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胡惟庸之案洪武逃杀之始

7个月前 作者: 九品大韭菜
第493章 胡惟庸之案洪武逃杀之始

【也就在胡惟庸当上右相这一年,朱元璋撤销了中书省编制中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两个职位。】

【同时,在地方上废除了元朝实行的行中书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向中书省负责。】

【本来在中书省的编制中,左、右丞相是级别最高的,其下分别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

【如今废除了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的职位】

【中书省就只剩下了左、右丞相和左、右丞的编制】

【其下增设了几个和地方布政使司相联系的位置,不过是辅助丞相而已。】

【胡惟庸直接一步登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

天幕上。

威势愈重的朱元璋大发雷霆!

“快口御史,安敢如此排陷大臣!”

底下的叩首的官员面色急切:

“陛下!胡惟庸、陈宁、涂节三人!”

“险恶似忠!奸佞似直!”

“恃功怙宠!内怀反侧!”

“擢置台端,擅作威福!”

“似六贼之祸,天下皆知!”

“陛下!臣……”

“住口!!”

朱元璋将奏章砸到大臣身上。

“韩宜可!”

“他们是六贼,那朕是什么!”

大臣的急色顿时僵在脸上。

“来人!拉下去!”

“入诏狱!”

大臣被左右侍卫强拉下去。

“胡惟庸专恣不法,久之必为国患!”

“不斩其首怎能以谢天下!”

“陛下!为国事重!为国事重!”

臣子的呼声渐远。

朱元璋站在殿内。

外面的阳光打进来,照亮半身。

唯独面目隐在黑暗里。

看不清楚。

……

【公元1377年八月,胡惟庸将大量亲信盟友提拔到了高位上】

【并且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将他认为的反对者赶出要害部门。】

【这种大肆排除异己的做法令官员们感到恐慌的同时,更多的是愤怒。】

【御史韩宜可告发胡惟庸等人悖逆于皇帝,僭越皇权,要求将这帮人全部收监或者斩首。】

【朱元璋命人将韩宜可交付有司并将其下狱。】

【九月,胡惟庸升为左相。】

……

“郑伯克段于鄢啊。”

刘恒很明白这种手段。

像是在故意娇宠一个放肆的小孩,任其为所欲为。

让其不安分。

人,只有在不安分中才能露出更多破绽。

一个撒欢尥蹶子的人,随时可能犯错误。

功高如李善长者都可以被朱元璋轻松挪开,更何况区区胡惟庸。

丞相,说换也就换了。

除非……

“其意不在丞相。”

窦漪房陷入沉思。

“可是志不在丞相,又在于何?”

正在抄书的刘启完全跟不上思绪,只能暗戳戳的支起耳朵听着。

刘恒看着天幕,缓缓道:

“志在相位。”

……

赵合德抱着幼秀儿往刘骜怀里钻。

“陛下……妾怎么觉得阴森森的?”

刘骜紧紧抱住软娇娘。

但怀里的嫩润却不能勾起一丝欲念。

你觉得阴森?朕还觉得害怕呢!

这朱元璋怎么这么不对劲啊!

他咕噜的咽了吐沫。

“别…别怕……有朕呢!”

赵合德低眉合目,睫毛颤栗。

“还有……手老实点!朕修身养性呢!”

……

李治不停的用书卷拍打着掌心。

“难道他想……”

官僚机构改革使得胡惟庸在中书省,乃至在整个官僚集团都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权力。

朱元璋应该是意识到相权之重对皇权的威胁,特别是中书省权力过大,容易导致皇权旁落。

“可是这目的……”

是了,其目的就是集中皇权,使权不专于一司。

“但为何要用……”

的确,相对于李善长这种功劳、威信和才干都顶尖的人、

若身处宰相之位,朱元璋要想废除宰相制度,难度要大得多。

而放置胡惟庸这样一个利令智昏之人就好办了。

“确实匪夷所思。”

“是啊,没想到他居然这么想的。”

李治看着皱着眉头煞有其事的妃子,又好笑又无语。

“墨磨得差不多了,你休息一会吧。”

徐妃都紧绷着身子做好皇帝询问的准备了,却没想到皇帝一字不问。

“没…妾不累!”

