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e级·得零分
……
{戊戌变法有很多都是非常荒唐的做法跟言论,比如说弃疆、藏地来换钱,聘请伊藤博文当清廷顾问,搞中、日、英、美合并对抗俄国……}
{其实整个清政府都很离谱,所以戊戌变法才显得不那么离谱。}
{清政府其实并不离谱,他们是封建帝制,他们的行为国外同类情况,反应是差不多的。}
{家天下的清朝思考方式如此,但是在此之外,他们是支持改革的。}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将竹简卷起,放入锦套内,缓缓道:
“清廷的基本逻辑是防内部造反加防外国入侵。”
“这是他们想要改革的出发点。”
“但戊戌变法,在这两方面上都是最极端的。”
“清廷里的激进派在他们面前都显得很保守了。”
霍光保持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平静道:
“因为真正去国外研究问题的,并且回国实事求是践行的,少之又少。”
“变法的群体并不筛选,只要是目的相同就是自己人,就能参与国家大事。”
“这势必会吸纳众多眼高手低之人。”
“而没有切实体会,朝堂上有无根基。”
“这种人在高层太多,当权者会就用更粗暴的方式镇压。”
“清朝的皇权力量太大了。”
刘弗陵想到这个也有点子头疼。
皇权,这是皇帝的命啊。
事情到此进入一个悖论里。
戊戌变法离谱,但基本思想上是为国。
而朝廷考虑的是忠君。
问题是,骂的就是忠君……
……
炎汉·灵帝时期
“慈禧倒是属于一个标准的君主思维。”
刘宏觉得慈禧这个人挺有意思的。
你说她保守吗?
她要是保守怎么垂帘听政?又怎么可能有百日维新?
她自己本身的存在就违反了保守派坚持的祖制。
你要说她改革?
她又不在乎大清王朝的具体现状,只要切身利益。
“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符合时,她支持一切改变。”
“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违背时,她紧紧握住权力。”
哪有那么多大公无私。
刘宏想到自家事。
两汉四百年不也就一个汉文帝吗……
别说四百年大汉……
几千年的历朝历代里也就一个汉文帝啊。
但你把汉文帝放在晚清这个路局面上……
变法就是成功也不过是多活两年罢了。
“无解啊……”
……
外交策略:清朝对自己一直没有个清晰的认知。
1882年,世界历史的走向正发生着极为微妙的变化。
在欧洲,因列强海外领地争夺日趋激烈,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结成了军事上互为奥援的“三国同盟”,开启了强国之间以军事结盟形式进行对抗的先例。
它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先是出现了针对德国的法俄同盟,然后又有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最后演变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美国,艾伦·阿瑟总统签署批准了著名的“1882年排华法案”,世界范围内的种族歧视进入一个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阶段。
而已启动改革整整二十年的清朝,仍完全看不清世界舞台上的这些风云变幻。
他们不知道欧洲发生了什么,也不明白《排华法案》的由来与后果,更不清楚世界在以怎样的眼光打量自己。
……
大唐·玄宗时期
“可算了吧,大清不是看不懂,是一点没看。”
李隆基结合康有为等人的说法与清朝朝廷的态度,顿时明白了。
“但凡看了,早知道合邦所图为何了……”
李泌虽然能理解,但依然大为震撼!
“康有为等人所言,若是甲午之前应该是有几分可行性的……”
“可甲午之后……”
李泌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
李隆基轻哼一声:
“这事它就不可能成。”
“光绪是没掌权呢,等掌权他就明白了。”
“后面指不定要出多大乱子呢。”
李泌想着清朝皇帝的态度……
干纲独断……
大概率可能就是把那些什么外国人赶出去,然后外国人再起战端吧……
“也是……无非是把甲午之战推后一段时间而已……”
……
1868年,美国前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廷与美国政府签署了《中美续增条约》也就是《蒲安臣条约》
该条约的第五、六两条,明确规定中美两国政府均允许本国人自由移居到对方国家,承诺以“最惠国待遇”来对待彼国侨民,意即两国在移民问题上权利对等。
该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是美国横贯东西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迫切需要中国工人。
