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聚变时代(2)

1个月前 作者: 费氏弓背蚁
第264章 聚变时代(2)

第264章 聚变时代(2)

埃兹基人的核聚变引擎,使用的是是氢的同位素-氘,也被称为重氢。比起铀等裂变燃料,数量很多,几乎是取之不竭。

而现在,足量的氘与氚已经被收集起来,并储存在几个硕大的囊状结构之中,等待着聚变反应堆的最终点火-不过这个过程,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原子中的电子间会互相产生斥力,这让正常情况下,两个原子核永远不可能发生接触。只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才能让原子核相结合。

想要完成聚变反应,需要先将温度加热到一个惊人的高温,在不可控的聚变,如氢弹中,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先点一颗原子弹,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瞬时高温激发聚变反应。

但在可控核聚变中,这個方案就不可行了。目前来说,靠谱的方案是利用高能激光进行点火,激发反应物质团的核聚变反应。

激光这方面,林易完全没有任何头绪,不过好在,埃兹基战舰上的武器级高能激光器也被林易顺便逆向,威力绝对足够,甚至还有些过剩。

此时,这个高能激光组件已经就绪,并开始对托卡马克装置内的氘-氚团开始加热,让其升温至高温等离子态。

随着速度的增加,原子核开始克服外圈电子的斥力,并产生碰撞,生成氦原子核与中子,同时释放出能量。

一旦完成了最初的点火,剩下的,就只需要持续向着反应堆内输入反应物,并排出生成的氦与中子,就能持续的进行聚变-聚变反应堆内的温度将维持在一个极高的温度,以持续让原子核聚变。

源源不断的能量就将这样被放出,宛如一颗人造的微型恒星。而现在,属于巢群的核聚变反应堆,就即将迎来首次的点火。

海量的电板柱发电器官开始运作,将储存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生物超导类神经结构传入激光器中,将其转换为集中在一点上的光能与热能。

反应物质团渐渐升温,转化为仿佛在熊熊燃烧的等离子体。原子核的碰撞开始产生反应,并渐渐释放出能量,让反应堆中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维持住聚变反应。

过程仿佛在一个炉子里烧火,一点火星现将一部分燃料点燃,燃烧产生的热量又进一步带动其余燃料被点燃,让火烧的越来越旺。

而这个过程,则是,另一个难点-如果这个过程中没来得及积累起足够高的温度,聚变反应就无法持续,相当于火星还没来得及点燃其他的燃料就熄灭,火也就烧不起来。

后世的聚变反应堆,一部分卡在托卡马克装置的能源方面,另一部分就卡在这里,温度达不到需求,聚变反应无法持续,只能烧上一小会就熄灭。

而现在,就是考验林易这个生体反应堆靠不靠谱的时刻-时间缓缓流逝,聚变反应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熊熊燃烧,代表着巢群彻底脱离裂变能源,进入聚变时代。

嗜热细胞阵列与冷却循环系统组成的热能合成系统轻车熟路的开始运行,将热能转化为生物体可以利用的化学能。随即,电板柱结构也开始继续运作,供应托卡马克装置,完成闭环。

附近的裂变反应堆逐渐降低输出,测试聚变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完全体的聚变反应堆,即使能源输出的大部分都被供应维持自身运转的托卡马克装置,但能产出的能源较之裂变也更高。

而下一步,就是测试聚变反应堆作为飞船动力来源的能力-聚变的副产物,即氦,是以高温等离子体的形式被排出的,也就是天然的推进工质。

其同时具有较高的比冲与适中的推力,是比电火箭发动机和原子能火箭发动机更为适合长距离星际航行的存在。只需要将喷口结构稍作改进即可。

具体的结构,在行星内有些不便于实现,不过这并不是问题。一种基于现有的太空生物平台,对聚变反应堆进行测试的生体飞船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设计,只等聚变反应堆完工,就可以进行测试。

火星表面,沉寂已久的大型电磁加速轨道开始了运转,大量营养物质被简单粗暴的打进太空之中,并在火星轨道上开始就地组装与蛹化。

实验性太空生物并没有安装武器,剩余的空间则是安装了一个硕大的主核聚变反应堆与一圈辅助的核裂变反应堆,采用混合动力,以免出现意外。

所有反应堆共用一套工质储存结构,作为以防万一的最后手段。由于没有武器与配套的发电系统,工质储存结构与裂变反应堆的位置被前移,聚变反应堆则是直接安装在舰艉,与末端的喷口连接。

喷口的形状结构直接照抄埃兹基战舰,让以高温等离子态排出的氦与中子能以极高的比冲提供推力。同时,工质储存系统中的液态工质也能通过聚变反应堆更胜裂变的高温进行加热,并向后喷出。

工质自然是选用氘和氚这两种作为聚变燃料的氢同位素,既能供应聚变反应堆使用,又能作为传统的推进工质,加热后向后喷出。

其他方面,这只用于实验的混合动力型太空生物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改动。对于热能的利用,巢群的技术水平相较埃兹基人更高。因此,聚变反应堆产生的无法被利用的废热比起埃兹基战舰更少,散热片结构也就可以缩小。

混合动力型太空生物很快就在火星轨道组装完毕,而测试也正式开始-一旦成功,其意义丝毫不亚于后世海军中“黄水”到“蓝水”的转变。

巢群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即使没有后续的超光速引擎,核聚变带来的工质利用率指数级提升让巢群也将具有横渡恒星系统之间的能力。

尽管由于天体间的漫长距离,这个时间将会以千百年计,但毕竟,这将意味着巢群将不再局限于太阳系这一亩三分地,而是可以在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中有所作为。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