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没人比我更懂撒贝林 华语流行天王还

3个月前 作者: 柑橘的蒜头
第124章 没人比我更懂撒贝林 华语流行天王还

第124章 没人比我更懂撒贝林 华语流行天王还行

“田儿,灯光、设备调试结束,演员就位了,咱儿什么时候录制,总这么耽搁下去,我担心下面要有情绪了。”

北平电视台电视广播中心,“典籍里华夏”节目组副导演王金珑拿着工作簿,愁眉苦脸。

“典籍里华夏”虽说是一个电视节目,剧组配置却是电视剧、电影标配。

演员、灯光、摄影、化妆、美术、视觉、音响……大大小小,剧组零零总总50多人。

“典籍里华夏”是北平电视台“制播分离”第一次尝试,各方面待遇跟电视台“亲儿子”没法比。

单说演播厅就是北平电视台囤积器材的仓库。

10月北平天气渐寒,地下室又冷又潮。

稀稀落落的节目组工作人员屁股紧挨着冰冷的地面,不断搓手哈暖气,滋味跟大冬天躺冰上一样难受。

演员更惨,为了维持妆容和服装,只能柱子一样傻杵着,寒气顺着脚后钻骨头里,身子凉透了,不说是录节目,只做坐牢呢。

戏曲演员都是人艺院的老戏骨,一把老骨头硬撑着不吭声。

群演和一群戏里的小孩儿就扛不住了,吵着要热水,又抱怨什么时候开拍,耽搁下去到底有没有补贴,小孩儿着凉了能不能报销医药费,晚上安不安排盒饭……

“田儿,许琛是投资人,我不该说这句话的,不过我实在憋不住,咱节目录制要现在,真是个好节目,许琛他能演好“读书人”么?”王金珑有职业道德,副导演拿的就是两头受气的钱,他担心节目效果。

他是粤省话剧院的,执导了经典越剧《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

田沁辛三顾茅庐请,王金珑抹不开面子应下了,正好要到北平公干,顺道卖老田一个面子。

结果到了节目组干了15天,摸着胡须咂舌,“典籍里华夏”还真是个好节目,寓意好,节目形式好!

话剧和影视化结合,开国内话剧先河。

田沁辛的苛刻要求下,节目灯光、服装、妆容都堪称“电影”级。舞台比话剧舞台都要精美,演员都是人艺院的老戏骨。

王金珑很担心:“一锅好粥混了个老鼠屎,不怕许琛要求多,最怕许琛戏份多。”

“读书人”很重要,古今穿针引线,王金珑听过许琛的歌,年轻人很优秀,但他很怀疑许琛能不能演好“读书人”!

“王叔,再检查一般设备、灯光,许琛说7:30到,这不还有10分钟。”田沁辛手指顿在剧本上。

“典籍里华夏”是话剧和影视化结合,许琛很舍得砸钱,节目制作在现在砸了有60万了。

愈是录制,田沁辛愈是重视节目效果,这款节目她有决心打造成华夏第一精品综艺,甚至……

华夏第一话剧!

“如果许琛录制不能达到要求,我哪怕是跟他翻脸,也会把他换掉。”田沁辛不怕得罪许琛,怕得罪人她就不当话剧导演。

合拢剧本,态度坚决:“王叔,节目到现在不单是许琛或者是“时光影业”,它是所有人的心血,请王叔知会剧组同仁们,我坚决维护节目!”

两个导演准备把老板干掉,主持人曹莹在门口接到了周韬。

周韬是北平电视台的老人,从电梯出来,眼神留意节目情况,眉毛微蹙着。

她很清楚北平电视台情况,这个地下室平常根本就没有人下来,现在却改成了“演播厅。”

