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盐法

3个月前 作者: 凉月凉了
第81章 盐法

第81章 盐法

杨嗣昌走了不久,户部尚书李汝华、度支司的毕自严就联袂而来。

“陛下,这是臣总结的大明赋税收入总览。”

将一本奏章交给太监,而后就被递到了皇帝的桌上。

翻开眼前的奏章,看了没几页,朱由校的眉头就深深皱起。

乱,太乱了。

而且也太少了。

税制乱是一个方面。

能捞到钱的行业,那收的是太少了。

明朝的国家财政主仓是太仓,皇室则是靠内帑。

太仓的主要收入是农税,分为夏税和秋粮,两次税收又分为起运和留存,通俗的说就是地税和国税。

起运分别运一部分进入太仓和内帑,解决皇室宫廷的日常消费、京官俸禄、九镇军饷以及其他国家支出,如赈灾、衙门费用。

而留存则是宗室俸禄、地方官员俸禄、赈灾和教化所用的费用。

其他的还有商税,主要分为过税(钞关税、进门税)和住税(官仓钱)、市肆门摊钞(营业税)、契税等十几种。

不过,大明的皇帝们因为对宗室俸禄折钞,事情做的很损,所以就时不时把钞关赏给藩王。

弘治、正德,乃至于嘉靖都干过这事。

如弘治六年正月,赐岐王汉阳府刘家隔税课司课钞。

另外,藩王还可以设抽分厂拦截百货。

伤税基啊。

这种混乱的管理,让朝廷对于各地的税务如何,一直都缺少一个明确的认识。

而且,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税务管理,也就无法从全局大概的了解到各地区的发展情况。

明朝盐税。。。额,别提了,崩了。

商人交钱给朝廷买盐引,然后拿盐引去盐场提盐。

但开中盐法被改后,朝廷印盐引和印钱一样,没个章法,大肆超发,盐业市场已经大改一次了。

看着这记载的乱糟糟的税收记录,朱由校有些头疼的揉着脑袋。

“朕想把税务之事,也从户部拆分出来。”

揉着脑袋,朱由校将奏章放在桌子上,看着两人问道。

“两位爱卿,可还有善于经济之学的人才推荐?”

“这。。。”

闻言,李汝华和毕自严对视一眼,都有些没头脑。

还拆啊,这再拆户部还有啥权责?

户部都没了国库钱粮管理权,这要是再把收税权也给拆出来的话,那户部几乎就是个空架子了。

“户部掌黄册、鱼鳞册,管山川河流之事,行中央统筹之权,不易兼管税收之事。”

看到两人的表情,朱由校也知道自己这么搞有些搞事,咳嗽一声道。

“今后,河道之事,直接由户部直辖,不再设河道总督之职。”

“而且,税务之事,关乎国家每年的收入。”

“如今朝廷在辽东靡费甚广,朝廷缺银严重,两位爱卿不觉得,大明的税务之事,需要好好的整理、统筹一番了吗?”

说着,朱由校一甩袖子,道。

“此事朕意已决,两位爱卿可有人才推荐?”

“经济之才。”

听到皇帝的那个“朕意已决”,两人同时将反对的想法从脑海里丢了出去,思索起谁能担得起这个重任。

大明别的不多,但言官和词臣一定是够的。

但说到经济之才。。。

“臣举荐两淮两淮盐法道按察使袁世振。”

思来想去,李汝华最终想到了自己的老友,袁世振。

“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以按察使疏理两淮盐政,任职盐法道。两淮官场收盐不足,商贾久候无盐。为销售往年所积盐引,其新立“纲盐法”,至今四年,其计助边饷及纳交太仓银已达四百余万两。”

“哦?”

听到是个能从盐上弄到钱的人才,朱由校的双眼瞬间就亮了。

而且还是一年从两淮弄到一百万的人才。

“给朕说说,这纲盐法。”

“臣遵旨。”

闻言,李汝华一拱手,开始给皇帝介绍纲盐法。

“所谓纲盐法,就是将手中有盐引的商人,编入纲册,分为十纲。每年有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凡是纲册有名的商人,可获得盐业专销之权,他人无权销售。朝廷不再收盐,不再发放盐引,仅收盐税。”

“嗯。”

听着李汝华的一番介绍,朱由校眨了眨眼睛。

这听起来怎么那么像是清朝的纲盐法,也就是销售权承包制。

伸出手摸着自己光滑的下巴,朱由校觉得,这袁世振应该是个人才。

螨清从明朝抄的内容,一定是能搞钱的。

他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徽商,就是靠着纲盐法,后发制人,逐渐和投资了螨清的晋商平起平坐的吧。

眨巴了几下眼睛后,朱由校的内心突然变的更是阴暗。

用纲盐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猪圈的猪,是有数的,不会出现不知道自己猪圈里养了多少猪的情况。

世袭罔替的卖盐权,会将这人变成其他商贾眼里的肉中刺,眼中钉。

毕竟,搞盐很容易发家的。

举个栗子,晋商,特喵的,利益同盟,说的上数的就有八大家,靠的就是开中盐法改制后,大伙儿一起搞盐。

这要是用纲盐法,你看他给建奴走私物资,别人会不会举报了丫的。

缺钱了,或者他干坏事儿被人举报了,直接就抄了,再换家商人。

“听李爱卿的介绍,也是个人才,就召之入京吧。”

听了李汝华对于袁世振搞钱能力的描述后,朱由校当即排版,由这个人来给大明整理下税务之事。

“臣领旨。”

听到皇帝的话,李汝华连忙拱手道。

对于自己在小皇帝这里受到的重视,李汝华很是满意。

小皇帝虽然乾纲独断了些,但还是能听的进去人话的。

在两人离开之后,朱由校的手指在眼前的奏章上点着。

开源节流。

毕自严节流,这个袁世振如果真的有能力,那开源也就可以做到了。

这样,大明的钱袋子就握在了他的手中了。

从椅子上站起,手中拿着奏本走到沙盘前,看着地图上那个用红色标注出的山西位置。

朱由校的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想来,这袁世振应该是认识一批两淮的大盐商吧。

ps:笑死我了,那个人才编辑的百科,我放作品相关。

我为什么笑,放在作品相关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