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梁王与鱼

1个月前 作者: 一只笨蛋鱼
第292章 梁王与鱼

第292章 梁王与鱼

随着刘启的话语,所有人都将目光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陈秋。

晁错、陈拓、以及那群中立了的陈氏党羽、包括其余的一些党派的大臣们,全都看向陈秋。

陈秋的意见,在这个时候或许能够决定了很多事情。

陈秋知道,这个时候他不可以继续沉默下去,所以站了起来,脸上的神色中带着些许凝重之色:“启禀陛下,臣的意见暂时与陈相一样,吴王此时派遣使者来朝堂之上挑衅陛下,这实则是他不敢等待的表现。”

他的嘴角噙着一抹笑容。

“吴王不敢再继续等待下去了,因为“柔和”的削藩政策已经让吴王开始害怕、臣甚至可以断定,吴国的势力此时正在衰减,而且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衰减。”

“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吴王并不敢在这个时候自己先动手。”

“他很清楚的明白,若是自己先动手了,那么他便是谋逆的大罪,谋逆大罪罪不可恕。”

“而其余的诸王也绝对不会站在他的身旁。”

“他只有一个人,是无法对抗朝廷的。”

“所以他想要逼迫朝廷、逼迫陛下动手,他便是可以举起来“清君侧”的口号去鼓动其他的藩王。”

“而其他的藩王只要心中对朝廷有多怨愤,或者对大位也有所期待,那么必定是会同意吴王的提议,届时,或许会是当年孝仁皇帝时期“诸王之乱”的又一次重演了。”

刘启听了陈秋的一番话,坐在那里,脸上的神情中带着些唏嘘之色。

他沉默着。

而朝堂之上的其他人也都纷纷明白过来了陈秋的意思,坐在最前方的晁错以及陈拓两个人神色却是微微一变。

他们以为陈秋来到这长安城后,会暂时寻找他们其中的一方势力而暂居,倒是没有想到,陈秋好像是要自立门户了。

两人对视一眼,而后都闭上了眼睛,不再言语。

下了朝会之后。

陈秋正在朝着家门口的方向走着,他想要感受一下这长安城的热闹繁华,所以并没有乘坐家中的车马,只是淡淡的走在街头。

身后响起一阵脚步声,一个人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复杂的笑容。

“没有想到,你竟然会支持陈兄。”

正是晁错。

陈秋看着周边黔首们脸颊上淡淡的笑容,只是叹了口气才说道:“晁御史,有些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有很多东西你并没有看到。”

“以今日朝堂上吴王使者的“调薪”为例,您就那么确定,吴王不知道您在他身旁安插的人手么?您就那么确定,吴王不是将计就计,让伱和我一同走入他的陷阱当中么?”

陈秋看着晁错,眉宇中带着几分的认真。

“晁御史,你可知道,圣心难测?”

话已至此,陈秋止住了话语,不再往后说下去,他知道,晁错一定能够反应过来他想说什么的。

晁错只是幽幽的望着前方,他轻声道:“其实我并不能确定,可我知道另外一件事情,只要矛头挑了起来,无论后续这火焰是否能够扑灭,双方都不会停止朝其中添火加柴。”

他笑了一声:“若是如此,哪怕以身作柴,点燃这熊熊大火,又能够如何呢?”

陈秋皱着眉头:“晁先生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他长叹一口气:“何必呢?”

“你应当知道,当年我父亲说的话是对的。”

“如今天子已然有三四个孩子了,你觉着除却其中的皇长子刘荣之外,其余的孩子中,天子一个喜欢的都没有么?”

晁错的神色更加凝重:“无论是否有陛下喜爱的,但只要天下的藩王之位被尽除,陛下绝对不会做出什么令削藩前功尽弃的举动,不是么?”

陈秋看着晁错,只觉着他有些幼稚。

“晁御史啊.”

