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双管齐下治结党

6个月前 作者: 凉月凉了
第543章 双管齐下治结党

自北宋的文华盛事落下帷幕,散漫了快五百年的文人们,终于又一次见识到了,党争真正的巅峰是什么——以皇权定义奸党。

朝堂上的文武官员们,又一次想起了,当年朱元璋掀起三大案的狠辣。

自天启元年,在南直隶多加三成火耗开始,处理东林书院也好,让魏忠贤南下也好,朱由校都在一步一步的给南直隶的局势加压。

而现在,随着朝廷要彻底的查禁所有的诗社文社,高压锅的盖子终于是被彻底的掀开。

顺天巡检司进京戒严,整个北方的文人,一时间风声鹤唳,生怕皇帝又有什么动作。

而当朝廷对所有的文社、诗社一视同仁,要求就地解散的消息传到各后,消息每传播到一处,就引爆一处的舆论。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云南、贵州,这些要么是在北方,文教不兴,要么是穷的当裤子,要么就是有朝廷大兵驻扎的地方还算好些,就算有人搞事儿,也是无头帖子满街乱飞,倒是不敢聚众冲击官府衙门。

周应秋的心思够狠,毕自严的能力也够强,北直隶及周边地方,朝廷出手能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地方,查禁诗社、文社的过程中,虽然闹出了一些个事情,就比如士子和官员搁承天门前殴死人命,跑去哭陵之类的,但都被严格处理,该杀的杀,该流的流。

但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却是彻底的炸开了锅,不少的官员还有民间士子联名上书,大呼“党锢之祸”。

而在后面,可想而知还会发生什么。

与此同时,南直隶丁修的一道奏本,也送到了朱由校的手中。

“烧死四五百的织造工人,杭州知府居然都给压了下去,可真是让朕开了眼了。”

将丁修对杭州去岁大火的调查报告丢在桌上,朱由校怒声骂道。

他从南直隶得到的消息,都是有延后性的。

这边刚定下了封禁文社诗社的事儿,丁修就又送了一道当地官员瞒报的奏章,可谓是又往他的脑袋上添了把火。

“城市化,太过于城市化了。”

重新往后坐在椅子上,朱由校此刻的大脑可谓是无比的清明。

结党结社也好,官员瞒报烧死人数也好,耕地不种粮也好,贫富分化严重也好,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后,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结果。

而大明的官府体制太过于落后,当城市化到达一定程度后,就没有能力进行管理了。

“杨肇基出发了没,现在到哪里了?”

思考了一会儿后,朱由校转头看向身侧的刘时敏,开口问道。

“回皇爷,昨日后营出的居庸关,想来再有十日就可抵达宣府。”

闻言,刘时敏当即开口汇报导。

杨肇基带着的踏白卫,隶属京营编制,自然是重点关注对象。

“骆思恭呢?还有杨成秀,朕让他派去宣府商人,都派出去没有?”

“骆指挥如今就在杨将军军中。”

“而杨大珰。”

说到这里,刘时敏在身前的桌子上翻了翻,找出了杨成秀关于派出商人的奏报。

“杨大珰派出了七支商队,大小掌柜两百多人,也都跟在了踏白卫军中。”

“而且,为了在那边行事方便,还派出了他的干儿子,允许在山西当地招揽小商人。”

杨成秀的办事儿能力,那都是经历了历史的检验。

作为万历后期管理内帑的大太监,给万历那个老财迷管钱,捞银子的能力不够,识人的能力不强,他都坐不稳那个位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向后仰躺在椅子上,朱由校一挥手,就转头对刘时敏道。

“把丁修的密奏,抄送内阁,让内阁处理。”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应了一声后,就去抄录奏章。

等丁修的奏报送到内阁,放到了毕自严和周应秋的桌案之上后,两人皱着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现在两人面临的问题,比崇祯清理阉党之时,更要严峻。

