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征服宇宙,是人类的天命

13天前 作者: 辛老板
第891章 征服宇宙,是人类的天命

第891章 征服宇宙,是人类的天命

太一天工的车队中途分流,甘媛带领文职人员去了酒店,而周瑞则带着技术人员直接进入了西昌火箭发射基地。

与观察团的“客人”相比,他在这的身份更接近于“主人”,所以更随性一点。

熟得很,甚至提前打了招呼,别整什么欢迎之类的麻烦事。

进了基地后,直接就钻进了三号发射井这样的机密空间里。

后天,承载“钱学森平台”第一次发射任务的,是航天局自己的“长征五号-回”。

这枚火箭,也是“敬天一号”的原型,当时为了帮助太一天工尽快开展工作,航天局很大度的,将尚未公开的“长征五号”技术共享出来,才有了之后的突飞猛进。

否则一款完全自研的火箭,即便是周瑞搞也需要不少时间。

而之后,太一天工也投桃报李,协助航天局快速落实了“火箭回收”技术,甚至共享了“拟态指挥”这样的绝密技术。

堪称是“亲密无间”了。

一旁的工程组组长郎德兴:那我走?

去年饭桌上,孙嘉栋孙老就提过,想来见证“钱学森平台”的升空。

这根火箭,也是单春元领衔主“打”的,处处都有着熟悉的味道。

正准备上楼看看二子级的状况,背后又来了人,周瑞回头看去,一個熟悉的老者,正在几人的簇拥下走进来。

并且眼前这位可是航天大佬,马上就是院士级的人物了,巴不得周瑞能指点两句。

一回首自己已然老了,所以很慢。

“长五立项的时候,我还参与了论证,那时钱老都还在世,到今年刚好十年.”

老人看到周瑞,立马笑眯眯道:“周总,好久不见。”

这个建设速度是很快的,无人化的便利,模块化的设计,稳定发射之下会和吹气球一样增加。

跟随一起前来的单春元,很熟络的找到了这边的负责人,一个叫郎德兴的工程师,有着憨厚的圆鼻头,四十来岁的。

郎德兴很是振奋:“周总,幸会幸会,老单总提起您,念念不忘啊。”

单春元斜眼道:“咋了?你能懂得比他多?”

这些成功经验,也让“胖五”比前世更早的进入实用阶段。

孙老比去年更清瘦了一点,不过脚步依旧稳当,拍了拍周瑞的手背,抬头打量“胖五”的身姿。

孙老笑着道:“好呀,麻烦周总了~”。

一回首已然完成,所以很快。

诚然,京北分别之后二人没再见过,但这份情谊却并未变化,钱老手稿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周瑞铭记在心。

郎德兴看向单春元,投去求助的眼神。

就这样,客人在给另一个客人介绍情况,正牌工程组只能在后面亦步亦趋。

三号发射井内,昨天就已经开始垂直总装的“长五回”,已经有了雏形,这根火箭在航天局有个可爱的昵称,叫“胖五”。

孙老有一种,又快、又慢的感觉。

得名于它视觉上更圆、更粗,感觉墩墩的。

好吧,其实自己早就老了即便十年前,也是70岁了。

太一天工自己的南天门计划,至今已经发射十四回,排除掉中间至少有六回发射,是为了“夺舍计划”进行的,目前再轨平台面积已经达到“千平米”级别。

据说酒泉调过来的,之前和单春元已经一起工作了两个月。

单春元不乐意了:“别说不相干的,赶紧说正事!”

“周总,长五是目前长征系列里,载力最大,推力最强的型号”

转着圈瞧了瞧,没有太多问题,单春元监督,它的双胞胎“敬天一号”,单春元也就是弄了十几回吧。

真要论起来,也是敬天一号雷同了长征五的外形。

“老郎,这是我们周总.你帮忙介绍一下情况。”

周瑞说道:“我来给您介绍介绍这枚火箭的情况?”

