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老师与弟子【二更,求订阅】

3个月前 作者: 一只笨蛋鱼
第140章 老师与弟子【二更,求订阅】

第140章 老师与弟子【二更,求订阅】

君王的寡恩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久天长的。

嬴稷将陈慎的奏疏放下,转而看向了远处的方向,那是文安君府邸的方向,也是安国君陈野墓葬所在的方向。

安国君死后,按照先王嬴驷的交代与之同葬。

这超越了一般臣子的规格,当时一时之间被称为“美谈”,安国君与惠文王嬴驷之间的君臣情谊则是被所有人赞叹。

但只有嬴稷自己只知道,君王的怀疑早已经出现。

为何他方才亲政没多久,就开始推行“三公”“三师”的职位,并且开始分化陈氏人手中的权力?

毕竟陈氏一直表现得十分“忠诚”,或者说不是表现的忠诚,而是真的忠诚

这样的陈氏即便嬴稷的猜忌心思再多,也不应当是在这个时候,在刚刚即位的时候表现出来的。

——至少要在完全掌握了权力后。

可他依旧这样做了。

因为这是先王的交代,惠文王在临终前,在陈野、陈慎等人抵达宫中之前,就已经将后事交代好了,有且仅有嬴稷一个人知道。

嬴稷现如今依旧记得那个场景。

他的父亲拉着他的双手,让他一定要提防陈氏,避免如同齐国那般的事情发生。

但在提防的同时也不必害怕。

因为只要陈野、陈慎在一天,或者说陈氏的第二代在一天,那么陈氏永远都是秦国最大的保障。

他担忧的是陈氏的之后。

所以,要收回权力,但要在陈野、陈慎、陈瞻三个人其一活着的时候。

嬴稷为何一亲政就开始做这件事情?

因为陈野已经故去了,陈慎的身体不太好,陈瞻又是一名武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战死沙场。

之后再收回权力的威胁就太大了。

所以,要现在来。

嬴稷站了起来,走在这宫殿中,他的心绪十分复杂,觉着自己有些无颜见自己的老师了。

或许,人在害怕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什么事情偏偏会发生吧。

大殿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内侍走了进来,平缓了自己的声音后道:“启禀王上,太师陈守求见。”

嬴稷蹲在那里,他老师来了?

犹豫了几下后才看着那内侍:“快请。”

说完这话后,他坐在书案后,看着手中的奏疏,脸上虽然依旧平和,但眼眸深处却有一抹愧疚,手中忙碌着不知道什么事情,只是来来回回的放下东西再拿起来。

“踏踏踏——”

一阵脚步声响起,陈守走了进来,第一眼他看见的就是坐在那里假装自己很忙碌的嬴稷。

他摇头轻叹。

事实上,在今日那“家族会议”的后半段上,所有人都清楚的明白,要提防陈氏的、要瓦解陈氏的并不是嬴稷,而是“惠文王”,所以他们才会一遍遍的感慨“君王多寡恩”。

他看着面前的弟子,心中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

日后自己的这位弟子也会和先王一样么?

提防自己的老师?

在自己临死之前给自己的儿子交代好后事,其中之一便是处理了自己这个老师?

他不知道。

而坐在书案后假装自己忙碌的嬴稷有些心慌,他低着头看不清大殿中的情况,也不知道现在的陈守站在那里是在思考什情,他只是听到脚步声停止后再也没有响起。

他开始在脑子里面脑补,自己的老师是不是用一种失望的眼神看着自己?

良久后,陈守那依旧平静的声音才在大殿中响起。

“王上今日这么忙碌么?只是不知是否有时间,听臣唠叨几句?”

嬴稷抬起头,手中的动作依旧在忙碌的掩饰着自己的焦虑以及尴尬,只是轻声道:“老师,您来了?”

“请坐。”

陈守看着嬴稷的这样子,突然笑了。

他不知道日后的嬴稷是否会变成嬴驷那般样子,但此时的嬴稷显然不是那个样子的,他会因为“陈氏”忠诚却被瓦解而感到愧疚和尴尬,会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这个老师而装模作样。

这是正常的。

陈守摇头叹气:“好了,不必装模作样了。”

他的语气脱离了方才的疏离,重新变成了嬴稷熟悉的样子,他笑眯眯的说道:“王上应当是看到了大兄的奏疏吧?”

