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长江巡阅使

16天前 作者: 凤凰北斗
第324章 长江巡阅使

四月三日,常朝。

李若星在刘宗周等人支持下,正式被廷推为吏部添注右侍郎。

朝堂上的东林党大臣,又多出了一位。

同时,朱由检又提出一件事,让群臣再推举一位官员:

“国初之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到了现在,已经变成‘湖广熟,天下足’。”

“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湖广、江西之粮。”

“京城这边的粮食,却又依赖江南的漕粮。”

“可以说,现在天下的粮食,很大程度上依赖湖广。”

“湖广运粮的通道,那是不能不慎。”

“朕有意设大臣负责长江航运兼管河道,专门负责梳理长江航运,协调沿途治理。”

“众卿以为,有谁可以胜任?”

来回说了一大圈,朱由检的目的,是设专门官员,打通长江这条大动脉。

毕竟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水运的优势无可比拟。就是在铁路修通后,水运也有很多优势——

据朱由检所知,后世的长江货运量,就高于全国铁路货运量。一条长江的运力,比全国铁路还要强。

在如今连铁路都没有的情况下。长江航运的优势,更是无可比拟。

朱由检需要打通这条大动脉,促进长江沿岸发展。让长江口的苏州、松江,更加繁荣兴旺。

而且他之前想的让郑芝龙等人去郧阳招收流民,也需要这条航线。要用郑芝龙等人,吸引长江一带的商民把目光转向海外。

群臣虽然不知皇帝这些想法,但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性,江南的官员无人不知。

毕竟在苏州太湖一带更多地种桑养蚕的情况下,江南一带的粮食,不可避免地更加依赖上游的湖广、江西等地。

皇帝说的“湖广熟,天下足”,正在变成现实。而且这个趋势,根本无法逆转。

所以,在皇帝提出设立长江大臣后,出身江南的官员纷纷附和。出身湖州乌程的礼部尚书温体仁道:

“江南湖丝遍天下,缫丝莫精于南浔人。”

“南浔虽镇,却可称为都会。”

“江南产粮越来越少,依赖湖广、江西之粮。”

“臣以为长江大臣当设,梳理长江航运。”

内阁大学士施凤来等人,同样也如此说。

可以说江南的臣子,都支持这件事情。

至于湖广的臣子,那就更是支持了。

毕竟从皇帝口中说出“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话,代表着在粮食方面,湖广取代了以前苏湖的地位。

他们这些出身湖广的官员,自然与有荣焉。

所以这个职位很多官员支持设立,反对的官员称得上寥寥无几。主要的顾虑是漕运总督兼任凤阳巡抚,负责长江的大臣,却似乎没有地方让他兼任。

这种没有驻地的大臣,应该如何设立?

级别又是多高,如何管辖长江。

朱由检把这些思索了一下,说道:

“九江古称江州,武昌古称江城。”

“可以说这两个地方,是长江航运的关键。”

“再加上要从湖广、江西运粮,长江大臣的衙署,就设在九江、武汉。”

“往下游到了南京,可以在南京工部办公。”

“其它地方若有需要,也可在长江大臣上任后,设立相应分署。”

对长江大臣的设置,朱由检没想让他待在一个地方,而是在长江沿岸流动办公。

所以这个职位,朱由检称为巡阅使:

“长江大臣可称为巡阅使,地位等同巡抚,代朕巡视长江。”

“另设巡阅副使两员,辅佐处理事务,地位等同按察使。”

“长江沿岸各省,还要有专门的按察副使巡视长江事务。”

“未来各省设立工商厅后,要在工商厅下面设立专门的水利处,专门负责治水、航运事务。”

“这些水利处和沿岸州府的同知、通判,有河渠、水利职责的,都要听从长江巡阅使命令。”

这样一番设置,增加的官员并不多。主要的具体事务,还是由地方官员负责。

只是上面多了个长江巡阅使,以后再搞以邻为壑的事情,那就不好办了。

在皇帝和群臣的商讨下,长江巡阅使的衙署和下属官员逐渐确定,职责也定了下来:

“长江巡阅使,首先要负责长江防汛,对长江沿岸的水旱灾害预警和防御。”

“例如上游多地暴雨,江水顺流而下,可能带来灾害。长江巡阅府的官吏在得知后,要及时派人通知下游。”

“同时,要整修好各地的堤坝,并且划定泄洪区。在洪水要漫过堤坝时,让泄洪区的人撤离,及时开闸泄洪。”

说到这个地方,朱由检想起了一件事,警告道:

“长江沿岸的湖泊和沼泽,多有泄洪职能。”

“但是现在江南各地围湖造田,已经有许多湖泊消失了。”

“就是洞庭湖、鄱阳湖这样的大湖,也在不断缩小。”

“以后一定要注意,严查围湖造田。”

“没有长江巡阅府的批准,不得擅自占用湖泊。”

“在泄洪区域开垦居住的,后果自己承担。”

对于围湖造田的危害,这时的人大多不清楚。

听到皇帝这么说,一些人觉得危言耸听。鸿胪寺少卿刘鸿训,不以为然地道:

“陛下,民间小民多艰,在湖滨造田是为了生计。”

“他们冒着风险种地,朝廷应该鼓励,还要免其升科。”

认为应该以免税的政策,鼓励围湖造田。

听到刘鸿训公然违背自己的政策,还有些针锋相对的意思,朱由检眉头大皱。

工部尚书薛凤翔见此,急忙大声斥责道:

“陛下说围湖造田不好,难道你觉得这样对?”

“湖泊都被围了,洪水往哪里泄?”

