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还好早死的皇帝

13天前 作者: 九品大韭菜
第795章 还好早死的皇帝

后世影响:同治时期最大的影响……就是同治早死。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都看乐了。

“就大清现在这副模样。你活成梁武帝也不解决什么问题啊!”

“你能解决吗?”

弘历悄悄偏过头。

他的办法也是要倚靠家底的。

你别说他了,没有文景之治做底子,汉武帝也不能硬着头皮去干匈奴啊。

“大明没钱,大清有钱却赔给外人。”

雍正讥讽着:

“合着,咱们是大宋啊。”

……

大清·光绪时期

光绪十分确定这就是在内涵旁边这老家伙。

虽然对于未来时还不甚清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这老家伙一定是做了许多事让人不满。

而朕自己……

不是亲子,终是傀儡罢了。

……

众所周知,同治的含义是指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共同辅政。

同时也放弃了咸丰时以高压整肃官员集团的路线,要与内外满汉群臣共治天下,要“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而,随着同治皇帝载淳年岁渐长并于1873年正式亲政,群臣们发现皇帝其实并不喜欢“同治”这个词,也不喜欢与两宫太后、恭亲王和官员集团共治天下。

……

大明。

“你这不废话吗……”

朱元璋夹了一筷子面条,唏哩呼噜的嗦进嘴里,含糊道:

“你们是想着同治共治了。”

“皇帝想的可是同于顺治,要重新创顺治天下一统的局面。”

“都干纲独断了还要跟你们共治,那皇权不白独断了吗!”

朱标皱着眉道:

“但此时干纲独断恐怕并非好事。”

朱元璋看着好大儿,耐心道:

“这跟现实现状无关,当皇帝的一定是要先抓权。”

“自古以来失权之帝的下场有几个好的?”

“皇帝不抓权,权力就会蔓延下放,最后倒霉的还是皇帝。”

朱标依然锁眉不展。

他爹说的有道理吗?

当然有道理,历史上皇帝都是这么干的。

但问题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从秦汉到明,所有问题都大差不差,所以可以套用一个模子来解决。

但清朝的问题与过往的一切问题都不一样。

再硬套模子……绝对是行不通的。

朱标明白有问题,但却想不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啊。

……

“庚申之变”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同治年间,太平军、捻军俱被镇压,与欧美各国的关系也因总理衙门奉行条约外交而有所缓和,虽最高决策层仍时常因天津教案等突发事件而忧惧“庚申之变”重现,但在一般官员和普通士人眼中,清朝已是一派“中兴气象”。

而与“中兴”的舆论大体同步,朝堂上也出现了重修圆明园的主张。

年轻的同治皇帝似乎也觉得中兴之期已至。

1873年亲政后,他便将重修圆明园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10月,同治以给两宫太后修筑颐养天年之所为由,颁布上谕重修圆明园。

帝师李鸿藻一再谏阻,说这是“以有用之财,置无用之地”。

于是同治在11月17日再发上谕,说自己只是“择要重修”,并不是要全盘恢复圆明园的旧观,目的只是向两宫太后尽孝,且希望“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

而所谓“择要重修”只是好听之词,实际涉及建筑多达三千余间。

……

大汉·武帝时期

“用修园子的这份孝心,希图换取慈禧的实质性全退。”

刘彻把玩着手里的酒爵,似笑非笑道:

“若是换个时节,朕会说一句学的不错,手段尚可。”

“立了自己孝顺的形象,强化了慈禧的欢心,更把慈禧支开权力中枢。”

“但到了此时,啧啧……只能图留一句刚愎自用。”

霍去病都能看出来这是纯粹的不合时宜。

“大战之后必有凶年。”

“不如把这些钱施于百姓呢。”

刘彻轻哼一声。

“一百两能有一两到百姓手里,那都是他们祖宗显灵了。”

“一文都到不了。”

……

皇帝的一意孤行,引来陕西道监察御史沈淮的反对。沈上奏说,国库空虚,水旱灾害频发,军务也尚有许多待办之事,此时绝非修圆明园的时机。

同治读到奏折后“震怒,立召见,谕以大孝养志之义”。

为示圆明园必修的决心,同治帝于沈淮上奏的次日又下了一道谕旨,说现在国库确实空虚,水旱灾害确实频发,军务确实还有许多该办之事,自己也是个“躬行节俭”之人,绝不肯大兴土木增加天下负担。