李治笑了笑,拿起笔开始记录明制。

虽不聪慧,但别有几分饶趣。

逗个闷子解解乏也是不错。

养猪杀猪,这朱元璋不愧姓朱。

……

大明。

坤宁宫内陷入一片无言的压抑。

朱元璋面无表情,眼中精光闪烁。

马皇后欲言又止。

“设立中书省,授大臣以重权。”

“这是咱为新朝量身定制的。”

“我们都是从刀光剑影中一路拼杀过来,同当患难,同享富贵。”“但妹子,咱怕啊。”

他缓缓起身,走到殿门仰望天空。

“前朝那些实权派大臣,他们在掌权时说一不二。”

“风头甚至盖过皇位上坐着的那个人。”

“丞相因为权力过大就有可能干预到皇帝的意愿,甚至威胁到皇权。”

“就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样。”

马皇后沉声道:

“所以,你就想废了相位?”

朱元璋坦然道:

“有想法,没体系,天幕不提咱还真要想想。”

马皇后起身急走到老朱身边,她太了解他了。

“重八,你想没想过这期间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该杀和不该杀的人,都会被大肆诛杀!”

“这会让国家陷入动荡的!”

“那也是必要的牺牲。”

“天下军户尽在朕手。”

“一群措大掀不起风浪。”

“重八!”

“知道知道,不滥杀吗。”

“咱会的,你放心!”

“只诛首恶,绝不牵连!”

马皇后看着一脸赔笑的朱元璋只能暗生闷气。

倔驴!

犟种!

“你心里有数就好。”

……

天幕上。

身穿龙袍头戴翼善冠的朱元璋看向殿内大臣。

“皇帝深居宫中,能够知晓万里之外的事。”

“这主要是因为兼听广览,了解民情。”

“胡元之世,政令都出自中书省,大小事务都要先关报中书,然后才奏闻给皇帝。”

“元朝又多昏君,才导致民情不通,以至于天下大乱。”

“朕要引以为鉴。”

……

【公元1379年九月,位于大明西南边陲的占城国来使进贡。】

【按照外交程序,中书省应该在接到这种外交大事的第一时间上报皇帝。】

【但朱元璋没有从中书省或是礼部那里得到的消息。】

【消息是出宫办事的宦官带回来的】

【由于无人接待,占城国使者连宫门都没有摸到。】

【由于语言不通,外邦使者只好流落街头。】

【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传唤胡惟庸和汪广洋】

【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将罪过归咎于礼部】

【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

【礼部与中书省当着皇帝的面踢皮球,这让朱元璋更加恼火。】

【他接连下了几道敕书,将礼部负责接待外宾的相关人员全部下狱,同时让检校暗中调查。】

……

“汪广洋,扶不起的阿斗。”

刘病已明白朱元璋的用意,想要制衡一下。

但没想到这人这么烂泥扶不上墙。

“胡惟庸,鼠目寸光。”

结党营私,欺上瞒下,直往火坑里跳。

“朱元璋……诡谲莫测。”

这人的手段属实让人心惊。

拿国家当工具……

“奇怪,李世民也不这样啊?”

许平君摸索着手臂,天幕里展现的马上皇帝就那几个。

刘病已也想不通。

“也许是经历的缘由?”

许平君好奇的看着他。

“那你也没这样啊。”

皇帝眉头一跳。

也就是你,别人这话说出指定是人头落地!

“咳,这事一出,老朱也该收网了。”

“事关国体,不能拖了。”

……

【公元1380年正月初二,御史中丞涂节突然告发胡惟庸涉嫌毒杀刘基,并意图谋反。】

【毒杀刘基这事并无实据,但洪武八年刘基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

【御医开了药方,照单抓药后身体不适病死也是事实。】

【真相不确定,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他不需要真相】

……

大明。

“你等会!”

“刘基死了?!”

本来还一副智珠在握的老朱突然变了颜色。

马皇后看着天幕,叹了口气。

“重八,你这……”

刘基死的蹊跷。

……

【接到涂节的报告后,朱元璋立即批转司法部门连夜突审】

【具体细节早已不得而知,一些罪名也南辕北辙。】

【只知结果是胡惟庸谋反案坐实,不可不杀。】

【与此同时,御使中丞涂节和御史大夫陈宁作为胡党嫡系也难辞其咎】

【因为有官员禀告,涂节也参与了谋反,见事情败露才站出来检举胡惟庸。】

【此案由朱元璋“自临问之”】

【自正月初二,廷臣审录,到初六结案】

【胡惟庸为首的一大批人及其家族被全部处死。】

【处死宰相是非同寻常的,朝堂内外为之震骇。】

【朱元璋趁势颁布了一系列诏书,以平息人心躁动。】

【第一道诏书,革去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第二道诏书,他要大肆清算胡惟庸等人的罪状】

【洪武大逃杀开始初显端倪,但此时的风暴还在地平线下。】

【因为有人不想朱元璋这么大搞牵连。】

【她也限制住了皇帝一开始的杀心。】

【这个人就是马皇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