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从今天起,你来处理百家(求全订月

1个月前 作者: 皎皎秦时月
第555章 从今天起,你来处理百家(求全订月

第555章 从今天起,你来处理百家(求全订月票!)

什么时候,这天下能轮到我来治理啊。

扶苏看到赵高,内心发出了真诚的疑惑。

他回头望着身后这么多大儒一个个看着自己,仿佛眼前的人一颗明星;再看看自己的弟兄们一个个都握拳,都愿意追随自己。

固然我抛砖引玉,画饼团结众人,但是你们也不该这样坑害我啊!

我只是给你们画了一個饼,可没有叫你们这就追随我啊。

嬴政这个时候召唤自己,肯定是因为自己方才和群儒辩论的事情。

本来这次秋猎,是和自己弟兄们打好关系的大好时机啊。

就这样,扶苏被赵高带到了嬴政跟前。

嬴政一眼就看到了他身后跟着的十几个弟兄,更有大儒十多位。

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都忽然间变化这么大。

“大王,太子之德,可以持国;太子之学,可以治人心之蛊。太子治学天赋超群,可以释经。太子既然具备这样高的才能,连天下的群儒都折服于太子。”

“你知道我为何叫你过来吗?”

尊古之风在东西两汉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一般知识分子仍非常向往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所以编书者假借古人之名遂成习惯。

最让嬴政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扶苏身后还跟着众多的弟兄。

汉代在经书文字上的解释权并不在官府手中,多在世家乃至读书人个体手中,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能力加以监管约束。

“适才儿臣不小心与诸位大儒说了两句话,应该是这个打扰了君父狩猎雅兴。今日群臣跟随君父来到上林苑,都是为了秋狩。”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有无数经学世家。

尤其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后,编写传抄之风大盛,伪书遂流行开来。据证,经,史,子,集,道,佛等古书均有许多伪造或偏误之处,总计辨正书籍达上千部。

“君父,这不是儿臣解释的。这是上古时期古人们已经总结好的,儿臣只是将真正的师道拿出来说而已。”

嬴政双目微微眯起,这小子实在是机敏。

“儿臣有过。”

但是今文学派最终在后续占据主流。

这让经历过成嬌叛乱、嫪毐之乱的嬴政感到不可思议。

从西汉开始,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借着修撰经文的名义,对经文加新的注解。

马车一路跟随在后,足足有十多辆。

这样的队伍,已经可以和嬴政平日里出巡的队伍相媲美了。

“寡人听说,你重新解释了师道。”

从一开始,经典先诞生,随后就出现大儒、名流、宗师。

这场历史上有名的经典解释争端,它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却对每个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臣等恳请大王,由太子亲自来主持百家经典的修正编纂,重新解释经典文书。”

历史上的汉代,那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胀,民族意识空前凝聚的时代。

这些大儒,随便拎出来一个,那都是在天下赫赫有名的人物。

但是谁人当时又注意到了,一些思想的毒瘤开始落地、发芽、生根、结果,甚至以野火燎原的方式迅速地遍播天下。

看他这次懂事,寡人就先原谅他。

李斯赶忙站出来道,“大王,太子谦逊啊。天下有那么多大儒宗师,他们尚且不能发扬真正的师道精神,到了太子这里,义言一出见英明。”

“这样事关国家收获的大典,不该因为儿臣一个人的几句话就被打乱。”

再者纸张革命使文字一下子从竹简锦帛中解放出来,书写材料变得廉价易得,方便携带。即便印刷术还没出来,但以抄书为业的行当已经发展起来。

嬴政望向李斯。

对于经典,历史上张苍等人自然是坚持保留原意。

至于这后面跟着的人,更是让嬴政感到匪夷所思。

从西汉时期,就曾经有过以张苍为代表的古经文学派和今经文学派的著名争端。

扶苏心头一震。

汉朝假托古人蔚然成风。当时的人,“多尊古而贱今”。

其他的大臣也纷纷站出来附和。

这般大臣怎么了,忽然间想出一个法子。他们今天良心发现了,居然想着为几千万庶民的未来考虑了。

宦侍、朗卫宾从,旌旗在车头飘展。

为何自汉代伪造开始多起来?正是造纸术的发明。

这也就是训诂学上那句‘自汉朝以后无真书’的由来。

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经典的解释权最终落到了大儒、宗师的后代手中,就衍生出经学世家。

陈陈相因,给后世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以上两点,就为商人们提供了操作空间,利润来源。

民众大多都处在谋生的繁忙与无尽的痛苦之中,一者没时间读书,二者经典又多是佶屈聱牙,很多经文的道理根本难以理解,而且即便读懂了也难以做到。

再加上,秦末楚国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大半,秦始皇又坑杀了很多儒士,毁掉了很多经书,

来来回回,真的经书已经没有几本。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给后世稍微懂得一些学问的人创造假书的契机。

谁人若是能写出像样的经文,安抚民众一时的痛苦,让他们听的高兴,届时再附上老祖宗的名号,自称是某个祖师留下来的传人,一些单纯懵懂的民众这就掉进了甜蜜的陷阱里。

看书的人万人追捧,造书的人势必笔耕不辍,财源滚滚。

假书也就越来越多!