嬴稷微微点头,声音有些沉顿:“文安君乃是秦国之柱石,身躯出现问题,孤一定是要关切的。”

“孤已经派遣了太医令前去,一定能让文安君康复。”

陈守笑着,说出的话语却如同刀子一般锐利:“王上真的觉着大兄是“病重”么?”

嬴稷沉默。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陈守却没有再留情面,继续说道:“大兄的告病不是是给王上,也给陈氏一个体面罢了。”

“我们知道这不是王上的意思。”

听到这里,嬴稷猛的抬起头,眼神中带着惊讶,他没有想到陈氏竟然能够知道这件事情

陈守继续说道:“大兄会告病,再过两年,等到张仪能够接受他的事务的时候,就会上书启奏回封地。”

“昭儿也会请辞司寇的位置,表明自己想要周游列国,完成我父亲未曾完成的“著书立传”,这是要完成先祖遗愿的事情,所以希望王上能够同意。”

陈昭也要走?

还没等嬴稷反应过来说什么,就听到陈守继续说道:“陈安同样会上书,请辞上卿之位,表明自己只想追寻先贤的脚步。”

他叹了口气说道:“庄子已然答应收三哥为弟子。”

陈守继续说道:“大兄唯有两个孩子,一个昭儿,一个方才出世的孩子,昭儿只能离开,而那个孩子不能够离开母亲,所以便一同离去。”

“我和五弟会留在咸阳城,与此同时,二哥的长子会从官渡来到咸阳城,三哥的长子同样会留在咸阳城。”

他看向嬴稷:“我和五弟就不说了,我们两个留在咸阳,孩子自然也会跟着留在咸阳。”

“陈氏其余的人,会回到官渡。”

“王上觉着陈氏的这个提议,是否合适?”

此时的陈守不再是太师陈守,不再是嬴稷的老师,而是陈氏的四子“陈守”,他所代表着的是陈氏的利益。

年轻的帝王看着陈守,语气中带着些许惆怅和无奈:“我知道老师是害怕我愧疚,但老师啊,你我之间一定要走到这一步么?”

他没等陈守回答,便是开口道:“我同意老师所说的。”

“但老师和武安君的孩子就不必留在咸阳城了。”

嬴稷自嘲一笑:“想必此时陈氏所有子弟的心中,咸阳城已经成为了龙潭虎穴吧?”

“既然如此,何必留下呢?”

“我不是昏庸的君主,也不需要陈氏留下“质子”才能够放心。”

他看向陈守:“只是我想知道,陈氏真的甘心么?文安君真的甘心么?”

陈守神色不变,他知道这是这位君王的最后试探,只是笑着说道:“陈氏没有什么不甘心的,当初父亲不过是一个乞者,后来遇到了商君才得以青云直上。”

“之后,历经孝公、先王、王上三朝,爵封安国,更是军功抵达二十等,封彻候。”

“这样子的辉煌,已然让陈氏知足了。”

他的声音轻柔,在回忆着往昔:“而今时,陈氏一门三封君,三师三公之中更是占据了一半之数,这样子的辉煌,古往今来有哪一个家族能够达到呢?”

“至于所谓的失去,陈氏并不在意。”

陈守看着嬴稷:“父亲在世的时候曾说,陈氏所求的不过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问心无愧于己罢了。”

“如今陈氏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富贵乃过眼云烟。”

嬴稷听着陈守的一番话,心中感慨万分,此时的陈氏与当初他父亲临终前所说的一模一样。

他当即从书案下拿出一封诏书。

“不,不是一门三封君。”

陈守一愣,一门三封君?

他接过诏书一看,上面写的赫然是为自己封君。

陈守神色复杂:“王上,臣之功,怕是不足以封君吧。”

嬴稷洒然一笑:“这可不是孤的诏书,你瞧瞧这是谁的诏书?”

