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兴旺银号

3个月前 作者: 凉月凉了
第229章 兴旺银号

第229章 兴旺银号

用了两日的时间,公鼐才扣扣索索的集结出了五千国子监的监生,给董应举调遣。

作为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姓的人,董应举的能力是有的。

管理五千人,还都是读书人,对于他来说,不是个问题。

派遣了些衙役、工匠给这些人,经过简单的教学之后,他们就被派遣去顺天府下辖各县城清丈田亩了。

而周应秋,则是见监生被调过来后,就忙碌起了自己的事。

他已经收到了司礼监传来的条子,明日皇帝要各部主官商讨监察之事。

随着时间推移,待日处正高,周应秋才停下书写奏本的笔。

抬起头,周应秋看向窗外呼喊道。

“刘生。”

“东家。”

一直候在外面的长随,在听到周应秋的话后,连忙走了进来。

“你持本官拜帖,去一趟户部和度支司,代我问问,今日傍晚,袁侍郎与毕正卿是否有空,我想请他们过府一叙。”

“好的东家。”

听到周应秋的吩咐,刘生找出周应秋的拜帖,向外面走去。

袁世振那边怎么说,暂且不提。

毕自严这边,在看到周应秋遣人送来的拜帖后,他有些皱眉。

从手边拿出一个小册子,翻开看了看后,毕自严抬头对刘生道。

“你回去告诉周尚书,今晚本官一定到场。”

“谢毕公。”

听到毕自严答应,刘生松了一口气,拱手道谢后,转身离开。

在刘生离开后,毕自严的注意力重新放在了眼前的奏章之上。

“五十两一头耕牛,本官真想见识见识,什么耕牛如此的昂贵。”

提笔写下一个太贵,驳回了左光斗买牛的预算申请,毕自严皱眉思索了起来。

左光斗目前是以工部侍郎职,在京畿地区修缮水渠和组织民众屯田。

身为一个亲民官经历非常丰富的官员,毕自严对屯田这件事很是了解。

对于百姓来说,开荒,可谓就不是人做的事儿。

开荒废神,乃至于废命。

只有中农,乃至于富农才能承担的起开荒屯田的耗费。

首先是劳动力,开垦新田时,现有的田亩肯定是顾不上伺候的。

其次是肥料,荒地上的生土变成能种出粮食的肥地,是需要用东西来肥地的。

在这个没有化工行业的年代,最常见,也最常用的是粪便。

最后还有个积蓄问题,开荒期间,粮食的储备一定要足。

不然命不好,开荒恰好遇上灾年,新田产出又少,一家人就等着饿死吧。

而现在,皇帝从内帑出钱,令人组织屯田这件事,对于百姓的吸引力很是强大。

朝廷出钱,出工具,出种,给口粮,百姓出个力。

田地所得,只要给皇帝交三年的皇粮就行了。

回想着他在陕西组织着屯田时,所用到的东西,毕自严提笔在左光斗的奏章上批示道。

“朝廷国帑亏空,内帑银也非无限,能省即省。”

“地可以多招些人去翻,不需要全是壮丁,妇孺也可为之。所种之物,除了麦子外,还可种植大豆、黑豆,种豆对肥地多有裨益。”

提笔写完了自己的建议,毕自严将这份奏章放在一侧,开始看下一封。

随着一份份预算申请被批准,时间也一点一点的流逝。

当时间来到傍晚,毕自严连晚饭都没用,就乘车到了周应秋的府邸上。

“毕公,请。”

周府的正门外,刘生早已在此等候。

将毕自严请进了周府后,刘生左右看了看,令人合上了大门。

吏部尚书家的大门,不是谁都能进的。

且不提周、毕、袁三人夜谈了什么。

次日,批阅完了今日的奏章后,朱由校抬头看了看时间。

“什么时候了?”

“回皇爷,已经近巳时末了。”

听到皇帝询问时间,刘时敏立刻就回答了上来。

看到皇帝眼前的奏章已经批阅完毕,刘时敏突然道。

“许显纯许同知私下约到了晋通银号的一个管事,已经带到了宫门外,皇爷要不要见见?”

身为皇帝身边的悌己人,刘时敏知道皇帝想建一个银号,适时的道。

“哦?”