参与该铁路建设的华工人数,总计约为一万三千六百人到两万人。
他们承担了工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在没有挖掘机、电钻等现代筑路工具可用的条件下,使用原始的铁锤与钢钎,自崇山峻岭间的坚硬岩石之中开凿出能容纳双轨铁路的隧道。
约有一千两百名华工在工程建设中死亡。
华工群聚美国西部加州等地,自然会与美国本土劳动力发生竞争关系。
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修筑的华工,一面做着比白人更高强度、更高风险的工作,一面拿着比白人更低的报酬——普通白人每月可得三十五美元,且包食宿。
华工一般只能得二十六美元,不包食宿。
华工没有人身保险,筑路公司也不承担对华工家属的抚恤义务。
这种吃苦耐劳的“低人权优势”,是华工最主要的竞争力。
……
{工资低,还勤劳肯干,主要出问题了还不用赔偿,这劳动力简直就是资本家的最爱。}
{人力资源优势嘛。}
{这是一部血泪史,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一切的起因都来自于太平洋铁路高管克罗克说的一句流传很久的话:“能修筑起长城的民族,一定能修好这条铁路”。}
{卧槽尼玛……}
{在合恩角,铁路部门为了省钱,让华工用便宜但是非常不稳定的硝化甘油来爆破,经常还人没吊上去就炸了,许多人被活活炸死,葬身谷底,还有些人被炸成残疾。}
{据记载,这条塞拉岭通道,大概有一千多名华工丧生或者伤残,占总华工人数的十分之一多。}
{一战时的华工很多可以驾驭各种大型设备,收到工资后先托同伴把钱寄回家里,憨厚老实。以至于后来有一些欧洲女性想通过领工做媒的方式以中国传统嫁给中国人。}
{而这些华工也成了第一批留在欧洲国家的华人。}
{他们以微薄之力证明,在那个动荡的中国,被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人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本性,那是无数人的根。}
……
大秦。
“根……”
“好一个根……”
握住剑柄的手青筋暴起。
随后又缓缓松开。
“唉……”
刘邦头一次看到冷漠的皇帝透出这般悲戚的神情。
他看了一眼天幕,明白了皇帝所想。
“陛下可有心事需要臣听吗?”
明白归明白,但万万不可自作聪明的替他说起来!
这货最烦别人蠢,但更烦别人聪明。
嬴政确实心情烦闷。
因为此时此刻,他才领会到“民”的重要。
“说来也是可笑……刘邦,你的民论寡人一直想不通。”
“但就刚才……寡人看着天幕……第一想法是反了这群洋人……”
“根?呵,让人欺压不能反抗,让人凌辱还要低头的根吗?”
嬴政抬头看天,几只燕子盘旋飞过。
“……这些劳役还有钱可以拿……”
刘邦咂了咂嘴。
“……大秦劳役也有……”
嬴政冷声道:
“但那是良家子的徭役。”
“刑徒与城旦又占了多少?”
刘邦微妙的感觉哪里不对。
这话不是应该乃公说吗?
你这老小子应该梗着脖子说:
‘那是他们犯法!应该受得惩罚!’
这是改性了?
嬴政也没回头看刘邦,只是突然明悟了一些事。
说白了,还是利益问题。
你可以不增加百姓的利益,但不能加重损伤百姓的利益。而如果你能把一些不重要的东西转为增加百姓的利益。
那你就是圣王明君了。
就像秦法……
嬴政虽然下令更改秦法,但那是为了避免秦亡。
而现在,他有点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而这一点,刘恒教了他许多。
“恒儿是个好孩子啊……”
刘邦习惯性的点点头,然后……
“嗯?”
你老小子什么意思?!
“薄姬找到了。”
刘邦默默翻个白眼。
恭喜你啊!
“寡人送到你府上了。”
刘邦:……娥姁!……
“孩子生出来后,不许声张。”
刘邦忍不住了,该说不该说他也得说了。
“陛下……你来真的啊?”
嬴政冷冷的回头瞥了一眼。
“寡人会选一名公主送到薄姬膝下,成年后两人联姻。”
刘邦抓耳挠腮的。
“我不是这个意思!”
嬴政额角青筋跳动,咬牙切齿道:
“因为……那是恒儿!”
刘邦觉得这老小子确实有点疯。他决定转移话题!
“陛下,你说李世民是不是也让抱走了?”
这事果然好使。
嬴政眼睛一眯。
『秦始皇:@隋文帝。李世民是不是在你手上。』
等了半天没反应,嬴政确定了。
自己不是个例!
那没问题了。
……
赢政没问题了,李渊有问题了!
“他狗入的什么意思!”
“世民还真被抱走了!”
披在身上的被子又双叒一次被掼在地上。
李渊蹦上去不停的踩着!
一边踩一边骂着!
“你个狗入的!我儿子你也抢!”
“就这么一个出息的!”
一边坐着的李建成斜眼看着蹦跶的李渊,指着他对李世民道:
“他什么意思。”
李世民有点尴尬。
“嗯……口不择言……口不择言……”
李建成冷哼一声。
……
大唐·高宗时期
正在讨论如何开启工业化的父子俩突然陷入一阵沉默。
长孙无忌正听的津津有味,就感觉气氛突然不对。
他抬眼看了一下。
太宗陛下一脸黑。
大外甥一脸尴尬。
这突然是怎么了?