崇祯清理的阉党,本质上就是以齐楚浙诸党余孽,外加上一些个投机分子组成的利益团体。

现在,周应秋秉持皇帝意思搞的查禁文社诗社,针对的是官商勾结的一层人。

即便是朝廷出具了只要跳反就特赦,还能分资产的政策,但也依旧有官员不是跟朝廷一条心,有不少的人选择阳奉阴违。

短短半个月时间,吏部就已经对京城衙门、北直隶各府城衙门,五品以上官员,就罢黜、勒令致仕超过三十,贬官、外放超过一百余人。

光是北直隶境内,就一次将六十多个举人提到了正七品知县以上的实权职位。

再加上一些个衙门的扩建,这就让周应秋在吏部积攒了两年的人才储备,再次变的岌岌可危了起来。

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即便是有不少人都弹劾他周应秋结党,但周应秋却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结党个屁啊。

按照皇帝的要求清理奸党,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之时,周应秋倒是希望自己真的结党了,否则也不会面临着现在这个无人可用的局面。

“这些个腌臜货色,整日里说我结党结党,这吏部尚书若有那么好做,他们怎么不来做。”

头上裹着白布,看着身前的一堆请求朝廷派遣官吏的公文,周应秋嘴唇干瘪,痛苦的道。

“你要是觉得自己被人弹劾的多了,我教你个办法。”

转头看了眼周应秋,毕自严开口道。

虽然定奸党的人是周应秋,但毕自严却也是放不下心来,不能让这货肆意妄为,而且也要防备着事情处理过程中的一些事情。

就比如,分赃不均,或者更干脆的见利诬告。

进入九月份后,在种种乱像之下,整个北直隶的经济,一时间承受了巨大的打击——百姓不敢上街,商人不敢开门,一时间,上到内阁辅臣,下到小官小吏,都被人骂的是狗血淋头。

得亏有宫里控制的那些个商户,没跟着有些人胡乱关门,这才没导致更大的混乱。

转头看着周应秋,毕自严给出主意道。

“朝廷不是推行考成法吗?”

“你们吏部就如同科举那边,各地黜置使、布政使、巡抚、巡按、考察司属所上六部的本册,仿照科场糊名那般,公同看拟、定列草榜,然后发开底册,填榜揭示。”

“这是何意思?”

听到毕自严的话,周应秋的脑袋上冒出了一连串的问号。

他有些不理解毕自严的办法,到底是怎么去做。

“就是把人名换成谁都不知道是谁的代号,等到根据政绩定下人选之后,再公布选出的人名。”

“就像是张居正那般,把底榜送到陛下那里去?”

作为聪明人,听毕自严说完办法之后,周应秋的脑子一转,就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当即道。“周尚书读的书,也不少啊。”

听到周应秋的话,毕自严双眼眯起,看着对方笑出声来。

当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万历三年,又借王希元之口提出【定列草榜,底册填名】的方法,借机敲掉了不干事儿的吏部尚书张瀚。

“哪里比的上毕阁老。”

摇头失笑一声,周应秋开口到。

“我也是在韩爌韩大学士自缢后,担心朝廷花银子草修的《神庙实录》有损,令人将草稿拿来看了看,才知道这事情的。”

“陛下曾言,劣者汰,平庸者让,能者上。有了这草榜糊名之法,也就能少些纷争,你也能少些骂名。”

知道周应秋在定奸党之事上,到底帮皇帝背了多少的黑锅,毕自严当即有些感慨的说到。

“周应秋,谢毕阁老体谅。”