闻言,朱由校先是一愣,随后点了点头。

“见见吧,再让冯祝过来。”

“诺。”

闻言,刘时敏一躬身,连忙向外面走去。

一刻钟之后,坐在桌子的后面,朱由校仔细的观察着眼前的这个平民,或者说商人。

“你就是晋通银号的管事?”

“草,草民叫刘正阳,是晋通银号顺天分号的一个掌柜。”

头紧紧的磕在地上,刘正阳这会儿异常的紧张。

许显纯这个曾今在京城比较出名的纨绔子弟,突然找上门说是有个贵人想开个银号,要他去做个总管。

身为一个在晋通银号干了近十年的掌柜,刘正阳说是对晋商没忠诚,那是不可能的。

别的不提,他的妻儿老小,可都在人家晋商的手里控制着。

但锦衣卫找上门来,还答应他说能把他家人弄来后,他就动了跳槽的心。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进了西苑之后,刘正阳还是如处梦里,被西苑的景象所震惊道。

那句非壮丽无以重威不是瞎说的。

此时的晋商虽然早已发家,但还没到螨清时,名满天下的程度。

而且,民间商人的宅子,再是建的富丽堂皇,和大明的天子园林也是没有可比性的,这是权力的附魔。

“抬起头来。”

看着刘正阳拘谨的样子,朱由校皱了皱眉头。

这么个人,能抗的起他想建一个银号的重任吗?

“看看这个。”

将一份自己书写出的条陈交给身侧的小太监,朱由校道。

“朕要伱给朕组建一个银号,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到。”

趁着太监将条陈递给刘正阳,朱由校说道。

“银号的名字,就叫兴旺银号。地点由你选取,银号存银收取万分之三的保管费,但每月存银都给利钱,存的时间越长,给的越多。”

“其他的地方暂且不说,但顺天府与应天府,两个月内,都要有一家银号。”

“能做到吗?”

“这。”

从小太监手中接过皇帝给来的条陈,还顾不得看,刘正阳就思索起了皇帝的话。

“这恐怕会亏钱。”

小心的抬头看了眼皇帝,刘正阳谨慎的道。

“晋通银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一些山西的商人来往京师等地做生意时,不用携带大额的银两。”

“银号雇人、场地等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若是再给利钱,就必然会亏欠的。”

“这个不是问题。”

听到刘正阳的话,朱由校内心点了点头。

很好,是个务实的,没一上来就拍着胸脯给他打包票。

从身侧摸出一枚银币,顺手丢向了刘正阳,吓的他向后一缩。

随着当啷一声清脆的响动,刘正阳看清了眼前的银币。

“这东西你认识吗?”

“认识,认识。”

小鸡啄米般的点了点头,刘正阳道。

“是皇爷爷让铸造的银币,现在市面上的商人都在抢着用。”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补充道。

“兴旺银号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给人兑换银币,初期依靠兑银的盈利,应该亏不了多少吧。”

“如果能给人兑换银币,那的确亏不了。”

听到兴旺银号的另外一个业务,刘正阳眼睛顿时就亮了。

御制银币在市面上的受追捧程度,是肉眼都能看到的。

若是能有这么一个拳头业务,那个这银号想亏钱都不容易。

“嗯,银号的事情,由冯祝和你说吧,以后也是他和你联络。”

得到了能做,而且亏不了多少的承诺后,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对身侧的一个太监示意道。

“奴婢遵旨。”

站在皇帝身侧的冯祝闻言,连忙从皇帝身后走向刘正阳,将对方向外面带去。

带着刘正阳来到偏殿,令小太监给二人上茶之后,冯祝就与刘正阳聊了起来。

“你呢,不用如此的拘谨,若你真是个有本事的人,皇爷是要给你个大富贵的。”

从刘正阳的手中拿过皇帝亲自些的条陈,对他道。

“这个是皇爷写的一些个细则,和京城中的一些个钱庄银号很是不同,刘掌柜虽然在晋通银号干过,但有的事情却是不懂,是要注意的。”

说着,冯祝拍了拍刘正阳的肩膀。

“这个可关系到你我今后的荣华富贵,干的好了,杂家在皇爷面前讨个好,你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可要是花了皇爷的银子,还把事情给办砸了,那你我可就要将脖子洗干净了。”

