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不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和军方打算

16天前 作者: 小兵王2
第343章 ,不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和军方打算

第343章 ,不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和军方打算

唐诚带着韩信继续前进,很快来到咸阳宫的范围。

这个时候韩信吃惊的看到,咸阳宫外居然汇集了好几千人,看他们的衣着打扮都是读书人。

“朝廷不公,我等不服!”

“为什么去年录取3000人,今年却只录取1000人?朝廷这是歧视我等!”

“要增加录取名额!”

几名士子不断地高呼,还有不少人举着旗帜横幅场面极其壮观热闹。

“这是什么情况?”韩信震惊道。

这可是在咸阳宫外呀,大汉的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甚至天子居住的燕宫都在此。

这是大汉核心机要场所,居然有如此多的人围聚在这里,而且看这位参军的样子,他好像也不怎么在意。

唐诚淡然道:“这是今年科举考试的士子在游行示威,他们已经少了很多人啦,再过几天想来会散去的。”

徐凡认为游行示威能提前引爆社会的矛盾,让朝廷的官员重视这个矛盾,提早解决,总好过一直压抑压成火山爆发,最后整個吞并一个王朝要好。

去年的大游行之后,游行示威已经成为了长安的一大特色了,只要有不满的事情就会发动一场游行示威,游行的人群围绕整个长安城再到咸阳宫集中,不过那些都是小规模的,也没有造成多少动乱朝廷就没有管过。

最后大汉朝廷设定了一个《游行示威法令》规定游行示威不得打砸抢烧,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违反抗律朝廷必定镇压。但不影响其他人的游行示威,朝廷也不得干预,所以才有现在的这一幕。

韩信奇怪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围着咸阳宫?”

唐诚道:“他们气愤今年科举考试的名额减少了,往年我大汉的科举考试都会录取三千人左右,今年却只录取了一千人,很多落榜的士子不满,他们在这里游行示威,要天子和丞相增加名额。”

丞相周章本想立法限止这种事情,但被徐凡拒绝了。

唐诚虽然不是陈郡元老,但也是大汉开国六郡老兵,他在十几岁的时候跟着天子打天下,一步步从小兵做到军司马,而后加入大汉军官培训班,成为太尉府的参军。他靠着自己努力拼搏才拥有这一切,自然看不起这些想一步登天的人啊。

徐凡不想把问题交给子孙后代,那现在就要坚决控制住汉吏的名额。

直接了当的告诉这些人,钢铁厂更需要你们,全部给我去打铁去。

韩信了然道:“这种情况对我大汉的脸面终究不好看,朝廷不管这情况?”

当然徐凡不否认这些士子游行示威的权利,但却不会增加汉吏的名额。

他在后世见多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面对矛盾总是不抓根本,总是想糊弄的解决问题,糊弄不住干脆就不解决,最后变成一个巨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唐诚不屑道:“他们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天下已然太平,大汉的各级官属也不缺乏汉吏,怎么可能还录取三千人,就是现在的千人都未必能保证,一群刻舟求剑的人,把乱世的情况当成了正常的情况了。”

“朝廷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又都用在官员的俸禄上了,现在朝廷是不可能无限量的增加汉吏的数量,以朝廷汉吏替换的速度,每年千人将会是常态,即便你们闹的再凶,也是不可能更改的。”

而此时叔孙通和伏生出来说道:“各位士子,减少科举的名额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你们即便是在这里站上一年也是改变不了。”

就像士子多了,没有位置,那就想个省心的方法,让他们继续读书,把这个问题推迟几年。

要知道秋收之后大汉朝廷是极其忙碌的,不但要进行科举考试,还有各郡太守的上计,贤者大会,诸侯大会,可以说一年的总结大会都在这个时间段开启。

唐诚道:“天子说了,游行示威是这些士子的权利,只要他们不妨碍到其他人就不必理会他们,但朝廷录取多少人朝廷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录取。”

“尔等都是有见识的人,不像泼皮无赖那样无理取闹。老朽和你们算一笔账,我大汉像亭长,里长,这些基层小吏都不算。就算乡县小吏,俸禄百石以下的小吏已经超过了10万人,百石以上官员超过了3万人,每年朝廷光支付这些官员的俸禄就超过了3000万石粮食,10万金。”

几年之后再发了个小文章,让你们脱去长衫去打铁,说是钢铁厂更需要你们。

而且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社会的矛盾爆发会更加激烈,游行示威的场次数会更加多,大汉朝廷不趁着现在社会矛盾少的时候积累经验,学会处理这些问题。难道等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的时候,就更难处理这些事情了。朝廷的人会出现什么昏招徐凡看的太多了。