但两宫太后“亲裁大政十有余年”,现在要退下去,如果没有一个颐养天年的所在,“朕心实为悚仄”,心中是有恐惧与愧疚的。

所以圆明园还是得修,但“不得过于华靡”

这道谕旨,在五天之后引来了福建道监察御史游百川的反对。同治帝大怒,又将游百川召来诘责。与沈淮不擅言辞不同,游百川面对皇帝的斥责仍能侃侃而谈,“廷诤谔谔数百言,声震殿瓦”。

怒意难消的同治再次拟旨,痛斥游百川不能体察自己对两宫太后的孝心,实在是可恨至极。

1874年3月,在同治的一意孤行下,圆明园重修工程正式启动。内务府行文湖广四川等南方省份,要他们采办大型木材三千件运往京城使用。

……

大唐。

“他们真的不明白同治皇帝的意思吗?”

李世民对李承干提问道。

李承干坐在李世民与群臣中间的位置,一阵头皮发麻。

“他们当然明白,但此时朝中势力都掌握在两宫太后与亲王手里。”

“国家也有了‘中兴’之名,此时皇帝想要夺权,群臣心中自然忐忑不安。”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贞观众臣对于这话没什么想法。

只要太子不乱来,他们就是太子最忠实的班底。

而太子还会不会乱来?

在经过大唐盘点后太子还能坐在这里,这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圆明园重修已成定局的时候,却发生了“李光昭案”

李光昭是商人出身,靠“输捐”混到了知州,当听到同治缺木头的时候,他小脑袋瓜灵机一动,把这事大包大揽下来,跟内务府说可以给宫里提供价值三十万两银子的木头。

内务府向同治帝报告此事,同治遂下旨给了李光昭一堆特权,如沿途关卡免税放行、可与督抚会商事务等。

搞定了皇帝后,李光昭因为没有经营木材的经验,就跑到湖北一番考察,发现去深山砍伐巨木耗时费钱也没多少差价可赚。于是改变主意去了香港。

以“圆明园监督代大清皇帝”的名义,与一名法国商人订立合同,向其购买五万余两白银的木材,商量好木材运到天津后再付款。

另一头,李光昭向内务府报告说这批木料价值三十万两白银。结果,洋商将木料运到了天津,李光昭却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付款,被洋人告到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处。

李鸿章细察合同后发现立约者是“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翻译过来就是欠人家钱的是“大清皇帝”,李光昭是代签合同的。

李光昭与内务府勾结一头骗朝廷一头骗洋人空手套白狼的把戏,随之曝光。

……

{《走向共和》里也有这个桥段,不过是发生在光绪年间。}

{胆真大啊……要不人家能挣钱呢……}

{不对吧,不是说李光昭奉慈禧太后之命,向法国、美国商人购买洋木一批,供建筑圆明园之用。}

{而法国、美国奸商也存心蒙骗,运来的木材质量低劣,尺寸不符原议,不适园工的需用,因此李光昭不肯给价收货。法商、美商控告到天津海关道衙门里。}

{因为李光昭在和洋商签订的合同里,有“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立约”字样,并刊刻“奉旨采运圆明园木植李”的衔条,洋商一口咬定李光昭是太后和皇帝的代表,这样就弄成了外国奸商和太后、皇帝打官司。}

{当时李鸿章为了取得海防经费,也不同意修建圆明园,就把这桩讼案和盘托出,公开宣示,请求朝廷指示处理办法,弄得慈禧太后大出其丑,尴尬万分,只好拿李光昭开刀,说他“诈称内使近臣”,定了斩监候的罪名。}

{所以说,清史不好修啊……}

……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脸色苍白,双眼有些发红。

底下,群臣从左到右分两排跪下。

“你们想作甚!”

为首的亲王跪着不动,沉声道:

“臣等十人,前天有个联名的奏折,恭请皇上俯纳,明降谕旨,诏告天下。”

同治苍白的脸上浮现一丝血色,负气道:

“朕欲停工如何?”

“你们还有什么好啰嗦的!”