听到冯祝的话,刘正阳就打了一个激灵,连忙道。

“公公放心,皇爷的事情,草民就是肝脑涂地,也一定会办妥的。”

“嗯。”

看着对方,冯祝从桌上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后,接着道。

“你是个聪明,皇爷选中你,是你的福分,这事儿办好了,不止是有银子,将来还会有内务府的官职。”

说着,冯祝伸手掸了掸自己头上的冠。

“公公放心,能给皇爷办事儿,是小人的福分,就是贴钱小的都愿意,哪儿还敢要官。”

听到给官,刘正阳的眼睛都亮了三度,但想到自己在山西的家人,还是看向冯祝到。

“不过,小人担心,开银号有的人看我不顺眼,我的家人现在可都在山西。”

“这你放心。”

闻言,冯祝给了对方一个放心的眼神道。

“给皇爷办事儿,没人敢威胁你,你只要写下地方,东厂立刻就派人去给你将家人接来京城。”

“公公放心,不管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小的一定将这银号给皇爷办好了。”

听到了关于自己家人的保证,刘正阳连忙拍着胸脯保证了起来。

“那你给杂家先说一说,在你家人被接来京城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吧。”

说着,冯祝示意自己的干儿子冯文才开始记录。

“是,是。”

闻言,刘正阳连忙点头,开始思索开一家银号需要的先期准备。

冯祝和刘正阳两人在偏殿谈了足足一个时辰,才算是结束。

“皇爷,那个刘正阳已经离开了。”

完成了皇帝安排的任务,冯祝来到朱由校的身边汇报道。

“奴婢担心他被人扣在山西的家人出什么意外,让他不好好给皇爷办事儿,所以就先秘密的把他送出去了。”

“奴婢让他给奴婢说了一些个先期准备,在他的家人被东厂接来京城前,奴婢先打算做这些事。”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放下手中的笔,转头看向冯祝问道。

“需要些什么?”

“其他的还不好说,刻录银票的雕版师父一定要手艺精湛的,而且还要保密。”

“银票的纸也是特质的,需要有专门的造纸师父。”

“而且还需要一些银两,用来买个带大院子的铺子。”

“此外,还需要一些精干的护卫和账房先生。”

“这样啊。”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个是早有预料的。

“朕给你十万枚银币,作为先期的本金。宫里的匠人随你调遣。”

“另外,给民间兑换银币之事,今后也由你去做。”

“奴婢谢皇爷大恩。”

听到皇帝可以说是要啥给啥的承诺,冯祝立马谢恩道。

“此外,有几件事你要注意。”

手指在桌面上敲着,朱由校对冯祝补充道。

“做银号生意,诚信为主,不要干什么贪墨顾客银子的事儿,那是会坏了朕的名声的。”

“若是让朕知道,朕活剐了你。”

“皇爷放心,奴婢一定盯好了那些个人,万不敢让他们怀了皇爷的名声。”

听到皇帝说这话,冯祝寒毛都炸了起来,连忙跪下道。

“嗯。”

点了点头,示意对方起来,朱由校接着道。

“京城的那些个没在南海子受训的勋贵,就比如成国公之流,你可以去走动一二,不动声色的给他们安排任务,让他们拉拢客人,最好是将他们家的金银也存到朕的这个银号来。”

“此外,对于大明各地的商人,你也要注意留档,宣府、大同等地的边关商人,东南沿海的豪商,这些你都要悄悄的留一份来去的备案。”

“朕的一些安排,如财务和出纳的区别,你都要仔细的研究研究,不能随意的变动,这个朕是会查的。”

又和对方说了很多注意事项之后,朱由校才意犹未尽的停下。

若是不当皇帝,在这个时代,他一定是个大商人。

“说了这么多,都记下了?”

“记下记下了,都记下了。”

闻言,冯祝小鸡啄米般的点头。

从椅子上站起,伸了个懒腰,朱由校拍了拍冯祝的肩膀。

“朕从来不亏待用心给朕办事儿的人,这件事办好,朕给你在内务府的品级往上升一升。”

“皇爷放心,奴婢绝对不敢辜负皇爷的信任!”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