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全是名人

2个月前 作者: 醉里挑灯看剑客
第177章 全是名人

第177章 全是名人

宜春园,汴京城东的一处园子,风景不错,一向是达官贵人们开文会,踏青赏秋的好去处。

今天它被奉化郡开国侯、奉国军节度使刘二郎给包圆,用来举办文会。

刘二郎开个打虎会,大家都不觉得稀奇,但是开文会,这简直就是破天荒!

闻讯赶来的文人士子、闲人百姓,把宜春园大门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刘二郎开文会,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

“人家现在是开国侯,节度使,不是粗鄙之人了,当然要装起斯文。”

“我听说刘二郎会写词”

此话一出,无数人转头盯着说话的人,千百道目光跟神臂弩射出的箭矢一般,让他很慌。

“诸位,各位,大家这么看着我,什么意思?”

“刘二郎会写词?说瞎话也不能这样说啊。”

“就是,就是!胡说八道!你说刘二郎会写词,还不如说蔡京是清官。”

说话的人急了,直着脖子说道:“我怎么胡说八道,我浑家的表妹是李师师家里的婢女,她说,有一回听到刘二郎在李师师面前说了一句词,什么帘卷西风,人比红花瘦。”

现场一片寂静。

过了好一会,突然有人兴奋地叫道:“刘二郎也成了李行首入幕之宾?!”

“哈哈,他跟官家是姑父侄儿,想不到齐齐拜倒在李行首的石榴裙下!”

“千古趣闻,姑侄二人,同为一幕之宾。”

“那以后两人如何称呼?是继续姑父侄儿,还是连襟兄弟?”

众人大笑起来,现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来了,来了,有人来了。”

“快看看,刘二郎请了谁?”

“应该说,有谁会应邀刘二郎之请。”

先是一位年轻文人为首,陆陆续续有四五十位士子走进宜春园。

“这是谁?”有人指着为首的那位年轻文人问道。

“西蜀贡士张浚,听说他跟开封府司录参军事张官人是世交兄弟。”

“难怪带着这么多贡士来捧场。张官人跟刘二郎可是相交于微末,真正的交情。听说张官人能迁升开封府司,刘二郎出了不少力。”

接着又一群年轻士子走了过来,大约五六十人,浩浩荡荡,喧闹非凡。

“这些看着是太学生,也来参加文会?”

“去冬刘二郎疏浚汴河,在国子监诸学招募了数百学子,有的甚至还参加了平定田文豹,都一一叙功,最低都是从九品承务郎。听说有两位功绩卓异者,直接保荐为朝奉郎。”

啧啧,一片咋舌声,仿佛夏天稻田里的青蛙叫。

“承务郎?”有懂内情的人叫了起来,“直接跳过选人,保为京官?”

“没错,直接保为京官。刘二郎的面子,吏部那些貔貅都得买三分。”

啧啧,青蛙叫得更加欢实。

不少围观的文人士子,看着施施然进去的太学生们,眼睛都盯出火来,恨不得把他们拽过来,自己顶上去。

“怎么才这么点人?不是招募了数百学子吗?”

“那些人都被刘二郎打发在各处做事,长水军、德胜军、中垒军占去了不少,还有听说被安置在将作监、军器监、汴河修河司等地方,留京也有部分,都在忙着,估摸也没空来。

这些太学生估计都是那些人的亲朋好友,都跑来捧刘二郎的场,好入刘二郎的法眼,谋个前途。”

“将作监、军器监、修河司,还有厢军.”有人阴阳怪气地说道,“这些衙门可不是什么好去处,拿钱少,俗事多,污浊不堪!”

有人争锋相对地说道:“你这是端着河东的陈醋,一坛子一坛子地喝。这些衙门不是好去处,你倒是能进去啊!不用应省试、中进士,只要勤勉会做事,就有鱼袋在身,换做我也愿意。”

“我看啊,去这些衙门也挺好。去中书省、翰林院,那帮进士还不得拿鼻孔看你的天灵盖?去这些干实事的衙门,没得那么多闲话。挺好!”

