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悲惨

25天前 作者: 鲇鱼头
第473章 悲惨

第473章 悲惨

作为俄罗斯帝国和德国的权力中心,圣彼得堡和柏林规模比海参崴更大,人口比海参崴更多,历史更悠久,更受关注。

和海参崴相比,圣彼得堡和柏林都少了几分烟火气,少了一些人情味。

海参崴的人情味因人而异。

今年这个冬天,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难熬。

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依然有大量俄罗斯人前往阿穆尔。

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造成西伯利亚铁路环贝加尔湖段中断,西伯利亚铁路局用了半个月也未能恢复。

乔治负责西伯利亚铁路的时候,将西伯利亚铁路局放在赤塔,距离贝加尔湖400公里。

现在西伯利亚铁路局在圣彼得堡,距离贝加尔湖4500公里。

虽然铁路中断,人们宁愿徒步从已经结冰的贝加尔湖上走过,也要前往阿穆尔。

新移民进入阿穆尔的第一站是哈马尔达班,这个位于贝加尔湖畔的火车站,对面就是安加拉河口,距离大约40公里。

哈马尔达班现在什么都没有,就是人多。

俄罗斯人嗜酒,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冬天没了酒是真不行。

战争期间前往阿穆尔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抵御危险的能力更强。

全世界最发达的英国,还存在无数血汗工厂呢,英国人罢工的热情比俄罗斯帝国一点也不少。

哈马尔达班有渡口,环贝加尔湖铁路没有修通前,火车要在哈马尔达班装船渡过贝加尔湖,这座小城也因铁路而生。

“让他们留在那里,还可以为后来的人指引方向——”

被饿死的日本人同样很惨。

前往阿穆尔的人成分复杂,有人是从极地出发,有人来自波罗的海,甚至有人来自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

西伯利亚的冬季就是一个天然大冰箱,鱼离开水面很快就被冻僵,小伙子们没费什么力气,就将鱼装满雪橇。

这一车鱼,足够哈马尔达班吃好几天了。

被冻死在冰面上的人确实惨。

这几天拉科维奇的心情很不好,最近一个星期,哈马尔达班每天都要派出雪橇,前往贝加尔湖,帮助那些身体虚弱的新移民。

站长尼古拉是参加过第十次俄土战争的退伍老兵,圣乔治勋章获得者,拥有30年完美服役经历。

现在前往阿穆尔的新移民都是拖家带口,有老人有孩子,身体本就虚弱,在如此寒冷的冬季,以徒步方式走过贝加尔湖,危险重重。

拉科维奇情绪有点低落,拧开腰间的酒壶猛灌几口。

“这狗日的世道!”

尼古拉和拉科维奇尽可能把资源留给活着的人。

现在哈马尔达班站的工作人员已经超过200人,正式居民也首次破千。

“我挑选了10個姑娘和小伙子,让他们留下,其他人乘坐晚上的火车去赤塔——我们需要更多的雪橇,冰面上的尸体越来越多了——”

贝加尔湖里面的鱼很多,但是冬季由于湖面结冰,捕鱼就成为一项很艰难的工作。

入冬之后,通过徒步方式抵达哈马尔达班的人越来越多,从每天数百人,逐渐增加到1500人。

尼古拉不是冷漠,这个时代,谁都没资格怜悯谁。

这个艰难是相对个人而言。

那些没有等来雪橇的人,就以冰雕形式永远留在冰面上,等明年冰层融化,会和贝加尔湖融为一体。

以前前往阿穆尔的,大部分都是哥萨克。

阿穆尔管理西伯利亚铁路的时候,即便铁路中断,也从来没有冻死人之类的事情发生。

“我们的粮食不多了,要让赤塔尽快发过来,还好我们的燃料还算充足——”

“都安顿好了吗?”

哈马尔达班站的工作人员,包括安保人员在内,之前只有60余人。

哈马尔达班副站长拉科维奇是退伍军人,上尉军衔,日俄战争爆发后,拉科维奇强烈要求回到部队,因为年龄太大被拒绝,这让拉科维奇很不满。

雪橇会将身体虚弱的新移民,提前接到哈马尔达班。

拉科维奇担心哈马尔达班储存的物资,不足以应付越来越多的新移民。

拉科维奇很难过,这些事本不应该发生。

同样是捕鱼,在日本无比艰难。

现在除了哥萨克,还有农民、商人、退伍士兵、学生,甚至没落贵族。

“不要什么事都依赖赤塔,我们旁边就是贝加尔湖,怎么可能没有粮食呢。”