看来阿琛的节目在北平电视台的处境很艰难,俗称“冷板凳”。

“韬姐姐你来了……”曹莹领着周韬参观“演播厅”,整个演播厅充满书香气,一整面古香古色的书墙,一个充满民国味道的墨绿色台灯和一张书桌。

演播厅改造成了三个舞台,其中一个舞台搁置了小舟。

“韬姐姐,节目很多戏份都是在北平电影厂拍摄的,琛哥这个节目真让我大开眼界,感觉跟拍电影一样。”曹莹眼神悄悄瞥周韬,嘴角微微上翘。

她敏锐察觉到周韬和许琛关系很耐人寻味,这次假借“录制困难”请求周韬现场指教。

果不其然,周韬很痛快就答应了,这个时间点央视还没下班,周韬草草结束工作赶来,端庄典雅的央视主持人都顾不得补妆和褪去主持时的裙装。

“小莹,节目组这是?”周韬经常录制节目,“典籍里华夏”气氛沉闷。

“韬姐,琛哥这次第一次录制,大家都有点情绪不高。”曹莹对演戏很有兴趣,经常跟着演员厮混,压低声线:“琛哥是玩票性质,大家却是实打实的辛苦和付出,都不想心血白费,陪着瞎胡闹过家家,我觉得琛哥肯定能演好。”

“阿琛做事都胸有成竹,不太可能耽误节目录制。”周韬印象里许琛在舞台上自信、张扬、桀骜嚣张,她下意识相信许琛:“小莹,节目主持有哪里不明白,趁现在我们讨论一下。”

“我也觉得,琛哥可是18岁就成为华语流行天王。”曹莹情商很高,立即把自己划到周韬一个阵营:“韬姐姐,就是这里,这里,尚书的一些独白和朗诵语气……”

“小莹,阿琛这个节目通过时空对话,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周韬翻阅台本。

许琛给她大概说过“典籍里华夏”的节目形式,周韬以为就是个普通的科普节目,现在看到了完整的台本。

周韬仔细阅读台词,愈读愈惊讶,难以相信这个节目出自许琛,而不是出自一个经营电视台节目多年的老制作人。

根据她的经验判断,这个节目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大输,一种大赢。

“小莹,这句话要这样念……”周韬不想许琛输,白色女式OL制裙下肉丝双腿并紧,白嫩手指尖撩拨碎发捋在耳壁,认真指导曹莹。

…………

北平电视台电视广播中心。

“琛哥,琛哥,我们到地儿了。”

迈巴赫很舒适,暖气熏的暖烘烘,许琛这几天连轴转,迷迷糊糊睡过去,睡眼惺忪醒来,身上搭着黑色的女式西装外衣,淡淡的薰衣草幽香。

眼前李冰冰光洁如玉的脑门,鼻尖上汗涔涔,双手递过来热豆浆:“琛哥,你刚从机场出来就到了公司,晚上节目录制时间长,喝点豆浆暖暖胃。”

哟西,李冰冰“生活助理”干的真不错!

“豆豆和李雪呢?”豆浆还很烫,李冰冰一路跑回来的,白色衬衣单薄,喘息回:“豆豆姐和李雪都进去了,琛哥,我们要进去么?”

肯定要进去啊,不过李冰冰在社会上摸打滚爬久了,决定权交给许琛,“生活助理”听话就行。

李冰冰父母偏袒妹妹李雪,她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也不喜欢她,性格沉默内向。

“进去吧,李冰冰,我看你的简历上伱是盛海戏剧学院毕业,怎么想着跑北平来当一个小小的生活助理了?”许琛记得李冰冰1990年就出道了,在校的时候自编自导的小品获得全国一等奖,很优秀的女孩子,

两人快走,李冰冰紧跟着许琛,许琛是华语流行天王,而且公司有经纪业务。

李冰冰很坦诚:“琛哥的生活助理机会其他人求都求不来,而且公司福利、待遇都很高,一点都不小小,我想跟着琛哥能多学点知识。”

“学点姿势?”许琛捏着豆浆袋子,现在的小助理都这么勇敢么?