而汉代假书这个问题,对后人的精神毒害威力是相当大的。

最典型的一个骗局,就要数德道经里那句后世人人广而传诵的道理。

说什么大器晚成,骗了无数老实人一辈子。

有的人努力了一辈子,等到真的老了,手上还是一个破房子,一个破碗,家里破破烂烂,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就。

有的人老了,倒是家里有钱了。可是年轻时不爱惜身体,中年时过度透支,等到家业成了,人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也享受不了福。

甚至突如其来的家庭条件改善让他十分地不适应,觉得多年卑贱的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生活,没过几天咯噔走人。

可就是这句话,勉励了无数人,让无数人打了鸡血去拼搏去奋斗,去追求某个东西。

但是人家老子根本就没说这话。

《德道经》原文本说,大器免成!

这句话的本意也就是民间有智慧的人自己经常说的那句,“小富在勤,大富在天。”

真正的道理意思都是一样的!

如果想要得到大的成就,大的富贵,你得看天意,也就是运气。有那个运气,你就上去。

没有,伱就安安心心在家待着,做你的闲鱼,一辈子平平安安舒舒服服,享受清福。这本来就没有错!本来人就应该这么舒舒服服、轻轻松松的生活!

而衣食温饱,稍有余钱,这是自己稍微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但是很多人都被大器晚成这句话骗了。

这句话骗人说,要努力、要吃苦、要自律、要忍耐。

中国古代从未有心理学,但是驾驭人心那一套,实在是恶毒。

不知不觉间,又一批老实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被人坑害了。

大器晚成,这就是后世鼓吹人奋斗的来源吧。奋斗本身是好的,活着就得干点事情。但是当大器晚成被鼓吹的时候,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过分地努力,过分的追求,过早的透支了自己。

害人最大的,永远都是思想。

一念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一个决定做错,整整十年都要为那个错误的决定痛苦,回头时人生最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

而汉朝伪书盛行的原因除了商业追求利润这个最大的原因,伪造书籍也可出于诽谤他人,党同伐异等目的,这也都有实际记载。

事实上,也就真的应了那句话,祸害遗千年。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千均的重担。至于错误的思想,流传了千百年,又到底毁了多少人的一生,祸害了多少个家庭。

电光火石之间,一想到汉朝解释经典的权力落在世家和士人手中,那得是多么可怕!

说真的,与其由着世家和士人解释经典,真的不如从一开始就收归中央啊,由官府朝廷掌控经书的解释权。

甚至于万一日后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够强,也不关注这些,那日后想收也收不回来。

扶苏心里不由得一怵。

好啊,这可是天赐良机。

这个差!我必须得接!

“寡人以为,没有比你更合适在挑起这个任务。你在天下士人心中,本来就有着超然的地位,又曾经师从韩非,现在又以博士仆射淳于越为师。”

“对于经典,目前为止,只有你的解释最得人心。方方面面来看,只有你做这件事最合适。”

扶苏听到这些,却有些茫然。

如果把经典的解释权收回国家的话,那他愿意做这个人,统领百家。

但是你若说,让自己去解释那么多经典。

那不是让自己去做士人的差事吗?

怎么听起来,有点像以后自己要专门去做这件事。

扶苏感觉眼前分明有个圈套已经给自己挖好了要自己跳。

再看李斯王绾之流,觉得个个都是面目可憎。

“儿臣只是偶然灵感迸发,若是要担当这样的大事,恐怕才能尚不足啊。”

嬴政捋须。

这件事他是真的打算交给扶苏,因为没有人比他更合适。或许别人解释经典上有私心,但是扶苏他不会。

他不属于任何世家,不属于任何流派。对他来说,民众的利益就是他自己的利益。

论地位,天下只有寡人高过他,其他人都不如他。

论学问,天下的士人没有人能够辩得过他。

他每天都和这些士人搅和在一起,与其放他出来在朝堂上掺和政事,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不如让他专心做这件事。

嬴政也不多说,直接面向文武群臣。

“这不是寡人的意思,是文武诸臣的心愿。我们都一致认为,只有你最适合去做这件事。”

李斯也出言,“太子素来就通晓经文典籍,解释经典更是接近上古圣人之训。每每出言,都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而太子学冠群儒,深得经典奥妙。事情还未发生,就已经预测到结果。臣以为,太子恐怕比李斯更为明白,如果任由诸子百家学说再这样各行其道,横行于世,会给国家带来多大的祸乱。”

“请太子接受大王的命令吧。”

李斯早就看穿了嬴政的心思,这一招也实在是借坡下驴。既然太子深得士人之心,那就让太子去引领那些士人吧。

至于等到太子登基。他身后天然就有着一批支持者,根本不用担心缺乏才士的问题。这样太子也就不用自己煞费苦心到外地去寻找名士。

大王安心,太子的王储之位也能稳固。

两全其美之法!