尼古拉自力更生,这里可是号称“捞不完的鱼”的西伯利亚。

日俄战争爆发的时候,拉科维奇只有36岁。

今年夏天,清帝国直隶地区洪水泛滥,死亡数以万计,这促使大量北方人纷纷前往关东地区求生,他们这个冬天更惨。

拉科维奇领着几十个小伙子,在冰面上凿出洞,都不用下网,渴望新鲜空气的鱼就开始自己往上跳。

死了的人确实顾不上。

北海道渔场被阿穆尔霸占后,日本渔民无法进入北海道渔场作业,很多渔民破产,这个冬天格外难熬。

家住北海道的大山建凭借捕鱼为生,生活谈不上富足,也还能过得去。

今年夏天,大山建虽然加倍努力工作,收入和往年相比还是少了很多。

入冬之后,日本粮价飙升,大山建不得不把自己的渔船卖掉,换取越冬所需的粮食。

更残酷的是,卖掉渔船买的米,还没有回到家就被人抢走,大山建还被打个半死,幸好同村路过,大山建才捡回一条命。

“卖了船,明年怎么办?”

大山建的哥哥大山章满脸愁苦,他家里也没有余粮,没能力接济大山建。

大山建心丧若死,涕泪横流。

大山建家里还有3个孩子。

不卖船,就只能吃孩子了。

“听说沙巴人正在招工,我想去碰碰运气。”

大山章现在已经顾不上国仇家恨,谁能给他一口饭吃,他就把命卖给谁。

大山章家里有四个孩子,都还没有成年。

转天,大山建和大山章一起来到当地政府开设的劳工局。

劳工局确实在招人,但是不招渔民,只招力工和女工。

而且工作的地点不局限于沙巴,还可以前往高丽,或者关东。

也可以前往狮城。

不过狮城只要女孩,而且是年轻漂亮的女孩。

“这些混蛋!他们都是鬼畜的帮凶!”

大山建咬牙切齿。

神奇的是,大山建对俄罗斯人并没有多大恨意,更痛恨这些劳工局的工作人员。

日本挑战俄罗斯帝国本来就是不自量力,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输掉战争是正常的,这个结果并不是不能接受。

劳工局的工作人员都是北海道本地人,他们不仅不努力为北海道人争取利益,反而帮助俄罗斯人压榨北海道人。

劳工局招募北海道人的条件是,除了包食宿之外,每人每天1日元。

和战前相比,日元大幅贬值,现在1日元,只相当于战前的十分之一,而且还在快速贬值中。

据说俄罗斯人给日本人开出的薪水是每人每天50戈比。

50戈比经劳工局过了一道手,就变成1日元。

谁更可恨一目了然。

“有愿意去阿穆尔的吗?阿穆尔纺织厂需要女工!”

一名劳工局工作人员放出最新工作消息。

所有人顿时一拥而上。

“16岁,只要16岁以上,25岁以下的女孩。”

阿穆尔纺织厂的要求很苛刻,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的热情。

年龄也不是问题,虽然阿穆尔要求是16岁以上,但是日本人本来就身材娇小,先把人送过去再说。

纺织厂至少是一份真正的工作。

“合同最少要签10年,不得提前终止合同,合同期间没有假期,薪水由劳工局代为发放,10年后才能回家,能接受的到我这里报名。”

大山建略迟疑。

10年实在是太久了。

“走啊,你不给智子和花子报名吗?”

大山章毫不犹豫。

“10年啊——”

大山建红了眼圈。

“送她们去阿穆尔,至少能让她们活下去。”

大山章的眼圈也是红的。

好工作其实也不是没有,但是轮不到北海道的渔民。

西伯利亚舰队入冬前,在长崎招募了一批女工,这些女工的工作主要是清洗和护理。

清洗就是洗洗衣服洗洗菜什么的,体力并不繁重,对于清洁程度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能从事护理工作,那就有机会接触到西伯利亚舰队水兵。

众所周知,舰队水兵绝大部分都是单身汉,如果有机会嫁给水兵,那么她们就可以离开日本。

对于绝大部分日本人来说,现在的日本就是地狱。

西伯利亚舰队本来是只招50人。

结果消息放出后,主动报名的日本女孩超过2000,其中很多人接受过教育。

这还只是长崎一地,放大到整个日本,不知道有多少人来报名。

彼得知道之后,将招工的数量,增加到200人。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接受过教育的女孩落选。

克扎科夫建议彼得联系米哈伊尔,问问米哈伊尔要不要女工。

“这是日本首相的工作,和我们无关。”

彼得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日本人再悲惨也和彼得无关。

自作自受。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