙殿与刘国璋的交锋,总觉得不对。

回到知乐居,蔡鞗早早地等在书房里。

“爹爹,刘二郎入縠了?”蔡鞗端上一杯热茶,心切地问道。

“五哥啊,为父总觉得这事,哪里不对。不知道是我算计了刘二郎,还是他算计了我。?”

“爹爹,疏浚汴河,可是个天大的坑。薛如珪圣眷正隆,突然倒台,就是栽在这上面,怎么会是刘二郎算计了爹爹?”

“五哥,或许刘二郎的立场和看法,跟我们截然不同,所以疏浚汴河对他来说,是福是祸就不好说了!”

****************

谢谢书友书友20190913223316571、心净、帆船远行、闻天翔、抢包人北斗、平尝、赤旗终将插满全地的打赏。

谢谢诸位书友的月票和支持!请继续支持下去。举起你们发财的手,给我添上一张票票和一份收藏!

谢谢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