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也认为围湖造田要慎重。并且从自己的治河经验,说明围湖造田的危害:

“臣在治河之时,经常发现淤塞之处。只有疏通淤塞,才能让水流顺利通过。”

“若是没有堤坝,围湖造田之后,多有田土被冲入水中。水中泥沙多了,下游水流平缓时,就容易发生淤塞。”

“围湖造田之事,确实应该慎重。只有确定完全改道的滩涂,方可开垦良田。”

有了这位专业官员的支持,很多人对围湖造田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认为皇帝要限制围湖造田的做法,确实有些道理。

朱由检则是很欣喜于李从心的说法,又道:

“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不止是围湖造田,开垦荒山、坡地,也容易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道。”

“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地上河,便是因为上游的荒山野岭太多。开垦之后稍雨暴雨,便有大量泥土被冲入河道,进而汇入黄河,在黄河下游郁积。”

“要解决这件事情,就得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注意保持水土。”

李从心听到这个说法,顿时如醍醐灌顶,明白了黄河水中泥沙多的根源。再想到皇帝的夸赞,称颂道:

“陛下所言,明见万里。”

“黄河上游的陕西、山西等地,确实荒山众多,多有水土流失。”

“臣为河道侍郎,最重要的就是治黄。”

“当以陛下所说,注重保持水土。”

朱由检满意点头,却没有再说下去。

因为陕西的现在是粮食不够吃,到处都是流民。让他们植树种草保持水土、甚至要因此退耕还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没法执行。

所以他更关注的是长江,说道:

“大河已经变成黄河,万万不能让长江变成又一条黄河。”

“所以水土保持的事情,长江巡阅府也要抓起来。”

“在围湖造田之外,还要注意长江支流流经的地方。”

“要注意梯田的营造方法,对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进行退耕还林。”

“荒山上要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

“河滩上也要营造护滩林,不让河流冲走。”

林林总总说了一大堆,都是保持水土的事。

毕竟在后世预防水土流失已经是个常识,经常在保护环境时提到。

这些事情,朱由检让李从心仔细记下,先在长江推行。

然后是长江巡阅使的第二个职责,也是朱由检更关注的,打通长江水运:

“长江巡阅府,要确定长江沿岸的通航河道,以及通航能力。”

“确定各种吨位的船只,能通航的地方。”

“要不断疏通航道,减少险滩、礁石,让更多的船只,能够安全通行。”

“对阻碍通行的桥梁、浮桥,要想办法改建。”

“对沿途的税卡,则要统一规范。”

“以后长江上实行一税制,所有通行的船只,只能收一次税。其余所有关卡,不得二次征税。”

“为了防止地方私设税关,长江巡阅府设立税务司,由太府寺税务总署直管,负责长江税务。”

“具体税率多少、和地方又如何分、拨给长江巡阅府多少款项用于长江治理,太府寺要拿出方案来。”

太府寺卿郭允厚听到,急忙出声应命。

他在主持完明算科考试后,已经认识到皇帝改革税制的决心不可阻挡。这些日子已经准备按皇帝的吩咐,把太府寺各个衙门建起来。

如今皇帝给了他在长江巡阅府建立税务司的职责,郭允厚顿时就认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在南方设立税务机构、让南方各省接受的机会。

只要长江巡阅府的税务司能建起来,让各省的商人看到一税制的好处,他们就会支持太府寺的税务机构,在南方各地建立——

毕竟谁也不想过一道关卡交一次税,那样税率再低,累计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

哪像皇帝提出的一税制,只需要交一次税就能通过所有关卡。

户部尚书毕自严,在听到皇帝在长江巡阅府设立税务司的决定后,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皇帝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设立长江衙门——

原来,是为了在长江沿岸收税,把长江沿岸的税关,收到朝廷手里。

这件事有江南、江西、湖广等地的官民支持,是一件利好长江沿岸的好事情,确实适合作为切入点。

所以他同样出声,支持这件事情。

袁可立知道边军的欠饷有多严重,还知道前些日子辽东又请求拨付饷银,皇帝没有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让他认识到皇帝的内库也不宽裕、或者说不可能任由臣子拿钱,所以他这个兵部尚书,只能支持朝廷收税。

工部的薛凤翔那就更不用说了,长江巡阅使明显要受河道侍郎指挥,它的设立是增强工部权力的好事情。所以他和李从心,对此极力支持。

甚至还想着长江巡阅府设立后,以后还可以设立黄河巡阅府——

毕竟要说治河的事情,还是黄河更紧要。

工部有了这两个地方衙门,就相当于下面有了两个巡抚。

未来工部的官员,迁转也更方便。

其余的吏部署理尚书杨景辰、礼部尚书温体仁、刑部尚书苏茂相,也是支持皇帝的。

在这些大臣众口一词的支持下,长江巡阅使确定设立。

杨景辰还在仔细揣摩后,提出了这个职位的候选人:

“原任漕运总督李养正,曾经巡抚两河、总督漕运,在航运和治河上经验丰富。”

“又曾在平定白莲妖贼时有功,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臣以为应当起复,组建长江巡阅府。”

这个人的资格实在太高,以至于杨景辰没有提出其他人,而是直接建议,让李养正担任长江巡阅使、负责组建长江巡阅府。

朱由检听到李养正有总督漕运的经历,还曾在平定白莲教上立功,对这个人也比较满意,说道:

“李养正有此功劳,确实应该起复。”

“众卿表决一下,看看他是否适合?”

也不问其他候选人,直接让群臣就这个人选表决。

这件事情,在朱由检看来应该十拿九稳。毕竟以李养正的资历,让他担任长江巡阅使都是屈待,没必要再找个人陪推。

事实也不出他所料,朝堂上的官员,大多赞同李养正担任长江巡阅使。

朱由检当即下令,起复李养正为巡阅长江兼管河道,加南京工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可以说在级别上很尊重,让李养正在这个职位上好好干。(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