嘶!难不成是突然想起武媚娘了!
长孙无忌痛苦的闭上眼睛。
造孽啊!
刚才还好好的,这也没人提起,怎么就想起她了!
唉……该说不愧是父子俩吗?突然同时想起那个女人!
不行,这个时候应该是我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长孙无忌下了决心,要挽救父子关系与狂澜!
“太宗陛下,陛下,所谓大丈夫立功业与天下,必受筋骨劳志之苦。”
“能够承受责任范围内的弊病的人,是天下的主人。
“一般人是没有能力承受、也不可能承受、也承受不了的。”
李世民与李治对视一眼。
他叽里咕噜的说一大堆,说什么呢?
“辅机言之有理啊……”
李世民是习惯性的承认错误。
别管错不错,先认了再说。
长孙无忌一听就明白了。
太宗陛下再不想听且不愿追究的情况下,就爱拿这话搪塞人。
但这也说明太宗陛下不是很在意这件事。
好!这面解决了!
他看向李治。
李治总觉得他舅舅有问题。
但又想不明白是什么问题?
不过此时最重要的是工业化和刮世家的财,所以他想什么也不重要,后面再套呗。
想罢,李治也笑道:
“舅舅说的对,稚奴受教了。”
长孙无忌脸上浮起微笑。
又是拯救大唐的一天啊。
……
《蒲安臣条约》签订后,华工赴美人数持续上升,1868年是五千一百五十七人,1869年是一万两人八百七十四人,1870年是一万五千八百二十五人,仅这三年就共计有三万三千八百五十六名华工前往美国寻找就业机会。
而此时,由于发端于19世纪50年代的加州淘金热,在70年代进入了衰退期,大量白人淘金工的生活陷入困顿。
1873年纽约股市狂跌,美国开始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萧条,加州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美国本土工人的就业机会与薪酬水平锐减,结果便是华工成了社会怨气的迁怒目标。
而为呼应白人选民的诉求,加州地方政府在1870年前后出台了许多歧视性立法,来限制华人的工作范围,以保障本土白人的就业。
……
{旧金山议会曾通过一项《立方空间法案》,规定市内住屋每一成人住客需有500立方英尺(约合14.2立方米)之空间,该法案明显是针对地狭人稠的中国城华侨而设,法案出台后两个月内有247名华侨被拘控。}
{旧金山市议会还通过了一项《街边挑担法规》,不准市民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篮走动,违者罚款5美元,目的是为了禁止华工通过挑担的方式承接运送货品的工作。}
{类似者还有《洗衣馆法规》,规定不用马车送货者,每季度需缴税15美元,针对的也是华人。}
{只因当时华人主要以人力运送衣物,收费比白人洗衣馆低廉。}
{此外,白人矿工还修订了采矿条令,“不允许中国人在比尤特河的戴尔蒙德维尔河口以上采金,也不允许他们在这些地方拥有采金点”。}
{针对性太强了,这就是歧视,这种现状持续到现在。}
……
以上种种地方性法规,虽说是在“回应民意”,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它们对华工的歧视,与中美《蒲安臣条约》里的“最惠国待遇”存在严重冲突。
这种冲突,直接导致大多数州政府和市政府颁布的针对华工的法规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定违宪。
这种冲突,也使得美国总统候选人不愿意公开表态支持“排华”
1879年的美国第45届国会上,来自西、南各州的议员联合提出了著名的《十五旅客法案》
简单来说就是任何赴美船只,中国乘客人数不可超过十五名,违法者将被处以每多载一人即罚款一百美元并监禁六个月的严惩。
清廷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试图阻止该法案通过,但无效果。
众议院的投票结果是155票赞成,72票反对,61票弃权,法案获得通过。
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39票赞成,27票反对,9票弃权,法案也获得通过。
但因为《蒲安臣条约》的缘故,美国总统海斯希望西部各州与国会采取外交手段与清廷谈判,来阻止华工进入美国。
而两国谈判的结果,就是在1880年签订了《中美续修条约》。
清廷同意美国控制华工的流入。
《中美续修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蒲安臣条约》里中美两国在移民问题上权利对等的条款被废除了。
有了《中美续修条约》为依据,1882年,美国顺利出台了《排华法案》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
二是其他居美华人,如果没有适当的证件,一律驱逐出境。
三是船主须提交船上中国旅客的名单,每发现带入一名不合该法的中国人,将对船主处以罚款五百美元并监禁一年的惩罚。
四是今后各地均不得准许华人归化美国公民。
清廷放弃《蒲安臣条约》,加重了赴美华人的悲惨境况。
评价e级·得零分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