陈守低头看去,这才发现,这竟然是惠文王的诏书!

其上写明,封陈守为官渡君!

之前,陈野加上陈慎、陈瞻的封地,已经算是占据了半个官渡,而这一封诏书则是将剩下的半个官渡也直接给了陈氏。

从此之后,只要秦国还在,官渡便永远是陈氏的官渡。

当然了。

百年之后,只要陈氏依旧在这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会逐渐的习惯有“陈氏”的存在。

对于他们来说,“陈氏”便是“国君”。

无论朝代更迭,再也没有人能够触动陈氏的存在了。

陈守微微叹气心中感慨,寡恩最是帝王,但同样念及旧情也是帝王啊

他俯首行礼:“臣代陈氏,谢过王上。”

昭襄王九年冬,右相国陈慎上书告病,一应事物暂由张仪代之。

昭襄王十年春,右相国陈慎上书告病请求还家,上三拒之,遣太医令前去为文安君治疗,太医令回来之后说文安君的身体是因为劳碌过度导致的。

若是继续这般劳碌下去,恐怕会影响到他的寿数。

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的嬴稷再也没有理由挽留陈慎了。

昭襄王十年夏。

文安君、右相国陈慎第四次上书告病请求还家,归于封地,秦王嬴稷终于允许了。

同年秋。

司寇陈昭请辞,言当年安国君陈野离世的时候曾经遗憾于自己未能著书立传,他身为陈野的孙子,需要完成自己大父的愿望,所以想要周游列国。

然而身上有重担在,不能轻易离开。

因此请辞。

王再三挽留,终究不得。

陈慎请辞的时候人们还没有看出来什么,而当陈昭也请辞的时候,人们终于从中闻到了些许“味道”,那是一种错过了“大战”的惋惜。

昭襄王十年冬,在右相的位置空缺了小半年之后,嬴稷下诏书,进张仪为左相,迁苏秦为右相。

昭襄王十一年春。

太尉陈瞻告病,言明自己的身体无法处理太尉的事务了,希望嬴稷能够允许自己将一部分的事务交给军司马白起处理。

他则是继续担任“太尉”的位置。

嬴稷允许了。

短短的两年时间,秦国的天就变了。

昔日里辉煌无比的陈氏,突然之间好似如同大树坍塌一样而败落,昔日里三师三公占据一半的陈氏,如今在朝堂上只剩下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师陈守,以及交出了大多数权力的“太尉”陈瞻。

而虽然安国君府、文安君府依旧在那里,但陈氏的弟子已经大多数都离开了咸阳城,回到了他们的封地,官渡。

相府

张仪神色复杂,成为相国他本来应当开心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却开心不起来。

“陈氏的败落,竟然如此迅速。”

苏秦瞥了一眼张仪说道:“你觉着陈氏败落了?”

张仪一愣,难道不是吗?

苏秦感慨似的说了一句:“若这种便算是败落了,那么我希望日后的苏家也能够如此的败落啊。”

“文安君他们已经离开了咸阳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中。”

“在封地中如同君主一般。”

“陈氏也没有完全的远离朝堂,而是蛰伏了起来。”

“虽然看似表面上败落了,但其实无论是底蕴还是人脉关系,一个都没有少。”

“上有太尉、太师两位在朝,中间有陈氏的无数门生学子在,而后还有官渡作为封地托底。”

“自此之后,陈氏已然有可以绵延百年之气象了!”

延续百年之气象?

张仪一惊,然而心中仔细想想好似的确是这样。

思及至此不由得感慨:“原来如此啊。”

他摇头轻笑:“这恐怕也是安国君想要看到的吧?”

苏秦放下手中的杯子说道:“焉知这不是安国君一手安排的呢?”

赵国,邯郸城。

赵惠文王一脸的惊讶与惊喜:“伱说什么?”

“陈氏离开了秦国?”

台下那人一脸尴尬的说道:“王上,陈氏没有离开秦国,只是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官渡。”

————————————————————————————————————————————

“昭襄王十一年,陈氏往官渡,自此,官渡陈氏以立。”《华夏书·官渡陈氏》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