为首的亲王无以为答,只侧脸看了一下。

奕?便道:

“臣等所奏,不止停工一事,容臣面读。”

说着,便从怀中取出折底来,跪直了身子,从头念起。

随着奏折越念越深。

皇帝的脸色大变,一阵青、一阵红。

突然!

“嘭!”

一声击案的暴响!

众臣惊得抬头,发觉同治的脸色青得可怕。

他指着奕?厉声道:

“我这个位子让你好不好?!”

……

李光昭案传出后,纷纷上奏,要求立即停止修复圆明园工程。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1874年8月27日),奕?、奕??等十大臣联衔递了个名为《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的奏折。

从清朝开国打江山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开始说起,一直说到近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成果。

为此他们向皇帝提出六条建议:畏天命、遵祖制、慎言动、纳谏章、勤学问、重库款。

同治帝大怒,喝问奕?:“此位让尔如何?”

言语激烈以致本就有病在身的文祥“伏地一恸,喘息几绝”,不得不被人搀扶先行离开。

奕?被怒斥后,换醇亲王奕??出面“泣陈”,当奕??说到皇帝不该频繁出宫“微行”时,同治再次发飙,“坚问何从听闻”,坚持要奕??说出消息来源拿出人证,否则就不能与他罢休。

无可奈何,奕??只好说出具体的时间与地点,同治帝“怫然语塞”没话说了。

……

曹魏。

小曹叡抱着双臂,挑了挑眉。

“我怎么觉得……事情这么不对劲儿呢?”

曹丕向下瞥了一眼他。

“那是他亲生母亲。”

小曹叡脸上一僵。

你也知道亲生母亲四字啊?

“那可真是稀奇了……”

小曹叡撂下一句阴阳,也不看曹丕的脸色,向曹操处跑去。

曹丕平静的看着远处的身影。

半晌后,叹口气,向前走去。

……

曹魏·司马时间线

司马昭被逗得哈哈大笑!

“他可真是个笑话!”

“嘴壮牙壮,毫无夺权之手段,反而被证的死死的!”

“哈哈哈哈哈!”

“得亏你早死啊,不然你就得是亡国之君了。”

“这就是堂堂大皇帝的品德威风啊,敬佩敬佩!”

司马懿依然一只手撑着头,闭着眼睛假寐。

所以说,什么天子之威、什么代天牧民。

都是假的。

……

七月二十九(9月9日)同治发布上谕,停止圆明园工程,改为修缮三海。

次日,皇帝拟了一道朱谕给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其中列举了恭亲王的种种罪状,包括“目无君上,欺朕之幼,诸多跋扈,并种种奸弊不可尽言”

宣布革去奕?的亲王世袭罔替及所兼军机大臣等一切差使,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同时免去其子载澂的一切爵秩,交宗人府严议。

八月初一(9月11日),同治又以“朋比谋为不轨”的罪名,将包括惇亲王、醇亲王、文祥、李鸿藻在内的十名力主停修的王公重臣尽行革职。

至此,两宫太后出面阻止,强迫同治停止对王公大臣的惩罚,下发新谕旨赏还奕?父子的爵位与职务。

据统计,此番风波之中,公开站出来反对重修圆明园者,“王公重臣有十人:惇王、恭王、醇王、伯王、景寿、奕劻、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

翰詹科道学政十二人:御史沈淮、游百川、陈彝、孙凤翔、邓承修、李宏谟、张景清,詹事袁保恒、王家璧,内阁学士谢维藩,侍讲宝廷,学政李文田。

直接或间接起作用的地方总督巡抚有吴棠、李宗羲、李瀚章、李鸿章四人。

也就是说,在圆明园重修风波中,年轻皇帝同治几乎站到了整个官员集团中坚力量的对立面。

而重修圆明园风波之后,同治就病倒了。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1874年11月29日),同治帝表现出出疹症状,御医判断,同治帝感染了天花。

十天后,同治帝病情突然加重,身上开始出现毒疮,而且毒疮在腰部溃烂如洞,流脓不断,疼痛不止,面颊肿硬,口喷臭气。

之后,项脖臂膝皆现溃烂,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每日流脓至一茶盅有余。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驾崩享年十九岁,在位十三年,亲政两年。

评价e级·得零分

总分:十分

你要查近代史,重修圆明园就是慈禧的主意。

你要查清实录,重修圆明园就是同治的主意。

但究竟是谁的主意,不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