“冰冰啊,生活助理很累的。”

“我不怕累!”李冰冰很懂察言观色,自己正处试用期,许琛不讨厌自己:“琛哥,我有的是力气。”

…………

晚上7:30,“典籍里华夏”正式录制。

“典籍里华夏”节目形式话剧+影视电影结合,第一期节目“尚书”里主要拍摄计划以郑蓉饰演的“伏生”展开,讲述伏生“读书”、“护书”的故事。

故事的开端是汉朝文帝请伏生到皇宫讲“书”,这时候“读书人”许琛登场,拜见“伏生”,请伏生讲“尚书”。

“尚书”有28篇,从伏生小时候读书“禹贡”到“周武王”传书止,牵扯到大大小小23场戏。

“周武王传书”、“大禹治水”都已拍摄结束,第一集“尚书”只剩下许琛和伏生有交集的片段。

许琛妆容和造型很简单,黑色的中山装,气宇轩昂,正气凛然。

原版读书人是撒贝林,撒贝林毕业北大,自带有书卷气,主持央视“今日说法”赋予了他一身正气。

许琛的“读书人”,书卷气和正气稍逊撒贝林,不过撒贝林个头矮,长相只能说周正,五个字总结:“没有许琛帅”!

时间紧,任务重,许琛没有耽搁时间,台词早滚瓜烂熟于心。

舞台的灯光全部开启,唯美唯幻的帷幕渐渐拉开,露出里面充满历史感的藏书室。

郑蓉是《西游记》太上老君的饰演者,人艺院的老戏骨,发须皆白,一身麻布制成的秦式古袍,双手捧着竹简,借着蚕豆大小的烛光阅读经书。

按照历史,这时候伏生年逾90,郑蓉1924年生,如今高寿73,演技如火纯情,只是一个颤颤巍巍放茶杯的小动作,就把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儒形象刻画的唯妙唯俏。

汉朝皇帝下诏,恭请前朝博士伏生进宫讲书!

两列鲜红铠甲的士兵手持长戈,威风凛凛,饰演晁错的选诏人是人艺院的老戏骨,声音洪亮有力。

“汉文帝年间……”

许琛很精通发音的技巧,录制节目要播音腔,许琛没有学习过播音腔,是故选择以胸腔头颅共鸣发声。

他的声音清澈明亮,潺潺如溪水,字正腔圆,既不盖过晁错传旨的声音,又能抑扬顿挫讲诉历史背景。

“文帝遍求天下能讲“尚书”之人,得知伏生精通尚书……”

录制有条不紊进行,六个机械大摇臂的摄像机精准对着舞台。

这时候拍摄没有监视器看,全靠田沁辛一双堪比猎鹰一样的眼睛,随着机位对准许琛脸,给到了许琛特写。

特写镜头下,许琛眉目轩昂,自信沉稳,极富有华夏男儿的蓬勃朝气,丝毫不避讳镜头,眼神却刻意避免直视镜头造成“破维”,抑扬顿挫:“专门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习尚书。”

随着声音的讲述,许琛有一些小动作,抬起手臂虚空点下,腰背挺直,令人不自觉入戏。

“还不错,台词朗读清晰,字正腔圆,扮相不出戏。”田沁辛不是哄骗剧组,许琛要真拉低节目效果,她就是跟许琛翻脸也要换下许琛。

第一次录制,许琛表现很不错,田沁辛评估了一下,至少念独白许琛是过关的,不过下场戏就要跟老戏骨郑蓉搭戏了,许琛的考验刚刚开始。

节目组工作人员和演员都录制了十几天“典籍里华夏”了,郑蓉的演技早见识了,一个为书痛悔一生,一个为书奉献一生,以命护书、传书的老儒形象唯妙唯俏,简直演活了伏生。

饰演晁错的演员带着侍卫退下。

灯光下,黑色皮鞋传出清脆“哒哒”声,这时候给到了整个藏书室特写。

一个现代人重生回到了汉朝年代,许琛演出了一个现代人初到古代的好奇和陌生感,整个画面格格不入又融为一体。

整个内地,不,整个地球,没有人比许琛演“重生”更权威的演员。

“你是?”郑蓉眼角湿润,喜而垂泪,文帝知道了“书”的好处,百姓好日子有望,颤颤巍巍抬头,见到一个奇装异服的年轻人突然出现,郑蓉眼神戏很足。

“先生,晚生是来自两千多年后的读书人,特来拜访。”许琛演技一般,幸好有原版抄袭,任郑蓉百般强横,他自巍峨不动,老子就是“读书人”,天塌了老子也是“读书人。”

一幕一幕演下去。

田沁辛眼神明亮,她是话剧导演,话剧演员四要素:“普通话标准、肢体灵活,表现力强、形象、舞台的感染力强……”

许琛第一、第二、第三都没问题,第四舞台感染力稍逊,但是信念感很强。

郑蓉、许琛,舞台上人艺院的戏骨一幕一幕下去,田沁辛如大夏天干了一瓶冰可乐……

这才是话剧!