众臣也站出来齐齐道。

“太子,此事非得请您出来主持大局。”

众人固然襄举,扶苏自然不肯接受。

这是规矩,哪能人家一请,你就立刻答应。

嬴政望着众人托举扶苏,扶苏还不肯答应。

这时候他就下了一道最直接的命令。

“寡人任命你为太学祭酒。太学曾经就是你提议修建的,诸子百家的名流也都已经入了太学。从现在起,你来掌管太学,专门治理诸子百家学说。”

“寡人要的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让杂乱的学术都统一起来。什么百家争鸣,争来争去的结果无非是制造更多的纠纷和争夺。”

“从今天起,你来处理这百家。”

祖龙一声令下。

顿时周围的人气场都要减半。

“唯。”

扶苏咬着牙,接下了此事。

扶苏早已经不习惯被人命令而去做事。

这一天,上林苑里聚集了上万人。其中大臣名流加起来约有上百人。

众人襄举一处,于此推举扶苏为太学祭酒。

场面非常浩大。

在这上林苑秋狩之际,嬴政听取李斯的意见,又为大秦帝国的创立加上了统一思想学术这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因为这次的事情非常重大,在大秦帝国即将诞生的前夕,秦国的国土面积空前扩大,甚至于大过了当初周朝刚刚建立。

而百家的学说和思想,只是因为秦国的铁蹄踏平了五国,使得曾经沸腾一时的各家名流都一度销声匿迹。

但是他们的学说始终没有消失,他们的影响力也没有减弱。

史官们洞察历史,他们预见到了嬴政这个决定将会历史造成多么重大的影响。

而由扶苏来主持这件大事。

他的身份是那么的特殊,一国的太子,未来的秦王,凭借着出色的天赋,独特的见解,以不足二十的年纪,统领天下文士,监管当世经学世家,把控对天下经典文书的最终解释权。

这也昭示着扶苏这位王者继位之后的大政与前人有所不同。

未来的秦国,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采取什么制度,身为国君,引领国家和子民向什么方向发展,都引人深思。

史官不仅浓墨重彩地记录这件事。

更有人将这次上林苑扶苏接受众人推举,接替太学祭酒的大事的宏阔场面做成了石刻画像。

一共分为六板。

第一板画面为事情的开始,扶苏带着十八世子质问群儒。

第二板画面为群儒和扶苏的对辩。面对一众儒士,扶苏的气势在工匠的刀刻下,压过了在场所有人。而群儒提剑,都对着扶苏接连不断地发起质询。

第三板画面则是群儒对着扶苏低首。群儒固然仗着长剑,可是在扶苏面前却都是心悦诚服的模样。

这昭示着太子扶苏凭借个人出类拔萃的能力,压倒了不可一世的儒学世家。

第四版画面就是廷尉李斯向秦王政上谏。这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丞相,他站出来维护了衡秦王政和太子扶苏权力天平。

第五版画面就是众人托举扶苏,立其为太学祭酒。这昭示着王室把控了经典解释权。

第六版画面,工匠却是匠心独运。

画面中只有嬴政和扶苏两个人。

秦王政高高在上,气势非凡,他低头对着扶苏做出某种意义重大的安排。而占据画板另外一半的则是年纪尚轻的太子,在高傲专权的嬴政面前,他傲然挺立,昂着头接下这样的命令。

只是这一版画面上也只有这两个人,再无其他……

这些自然都是后来的事情。——

只是那一天之后,众多公子在亲眼看到了扶苏被秦王任命,又得众臣推举的场面后。

这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极大的自卑感。

当天扶苏被人任命后,其他公子再看扶苏时,觉得他好像是一只飞起来的仙鹤,而他们只是生下来就用于衬托他的野鸡。

仿佛扶苏已经成为了一座巍峨的高山,他只要一低头看着他们,就显得他们很是渺小。

他们从一开始地热烈地崇拜扶苏这个大哥,变成了一个个望着扶苏却不敢走近。

这些幼小单纯的王弟们,他们生下来就接受了嬴政作为一个君王的强权压制,随后又逐渐地活在了扶苏这个太子巨大的阴影之下。

在看到自己的王弟们这样的反应之后。

扶苏立刻以祭酒的身份,对嬴政说出自己打算让自己诸位王弟都进入太学的想法。

“既然要让王室掌握经典的解释权,那就要贯彻到底!”

“培养王室宗亲学习经典,让王弟们努力掌握学术,假以时日,必有大成。届时解释经典学说的权力,自然而然就落在王室手中。”

而自己也就可以多歇息一下。

嬴政听了,自然也万分喜悦。

他一直都看着自己的其他庶子感到多余,却又不忍,毕竟那也都是他的骨血。

扶苏的主张,直接去掉了嬴政的一块心病。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