但实际上它并不“矮粗”,反而是目前长征系列里最长的一根。

单春元目不斜视,没吱声。

郎德兴带着几人,里外里看了一遍,“太一天工”那是航天局的实在亲戚,没什么秘密可言。

周瑞大步走了过去,爽朗道:“孙老,就知道您会来看发射井。”

目前来看,两条腿互相帮持,走的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长五回”和“敬天一号”一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可以携带六枚榫卯以及配套的“板砖”、辅助设备,单次发射就可以构建128平米的轨道平台。

只有涂装上略有不同,除了“中国航天”以外,还有小一号的“清空联盟”、“太一天工”标识。

周瑞仰着头观望了片刻,心里冒出来一个想法:这不是一样的么.

“长五回”和“敬天一号”太像了不过他还没有不要脸到说别人抄他。

周瑞意外的看了一眼单春元,不知道这家伙背后编排自己什么。

最早“太一天工”成立的时候,组织上定下的目标,就是希望两边能成为左右两条腿,一起向前走。

周瑞计划下个月开始,从面积扩张转为功能性改造。

而钱学森平台因为肩负科研任务,从初期就会搭载一些仪器设备,包括宇宙射线、天体观测、气象观测等许多功能。

它既是平台,也是铆接在一起的卫星,更是一块地基。

对比国际空间站,没有活人,科研的方式肯定会有很大不同,但也有自己的优势。

孙老浑浊的眼,望着洁白的火箭:“真好,真好啊.”

周瑞道:“我们去载荷中心看看吧,那边您会更惊喜.”

“走,同去同去。”

——————

周瑞在西昌基地里,给孙老充当导游的时候,西昌最好的五星级酒店内,也已经陆续抵达了世界各国的航天从业者。

主要是国家航天局这一级别的,以及极少数企业级参加者。

本次发射,以观察团的身份前来的,包括阿连酋、巴铁、蒙古、琉球四个正式成员,以及印度、伊浪、塞维亚、法国、砂特、意大利、南韩、巴西、阿根庭九个申请国。

一些昨天就到了,一些今天才抵达。

这里面,少的四五人,多的十几人。

弱的航天局只有个名头,强的也有杵在第一梯队的。

如此多的行业顶尖人才聚集在一起,即便组织者不刻意安排,也会很自然的形成交流,互相之间有的本就是老朋友,有的因为立场和阵营天生熟络。

大厅的茶歇处,意大利人员正在和法国人交换消息:“我听到内部消息,欧洲航天局内部有不少人希望加入‘清空联盟’,但都被官员否了.”

“毕竟那是永远无法一条心的欧盟,我一点也不意外,你将那些官员从上到下正着数,一大半都是美国国籍”

餐厅内,印度人正在和砂特王储高谈阔论:“殿下,我们计划,将在2020年正式进行载人航天,目前已经万事俱备,您真的要考虑一下与我们合作,贵国实力雄厚,我们愿意分享这份胜利的果实.”

小萨曼微笑着,似乎很感兴趣。

其身后,砂特培养多年的航天员,手心疯狂冒汗。

现在辞职还来得及么.

酒店房间内,南韩人员正在整理自己的泡菜和泡面:“我和你们说,中国菜可难吃了,还得是带上我们大韩民国的美食,否则根本吃不饱!”

整栋酒店都被包了下来,各国人员齐聚一堂,各忙各的。

直到晚上临近晚餐,才纷纷前往酒店宴会厅,在这里进行第一次正式晚宴。

晚宴是标准的中式宴会,但考虑到外国人众多,就配有刀叉,以及一部分西式菜品。

作为主办者,就要有主办者的色彩,才能明确“主人”是谁。

前后大概一小时,宴会厅才算陆续坐满,不少人抬头张望着,寻找着某人的身影。

说起来,从昨日起,就一直有人试图确定“周教主”的在哪,想要攀谈认识一下。

今天晚宴,总该来了吧?