听到毕自严的话,周应秋的双眼瞬间就想湿润了。

定奸党这种事情,听起来威风无比,但干起来却是危险无比,而且还要背负巨大的骂名。

那些个文社、诗社的笔杆子,民间的士子,街面上的无头帖子,各种骂名都往他周应秋的脑袋上扣,他现在都混成大明的“活蔡京”了。

滔滔骂名一石,周应秋独占八斗。

如果只是骂名倒不算什么,关键还有不要命的,他周应秋的府邸前,天天都有人泼大粪,查都查不完的那种。

为了保护周应秋的安全,毕自严都把身边的侍卫分了十个给周应秋了。

看着眼前表示谢意的周应秋,毕自严失笑摇了摇头,转头专心处理起了公文。

他帮的不是周应秋,而是帮大明的吏部。

如今,朝廷查禁诗社文社,定奸人榜单,弄的是人心浮动。

这个时候,就需要证明大明的吏部,不是他周应秋的吏部,而是朝廷的吏部。

朝廷在此时需要展现出大公无私,也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打击结党营私,杜绝今后复发的可能。

“定列草榜,底册填名。”

看到了周应秋送上来的奏本后,朱由校是满脑袋的小问号。

啥意思啊。

“两位阁臣,给朕解释解释。”

手中拿着周应秋的奏章,还有毕自严送上的从翰林院翻出来的当年张居正的奏对,朱由校看着在场的两位辅臣开口道。

“启奏陛下,此举乃是杜绝天下姑息之弊。”

作为吏部尚书,周应秋当即向前一步,开口到。

“自张居正去后,新政废除,朝臣蝇营狗苟,结党应该是者如过江之鲫。吏部用人,看师生座主,看远近亲疏,只是官员依阿软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官场死气沉沉。”

“今臣请复行张居正糊名之事,吏部专管栓选,不复考功,且不知所选者何人,只为正我大明风气。”

“良吏不专在甲科进士,甲科也未必是良吏,凡是官员考成有贤,都应考成任事。”

“毕阁老?”

听周应秋说完他的理由,朱由校转头看向了毕自严,示意对方说点儿什么。

“臣附议。”

仿佛是没看懂朱由校想问什么,毕自严只是开口附和了一句。

很明显,两人是有过交流的,但不知为何,毕自严此时不开口。

抬头打量着眼前的两人,朱由校的手在桌子上敲动。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最后一次调整大明政体结构,吏部定四清吏司,即文选、验封、考功、稽勋四司。

分别掌管全国文官的铨选、考课、爵勋之政(武官升降归兵部)。

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

而糊名草榜、底册填名这办法如果实行了,今后大明官场上的升迁罢黜,很大程度上就只看考成的结果,大大的减少人为干预的空间。

这法子一出来,吏部就将失去很大的一部分权责。

周应秋这个吏部尚书提出削吏部权责。

“周尚书的意思,像是将分户部之权那般,将考功司从吏部析出来?”

好一会儿后,朱由校才停下了敲着桌面的手指,看向周应秋问道。

“臣确有此意。”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松了口气,连忙拱手道。

“自臣定奸人榜单始,朝野内外言臣结党营私者数不胜数,臣请分吏部之权,以匡国事。”

“考功司析出来,这事儿朕得好好的考虑考虑。”

看着眼前周应秋的样,朱由校就知道是对方有些扛不住压力了。

不过,这倒是比那种一遇到事儿就致仕,以证自己清白的玩意儿好些,能提出解决办法。

中央朝廷的结构调整,是朱由校一直在盘算着做的,现在周应秋既然提出来,他自然是要好好的考虑一番,不能仓促就决定。

“定列草榜,底册填名的事情,朕同意了,你们先给朕呈个章程上来吧。”

“臣等遵旨。”

听到朱由校的话,虽然今天的目的没有全达成,但毕自严和周应秋还是松了一口气。

这个政策出来,起码能解开朝野之中,关于内阁和六部结党营私的谣言。

站的端,才能行的正。

“组织部、人事部、人社部、纪检委。”

看着毕自严和周应秋两人离去的背影,朱由校从桌子上拿起一根墨棒,在砚台中磨了起来。

“刘时敏。”

突然,朱由校转头看向身边的刘时敏道。

“你去给朕查一查,宋代吏部是怎么管事儿的。”

作为一个后世人,他不但能够从21世纪的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到灵感,用来改进大明的体制,还能参考前朝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