这时,有人点了最关键的一句话,“关键是跟对人!”

“对,对,对!关键是跟对人!跟着刘二郎,不用掉书袋,不用塞钱包,一样迁升,这就是硬道理!”

众人一片附和声。

“这不是开封府左厅判官李纲李官人吗?”

“对,对,跟着他一起来的那十几位,是谁?”

“我认得一位,饶州浮梁的程瑀程伯寓,太学生,今春应试。

“那位我认得,洺州曲周李若水李清卿,河北才俊,也在太学读书,今春也要应试。”

“那个最年轻的我认得,是抚州崇仁欧阳澈欧阳德明,才二十岁,正四处游学。田文豹作乱,分兵掠亳州,城里名士贵人纷纷逃离,他反倒从宿州逆流入亳州,还自告奋勇带着民壮弓手,巡警除盗、戒备守城。

田贼退走,他继续游学,到了蔡州,听闻朝廷斥黜了蔡京,杀了朱勔,徒步从蔡州走到汴京。一口气上了十六道治乱匡正的上疏。好几位大臣看了后,都赞不绝口。”

“然后呢?”

“然后就这样了。”

又是一片寂静,随即就是彼此起伏的叹息声。

“啊呀,张侍郎来了!”

“张侍郎?哪位张侍郎?”

“就是咱们开封府的张侍郎,礼部侍郎张叔夜张嵇仲。”

“知道,知道,听说这位因为门下省空黄(注一)之事恶了蔡京,眼看着要被贬斥出京,幸亏老天保佑,朱勔案发,田贼被平,把蔡京给装了进去。张侍郎这才转危为安。”

“原来如此,跟他走在一起的是谁?”

“最前面的是张择端张府司,后面那位年轻的是赵鼎赵元镇。”

“赵鼎,是那位自告奋勇去南京宣诏,然后留下协助刘二郎守城平贼的那位同州县丞?”

“什么同州县丞,人家因功擢迁,现在是开封府功曹参军事,从事郎一跃跳到奉议郎。”

“功曹参军事,乖乖,这个不得了,听说是与法曹同领检法,还负责开封府官吏考稽,以及祭祀、礼乐、学校、医馆等事务,号称是司府以下第一曹!”

“你是懂的。”

“只是从事郎迁奉议郎,从八品迁正八品,升半阶而已,怎么听说好多人祝贺他,里面有什么门道?有懂的人吗?给说道说道。”

“从事郎从八品,只是选人官阶,奉议郎正八品,却是朝官官阶。”有人出声解释道。

“什么!直接从选人越过京官,跳到朝官官阶?这一步,至少省了六年光景。”

“选人转京官,三年,京官转朝官,又是三年。我的个乖乖,自告奋勇南下南京,赵官人这回是赌赚了啊。”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有人却好奇地问道:“跟着一起的那位年纪大的老伯是谁?”

众人举目看去,很多人都不认识。

“都没人认识?”

终于,有人开口了,“这位,看着像是宗老夫子。”

“宗老夫子?”

“婺州义乌宗泽,宗汝霖。元祐六年的进士,转历河北、浙江、山东多地,一直得不到升迁。政和四年,入为知青州事梁大官人(梁子美)幕僚。

政和五年,被梁大官人举荐为登州通判。我三舅在梁大官人幕中任职,与他相熟。咦,他怎么来汴京了?”

“谁知道啊,他看上去跟张司府很熟啊。”

“呵呵,张司府以前是翰林图画院有名的待诏,出了名的交友广泛。”

刘国璋在宜春园前厅门口迎接这行人。

都是历史名人,必须接住啊。

注一:空黄,宋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任命状。先在官衔下填姓名,以后再填其履历,容易被用于躲避磨勘考成等铨政流程,形成弊政。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