距离正式开始还有五分钟的时候,那位大名鼎鼎的周教主,终于现身了。

没有大步流星,没有趾高气昂,周教主搀扶着一位垂垂老人,走到了最前方一桌。

有一些年纪大的国际航天人,也认出了这个老人是谁,孙老不单单是中国的元勋,也是世界航天界的前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周瑞将孙老安置好,然后才坐回了甘媛的身旁,属于太一天工的桌子。

甘媛适时的递来热毛巾,让周瑞擦手休息。

想找他认识的人很多,奈何刚刚落座,灯光就暗了下来,预示着宴会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航天局的孙局长没来,他已经进入了临近退休的特殊状态,转而将更多的露脸机会,让给了系统工程司司长,李长平。

李长平今天也是一身正装,连习惯性凌乱的稀疏头发,都打理的井井有条,起身走到台前,开始了简短的开场。

学术性质的宴会,不会过于长篇大论。

“中国航天,是世界航天的重要一份子,也是人类航天的一部分”

诚然,在几十年的时间来,中国航天被孤立才是常态,占据了大概70%的时光。

只有1990-2010这20年间,处在一个相对被接洽的位置,但很快就因为进步速度过猛,而被美国孤立,连带也失去了美国的附庸,几乎整个欧洲。

逼着只能单打独斗。

但自己够猛是好事,带小弟也是常规操作,在今天这个场景下,还是要彰显自身的开放合作的。

尤其是在场的大部分国家,都不是传统西方阵营,值得拉拢。

教员有话说得好: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我们交朋友,不在乎强弱,只在乎多少,在座的各位虽然都“很有潜力”,但依旧值得“交个朋友”。

李长平开场之后,今晚唯二有资格上前讲话的人,也是轨道平台技术的开创者、火箭回收技术的攻克者、智能技术领军人物、在座所有人中最富有者——周瑞,走上了台前。

砂特和阿连酋的朋友先坐一下,这个确实是我。

周瑞只着了一件简单的衬衫,甚至没有打领带,但挺拔的身姿依旧充满了张力。

微微扫视了一圈,下方上百位各国航天专家,都在专注的看着他,好奇这位“周教主”准备说什么。

只有南韩那一桌,在疯狂炫凉菜。

嗯.希望他们一会儿有肚子吃热菜

周瑞说道:“看来大家都饿了,那么我尽量短一点.明天还会有正式的讨论会,届时再与各位深入交流。”

南韩人茫然的抬头,怎么大家都安静了?

不过你别说,这中国的食物还是有点门道的.味道还行。

就是上菜太快了,都还没正式开始呢,哐哐哐所有菜就都上完了,果然是不懂待客之道的国家。

不说了,再炫一碗。

周瑞朗声道:

“航天技术,是一门高门槛的技术,并非所有人都有天赋,也并非所有国家都有基础。”

“作为中国航天人,我很清楚,想要从无到有的建设航天体系,需要多大的努力,付出多少人的青春。”

“但现实的困难,束缚不了人类的浪漫,站在同一星空下,我们理应有共同的梦想,各位应该听过现代宇航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今天,清空联盟、钱学森平台将我们聚在了一起,但我更认为,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将我们聚在了一起,在这里,我也有一句前辈的浪漫名言,想读给大家听。”

周瑞从口袋里,摸出一本小册子,然后看向台下的孙嘉栋孙老笑了笑。

孙老一愣,意识到了什么。

“这句话来自世界航天史的先驱,火箭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学巨匠,力学大师——钱学森先生的一段手稿。”

这也是周瑞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随笔。

他清了清嗓子:

“当我仰望星空,意识到每一颗暗淡的星光,都是远胜太阳系的巨物时,时常感叹人类之渺小可提笔写下这句话时,又因为人类思想之无涯,感觉心潮澎湃”

“我们还去不了那么远,却在想着那么远的事情我们了解的很少,却又从古至今保持着好奇”

“仿佛征服宇宙,是人类的天命。”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