现场的士子沉默了,一来游行示威十来天已经泄了他们的士气,二来叔孙通算的账也让他们明白,朝廷官员是不可能无限量增加的。

叔孙通看他们冷静下来了,继续说道:“但你们也不是没有出路,我大汉治下有上百诸侯,他们的诸侯国缺乏人才,你们可以前往这些诸侯国。

二就是我大汉,加大对教育,在郡县,每千人要有一所小学,每乡里有小学,伱们可以成为夫子,乡间的夫子有土地,有学田,郡县的夫子有俸禄,你们可以享受官员的待遇,有养老金,有医疗保障。”

去年的大游行获取的福利待遇,官员马上跟进,宗正叔孙通制定了官员的福利法令,这其中包括了官员的加班费,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高级汉吏享受的待遇等等。

第一批享受退休待遇的大汉官员就是孔鲋,郦食其,许丰等年纪大的汉吏。

其中郦食其,孔鲋,许丰退休之后被徐凡返聘为尚书,虽然没有权力,但可以依靠他们丰富的处理政务经验,为徐凡这个天子提供意见。

成为大汉的夫子算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徐帆吸取了后世的教育,知道任何行业都不能一味的讲奉献不讲待遇,所以大汉的夫子待遇一直不差,属于大汉中产以上,不管是收入和地位都是比较高的。

但能来长安考科举的士子,普遍都是小地主以上的身家了,夫子这个职业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甚至有很多人不屑一顾。

伏生这个时候也跟着说道:“难道只有成为汉吏才能实现你们的心中理想抱负,还是说你们的理想只是想掌握权利。”

“大汉想要建设大同世界,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长安城当中,有水利学院,有墨子学院,有鲁班学院,医学院,这些行业都是建设大同世界必须的人才,尔等也可以加入这些学院,学习技能,为大同世界理想出力。”

“朝廷给了3000名额,尔等可以报考这些学院,要是家中缺乏钱财,难以完成学院,也可以申请成为朝廷的选调生,朝廷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帮助你们完成学业。”

叔孙通最后大声道“路,朝廷已经摆出来了,该怎么选,你们自己抉择,想好成为夫子就去宗正府报名,想要继续学习的就去教育令府去报名。”

说完叔孙通和伏生两人离开了。

这些士子们面面相窥。

“朝廷给了出路,我等散了吧!”一个学子道。

“成为夫子,学子算什么出路!”有人不服气道。

“难道只有成为汉吏才算是有出路?小弟家中钱财不多,还是先以夫子为业,留在长安城,等待明年的科举。”一个落魄的士子道。

“我等明年再来!”这些士子可能是想通了。也可能是叔孙通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明白,继续游行示威下去,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大量士子散开,留下的人也知道自己几个人难以改变结果,不得不离开。

韩信看到这幕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在长安城之外看大汉的天下,欣欣向荣,繁花似锦,但进入长安城却又如此动乱,也不能说是动乱,应该是充满一股他不明白的活力,总之他很难明言。

韩信被安置在将军府,与他一起的将军还有镇北将军季心,镇东将军宋留,镇海将军彭越等人。

韩信和季心会面,两人商议北伐匈奴人的事情,虽然按照大汉原本的计划,北伐匈奴要等在3年后,但香料岛的出现,让两人决定提前发动这场大战了。用季心的话来说,他们军方赚的钱,可不能被丞相夺走。

只能说香料利润太高了,即便扣除税费还有10万5千金,这个数字远比当初,汉军改革要求的5万金多的多。

身为大汉的丞相,周章自然不愿意浪费这些钱财了,他打算在长安城建设一条龙首渠,继续巩固大汉的根本。

但丞相的这个行为却让大汉军方生气了,当初军事改革的费用本就是应该朝廷出的,只是朝廷要休养生息,才没有通过,现在他们军方找到香料岛,自己弄来钱粮了,朝廷居然还想从他们手中夺走这笔钱。

这怎么可能,一向是他们军方向其他人伸手要钱的,怎么能出现倒反天罡的事情,真当他们手中的拿的不是刀剑。

军方的邓宗和吴盛坚决不同意,哪怕多给退伍费,这笔钱也不能出军方的账户。

大汉六年,十月一十七日。

徐凡召集季心,吕臣,韩信,宋留,彭越五人询问各大将军府,都督府事务,一同前来的还有大汉的丞相周章,张良,陈平,太尉府的参军监军吴盛,监军将军邓宗,镇军将军葛婴等人。

季心第一个对徐凡述说了镇北将军府的军务。

季心投靠徐凡最早,徐凡的所言所行甚至都记录成一本书籍,他可以说是徐凡最好的学生了。

这两年可不是只有韩信在挤压匈奴人的生存空间,季心也有相同的动作。

他派遣儒生深入朝廷,大肆宣扬汉匈兄弟论,说匈奴人是大禹的后代,他们和汉人是血脉相连的兄弟,两族兄弟大战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