陈秋摇头。

晁错其实在大多数事情上的判断都没有错,但唯有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断出现了错误。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上。

“圣心”。

晁错相信天子,或者说他觉着天子不会薄情到那种程度。

可事实上,这一点已经是大错特错,无法挽回的错误了。

在这个世界上,信任谁都不要信任皇帝。

陈秋与晁错都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向着前方走着,两个人眼眸中都带着些许的思索。

长信宫中

刘启坐在大殿之内,窦太后则是坐在他的对面,两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些许冷淡的神色。

窦太后只是轻声开口道:“皇帝是决心了要削藩?”

“哪怕陈氏也不支持你?”

刘启抬起头,看向自己的母亲,他的神色更加清冷,更加的淡漠:“母亲,削藩之事乃是父皇时期就已经想要做,但是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今时今日,大汉财力充沛、武力强盛,如何还能够受到诸多藩王的制衡?”

窦太后只是抬起眼眸,淡淡的看了一眼刘启:“你担忧的,到底是所谓的“诸王”,还是说只是你的弟弟“梁王”?”

她的嘴角带着嘲讽:“你与你的父亲,一点都不一样。”

刘启站了起来,颇有些居高临下的看着窦太后。

因为历史一些细微的改变,所以此时的窦太后与刘启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而刘启也并不会害怕窦漪房以“孝”字来压迫他。

因为陈氏在。

因为太后若是敢用“孝”这个字来压迫皇帝,从而获得“外戚干政的权利”,那么陈氏下一刻便会手持长剑入宫而来,询问太后是否还记得当年秦国的旧事。

昔日蛮横的“吕后”都不敢在陈氏的面前嚣张,更何况今时今日远远不如吕后的“窦太后”呢?

“母亲。”

刘启不仅没有因为窦太后的话语而破防,反而嘴角带着些许淡淡的笑:“这一招,对我来说已经不管用了。”

“父王曾经与我说过,我是最像他的人,甚至比他还要强,因为我不会受到所谓的“血脉关系”的霍乱,我会用尽全力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您不必拿这个来牵制我。”

“这个藩,我削定了!”

看看刘启的背影,窦太后无奈的叹了口气。

事实上,窦太后真的想要支持藩王,或者说支持梁王么?

不,从先皇文皇帝在世时候的许多消息可以看出来,窦太后也不怎么喜欢梁王这种没有脑子的人,但是她喜欢这种没有脑子的人当皇帝。

因为这样窦太后就可以发展属于“窦氏”的力量了。

而不是如同现在一样,唯有一个窦婴在朝堂之上站立,还没有掌握太多的权利。

窦氏的权利来自于谁?来自于身为太后的窦漪房。

但当窦漪房得不到权利的时候,他们手中的权力自然而然的就也同样被限制了。

若是没有陈氏在.

窦太后在大殿之中无奈的感慨着,若是没有陈氏在的话,那该多好啊。

若是没有陈氏这个“太后”杀手在,皇帝敢像现在一样这么猖獗么?当然是不敢的,至少皇帝不敢当着窦太后的面跟她说,这个藩我削定了。

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的话,这历史早已经被陈氏的到来而改变了许多。

若是没有陈氏,此时的景帝正在想着该如何拉拢梁王,而如今,虽然景帝依旧想着要如何拉拢梁王,但却并没有原本轨迹中的那么强烈了。

当然——

在景帝看来,这么好用的一手棋子,怎么能够不被使用呢?

这是当年自孝文皇帝时候开始,就布置下来的一手绝妙的棋啊。

陈府

陈秋挑了挑眉,看向站在自己面前的侍从:“你说,谁求见?”

那侍从站在他的身前,脸上同样带着梦幻般的神色:“先生,馆陶公主求见。”

馆陶公主?

陈秋和一旁的陈辟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睛中的惊讶,这位来这做什么?

“快请吧。”

那侍从下去了之后,陈秋才是看着陈辟,好奇的问道:“这位长公主来找咱们有什么事情?莫非是想要卖给你我官员之位?”