录制有条不紊进行,“话剧”是没有“咔”的概念的,该多久就多久。

郑蓉73岁高龄,台词照样洪亮清楚,一坐就是一个半小时,整个节目录制结束,随着导演组一声“咔”!

许琛背后都汗湿了,幸好他有外挂,能清楚记下所有台词和“尚书”的知识,不然错一个字,整个节目虽说不至于重来,可都没有浑然天成的完美。

“郑老师……”

许琛看“西游记”的时候,太上老君的胡须很长,现实中郑蓉真有一把白胡须,打理的很精细,演儒生有儒生的气质,演天上老君有仙气,现实郑蓉跟平常人家的老爷子乐呵呵的,听说一顿能干一碗红烧肉。

“许先生,这个节目很好,许先生演的同样很好。”郑蓉都这把年纪了,恭维许琛没必要,许琛一个门外汉能完整记下台词,一个半小时不坑坑磕磕演下来,就很不容易了。

至少郑蓉的表演生涯中,许琛是第一个,他很和善:“许先生,你的“通天大道宽又阔”很好,上次跟杨洁导演聊天,杨洁导演还可惜这首歌86年没有,这次听说你搞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托我说好好干!”

“西游记”86版片头曲是“云宫迅音”,“云宫迅音”和“通天大道宽又阔”比有点太普通了。

郑蓉和许琛强求有些渊源,而且“典籍里华夏”弘扬传统文化,寓意好,不然他都76了,不可能为了钱出来录制节目。

“郑先生,谢谢你的完美演出,杨洁导演的嘱托一定放心上……”郑蓉一把老骨头,坚持录了大半个月,许琛压力山大,如果“典籍里华夏”收视扑街,钱倒是无所谓,辜负了老前辈的心血。

“许先生,你要是表演差,我把你换掉,没有问题吧。”田沁辛故意开玩笑,带着副导演王金珑过来,努努嘴说:“这位是粤省话剧院的王金珑王老师,我专门请来的大师!”

“当然没问题,只要节目效果好,把我发配去养猪都行。”许琛觉得演不演戏无所谓,顶尖的音乐家比影帝要赚钱,说出去也体面。

“王老师,感谢这次仗义相助。”王金珑是田沁辛请来帮忙,许琛没有摆谱。

“哈哈,许先生,提议换掉你这个决定是我建议的,因为我觉得许先生唱歌好,不一定演戏好。”王金珑很意外许琛能演下来,满分100分,许琛至少有80分。

“现在呢?”许琛开玩笑:“王老师认为有必要换掉我吗?”

“很不错,很意外,很惊喜。”王金龙三个“很”肯定了许琛。

节目组有序收工,接下来还有些边角料要录制,后期制作完毕,北平电视台审批通过就可以上播。

北平电视台不太待见“典籍里华夏”,许琛准备给这些遗老一点惊喜!

商量好节目后期制作,有些特效要请韩国、香港的公司制作,一大笔银子哗啦啦的出去。

第一集节目没有招商,许琛准备给“摩登天空”、“时光影业”投广告,不然血本无归。

处理好“典籍里华夏”后期制作工作安排,墙上时针走到10:30。

许琛带着李冰冰准备回家,他28日要进“爱情麻辣烫”剧组,“我的父亲母亲”还要见一面张艺谋。

“阿琛……”周韬和曹莹一直没有走,许琛很忙,周韬没有打扰他,见许琛准备走,周韬莲步款款,调笑:“节目真不错,阿琛要不要到央视做个节目编导?”

“琛哥,华语流行天王感觉怎么样?”曹莹台本卷成话筒,采访许琛,她情商很高,恭维一点不生硬。

“韬姐姐,我做节目编导,你做主持人,双剑合璧。”针对曹莹的采访,许琛很谦虚:“华语流行天王还行吧,一般一般~”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