还派遣戏曲团混入进入匈奴人的商队当中,这不但探索匈奴人的地理环境,还以戏曲的方式宣传大汉的富裕生活。

而季心本人在九原郡,高举不要战争要和平,要富裕不要刀剑的旗帜,大量吸收匈奴人进入九原郡。

要知道大汉可是已知文明的灯塔,这个灯塔承认是他们的大哥,还对他们开放边境,让他们成为大汉人,这会引起什么后果,后世已经非常形象的展示出来了。

九原郡有大把匈奴人移民,季心给这些匈奴人定居分草场,弄青储饲料,帮助他们贩卖货物和大汉的奸商斗争。

匈奴人和汉人的纷争他也能做到公平处置,甚至于匈奴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找季心,他也可以帮忙解决,一时间及时雨季心大名轰传整个大漠。

匈奴人的部落争相投靠季心,每年匈奴人都会消失几万部众,整个阴山南北都被季心占据。

说完漠北的情况,季心继续说了现在匈奴人的情况。

“陛下匈奴人虽然快被我们排挤出漠南,但他们却已经统一了漠北,今年更是联合大月氏人进攻了西方一个叫乌孙的强国,据说抓了好几千铁匠,现在匈奴人的军队也开始铁器化了。”

“而且这个冒顿也是一位雄主,他面对我大汉的兄弟论进攻,提出什么草原民族论,说我们汉人杀入草原,就是要消灭所有的草原民族,所有的牧民如果不想被灭绝,就应该团结起来和大汉战斗。”

“他这个论调还真吸引了很多大漠的部众,朝廷不能继续放任匈奴人壮大了,要是真等匈奴人整合了整个大漠,我们将会面对一个幅员万里的强大帝国。”

“要知道当年楚国也不过只有5000里的江山,却已经是暴秦最强大的敌人了,而现在匈奴人的潜能比当年的楚国还要强大。”

韩信也跟着说道:“陛下,匈奴人潜能的确超过了楚国,尤其是他庞大的国土,即便是我大汉兵锋再锐,也很难一战击穿,此时是匈奴人最虚弱的时候,要是给冒顿整合大漠的时间,我大汉想要击败匈奴耗费的力量将会更高。”

丞相周章皱着眉头道:“小小的匈奴真有这样可怕吗?”

这些年大汉一直在囤积粮食,但边境的土地本就贫瘠,两年时间也没有囤积多少粮草,要是现在发动大战,那么就要从关中,中原调拨粮草,千里运粮,对钱粮的消耗可想而知了。

这一仗打下来,整个大汉的内政发展都会受到重创。

韩信道:“丞相,匈奴人在我大汉的连番打击之下,实力不但没有减弱还统一了整个漠北,匈奴人的韧性如此高,如何重视也不过分。更不要说匈奴之主冒顿还是枭雄,他领导下的匈奴人更加可怕,不能等闲视之。”

张良沉思道:“但现在和匈奴人大战,会打断朝廷所有的施政的政策。”

要知道现在大汉朝廷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入进,兴修水利,驰道和产业上,这些投入要持续不断的,这个时候爆发战争显然会打断这个过程。

韩信道:“也不一定今年就开战,但朝廷确实应该提前准备了。”

“和匈奴人的大战,要现在就开始谋算了,要不然即便是三年之后,朝廷想要对付匈奴人也是极其艰难。”

“漠南之地还无所谓,朝廷只要投入10万骑兵,30万步兵防御粮道,逐步推进,吸纳漠南的匈奴人,把他们教化成为汉人,朝廷一年可占据漠南,五年可消化漠南,但匈奴人的根本之地却是在漠北。”

“漠北不但距离我大汉的统治核心极其遥远,中间还隔着漠北沙漠,大汉要横跨三千里才能进攻到匈奴人的核心地区,这对我大汉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即便是发动五万骑兵进攻漠北,也需要三四十万步兵防御粮道,而朝廷要是派遣10万骑兵进攻漠北,那么就需要六十万以上的步兵维持粮道。”

周章听到这个数字一阵头疼道:“又是六十万,你们这些将军打仗,难道就不思考一下,如此庞大的军队对朝廷的压力是如何大的,这一仗打完朝廷十年都回不了元气。”

当年大汉发动六十万大军进攻齐国,这还是在中原腹地,有一条巨大的黄河能运输粮草,加上齐国富裕能极大恢复大汉的力量,但就算是如此,大汉花费了两年时间才恢复元气,敖仓的粮食今年才突破了上亿石。

而现在韩信张口就是六十万大军,还要十万骑兵,要知道战马消耗的粮食比得上6个士兵,十万骑兵消耗的粮草比六十万步兵还要夸张。

这就相当于120万大军的粮草消耗了,而且还是在几千里之外的漠北决战,从关中到九原就有上千里,九原到漠北又是3000多里,这条粮道超过5000里。

这一战要是开启,整个大汉的战略全得掉头,要把无穷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场大战当中。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