馆陶公主刘膘,一如原本历史中的那样十分的贪婪,喜爱钱财,但是这位在如今这个时候的“名气”却没有那么大。

在原本的历史中,这位不管是什么东西、不管是什么等级的“官吏”和“爵位”都敢卖,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敢承诺下来,只要你能够拿出足够的钱财。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但现在么

窦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平衡”甚至都不能够算是平衡了,所以馆陶能够发挥的“能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当然——

在某些不决定关键地方的事情上,刘启还是很乐意听从自己“母亲”的意见,从而彰显自己的“纯孝”。

这毕竟是大汉朝,毕竟是哪怕是死后也要在谥号之前加上一个“孝”字的朝代。

一个孝字依旧大过天。

刘启也十分清楚,若是太后敢用“孝”这个字来压迫他做一些对朝堂有巨大作用的事情,那么陈氏一定会出手,可若太后只是斥责他两句,陈氏是绝对不会管的。

毕竟陈氏不属狗。

也正是因此,这个时候的馆陶依旧过得如同春风一样美好,但却想要更进一步。

陈辟笑着说道:“兄长,你猜测这个做什么?”

“等到馆陶公主来了之后,你自然就知道公主想要做什么了。”

不过片刻的功夫,馆陶就到了这院落之内,见到陈秋、陈辟之后连忙恭喜道:“馆陶见过安国君,倒是没有想到,多年不见,安国君依旧如此风姿卓越啊。”

她玩笑的说道:“若非是阿娇年岁太小,我甚至想要将阿娇许配给安国君了。”

陈秋心中一顿,脸上神色倒是不变的温和:“公主说笑了,阿娇如今才是七八岁的稚童年纪,怎么就想的那么长远?”

他看向刘膘,笑着说道:“只是不知道,今次馆陶公主前来寒舍,所为何事?”

陈秋实被刘膘的“豪言”给吓到了,把陈阿娇许配给他?

简直是离谱中又带着一丝试探。

不说其他的,陈秋乃是孝仁皇帝元年时候生人,历经孝仁皇帝四年,孝文皇帝十八年,当今天子六年,已然二十又八岁矣。

陈阿娇呢?

陈阿娇不过是七八岁的年纪。

陈秋的长子都快和陈阿娇出的年岁相仿的,若是刘膘这家伙真的脑子一抽,找到天子想让天子将陈阿娇许配给他,那么天子为了将皇室血脉和陈氏扯上关系,大概率会同意。

那可当真是“一枝梨花压海棠”了。

于是陈秋只能够转移话题,看着馆陶询问她这一次来的目的,以此来表明自己态度。

而刘膘自然是从中试探出来了陈秋的反应,当即笑着说道:“倒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来看一看安国君,顺便有些事情想要提醒一下您。”

她轻声说道:“如今的长安城,比之前的长安城可是要乱的多。”

“安国君离开长安城已久,可是千万不要被一些人蒙蔽了啊。”

又说了几句话之后,刘膘才神神秘秘的离开了。

陈辟从后院中走出砸了咂嘴:“我说兄长,这馆陶公主可是真的舍得啊?不是说她最心疼的便是自己的这个小女儿了么?”

陈秋只是轻笑一声:“她不是心疼这个女儿,而是因为这个女儿得到了窦太后的喜欢,她可以随时带入皇宫之中,以此来用女儿的婚事为自己再次换取一个“百年富贵”罢了。”

他低下头,轻轻的叹了口气。

“不过,今日朝堂之上,陛下方才有了“削藩”的表示,后宫之中,馆陶公主便来了,并且言语之中多有暗示,你觉着这是巧合吗??”

陈辟沉默:“兄长,你的意思是说.”

陈秋只是笑了一下:“这其中,恐怕是太后与陛下的斗法啊。”

他闭上眼睛:“等吧。”

景元七年,陈氏家主,当代安国君陈秋携弟入长安城。

天子诏令,以陈秋为“左相”。

自此,大汉再次开始了有两个“丞相”的时代。

这也是大汉双相最后的绝唱。

梁国

梁王再次收到了自己兄长的信件,信件中表明时候已到。

若此次能够立下功劳,他便能够说服朝廷、说服陈氏,立他梁王为皇太弟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