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急流勇退,扫尽掣肘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193章 急流勇退,扫尽掣肘

第193章 急流勇退,扫尽掣肘

十月三日

白公府

白骏正在和一人喝茶

“州儿,国中还好吧!”

“父亲,一切安好,国相苏贯素有商才,朝歌越发的繁荣了。”白州恭敬的对着白骏说道。

白州自幼在朝歌和太行山中的白氏祖地长大,接受了完整的白氏教育,但是因为白骏久居长安,少有回家,致使父子二人不甚亲络,但好在有其母亲王氏和爷爷白卿不至于养成恣意妄为的性格。

白骏看着对自己有所距离的儿子,放下茶杯叹息道:“州儿,我久在长安,没有常常在家,对你有所疏忽,我的心中很是过意不去啊。”

白州笑道:“父亲不必如此,虽然您少有归家,但是母亲将我照顾的很好,再加上书院的夫子,少时孩儿虽然有时不能理解,但经过夫子和母亲的开导,现在也已经释怀了,不过母亲还是时常想念父亲,还望父亲多多回去看看母亲,这是孩儿的真实情感。”

白骏欣慰道:“当初我准备让你母亲随我一起到长安居住,你母亲考虑到伱没有同意,后来我说要不将你也一起带到长安,长安的太学也不差。

你母亲还教训我说:亏你还是白氏子,竟然不知道教学的重要性,其他书院和世家的教学能和白氏教学相提并论吗?你爷爷也如此说教我,最后还是决定让你在国内接受最好的教学,如今一看,你母亲和爷爷还是正确的啊!”

白州笑而不语

父子俩又聊了许久,感情又近了些,白骏道:“州儿,你知道这次叫你来是为了什么吗?”

“孩儿不知,还请父亲示下!”

白骏先是为他介绍当前朝堂的局势,然后又说出了自己的分析:“自从当今陛下继位以来,先是收拢了中央的权力,又以封王的借口,将刘氏许多势力驱逐出朝堂,而是去往地方。

又以威势逼迫周勃辞职,使得彻侯们没有头领,又不断收拢朝堂的权利,看样子这位陛下不是个简单好相与的啊。你看他这两年不断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关键位置,

比如现在的宗正刘礼就是当初支持他上位的刘氏宗亲,御史大夫田广永不必多说,其是个愚忠之人,加上皇帝将他的儿子派给中山王当国相,也是免了他的心中之忧,使得其成为皇帝手中最利的刀。

太尉之人呢,是灌婴,其今年都要满八十了,还能对皇帝掣肘吗?还有朝中的九卿和列卿,十之五六都是皇帝新提拔上来的,或是从代国带来的老人。这才多久啊,可知其政治手腕不得不服。”

“那我们白氏怎么办呢?”

“从这几次他发布的命令来看,其也是个爱民勤政的人,而为了治国,收拢权利,无可厚非,现在我们双方合作还很默契,但是你信不信,只要彻侯们被彻底压制后,就要轮到我们了。

所以我准备急流勇退,学习当初范蠡之举,保住我白氏在朝堂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将你叫来的缘故,你将代替我成为白氏在京城的领导者。”

白州有些紧张道:“父亲,我行吗?”

白骏道捏着下巴的胡子笑着道:“如何不行?我当年被你爷爷赶到长安来的时候也是与你一般大小,如今不也能独当一面了吗?再说了,还有那么多叔伯支持你,你怕什么,年轻人要多闯荡磨炼,如此才能长进。”

白州深吸一口气道:“父亲放心,孩儿绝对会守好白氏在朝堂的影响力的。”

白骏点头道:“只要我白氏在朝堂的影响力还在,至少我们白国就会稳固,如此我在地方,你在朝堂,要是等到有所变的时候,我白氏也不至于慌张无所是从,当天下需要我白氏时,我们没有力量,怎么能够完成先祖和上天交给我们的使命呢?”

说完后拍了拍白州的肩膀继续道:“当我退了后,皇帝就会对我们白氏放下戒心,如此你一定要尽快靠拢他,记住,对于明君我们要帮助,对于庸君我们要力挽狂澜,对于昏君我们要极力阻止,这就是我们白氏存在的意义啊!”

白州听得心向往之,虽然之前在祖地经常听那些叔伯讲一些白氏的使命,白氏的由来,白氏存在的意义什么的?

但是当真的参与进这个目的,他还是不免心情激动,这就是他身为白氏子的荣耀啊!白氏已经脱离了生存之苦,如今就是要向着精神的追求前进了。

“父亲,请将它放心的交给我吧,身为白氏子,身为您的儿子,我义不容辞!”

白骏高兴道:“好好好!”

十一日

丞相白公骏向汉帝提交解印。

汉帝十分疑惑,将其招来询问。

“朕听闻丞相如今才到知天命的年纪,为何要解印,弃朕而去?是朕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吗?”

白骏恭敬的行礼道:“非也,臣观陛下之能,古之明君亦未尝能及,就连仁帝也不一定比得上陛下,臣请求解印就封,是为了让陛下更好的施展您的才能啊!”

汉帝挽留道:“丞相乃四朝老臣,历经高后、仁帝、仁后、荡帝,其见识见解非朕所能及,还请丞相留下,防止朕有所缺失啊!

况且丞相之才,百倍于朕,不仅辅佐仁帝仁后,使得天下百姓安稳平和,而且又不被亲情所绑架,亦然决定铲除荡帝的暴政,这是古之贤臣也有所不能及的啊,您要是走了,天下人岂不是会嗤笑朕不能重用贤臣?”

“陛下切莫妄自菲薄,臣本是一个才学不高,学识不深之人,幸得在酂文终侯手下学习一二,才勉强能够不辜负仁帝和仁后的托付,万万不敢自称什么古之贤臣。

而且陛下有所不知,我们白氏并不如同寻常世家大族,白氏家主到了一定的年龄是一定会辞去一切官职事务,返回祖庙以供奉先祖,并且整理这些年的新文献,修复以往的旧文献,如此,这天下才不会陷入无礼无德的境界。”

汉帝知道白骏去意已决,便道:“好吧,既然丞相去意已决,朕再多做挽留,就显得不近人情了,可是丞相之位不可空缺,您久理政务,知道大多数官员的才能,有没有什么人选呢?”

白骏低头沉思想了想道:“臣认为北平侯张苍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他的智慧足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加上其人性子平淡,并不会对陛下的举措造成很大的影响。

另外丞相府长史袁盎,为人素有才智,但为人又太过执拗认死理,陛下可为直臣,太学博士贾谊,是经学大家,他著有许多篇大著,臣观之,或许对陛下有所用,其他的臣少有了解,就请陛下自己发现提拔了。”

袁盎是河内元氏的分支,迁至渤海郡,称之为渤海袁氏。贾谊是太白书院出生的大儒,是当今天下最年轻的大儒,只有三十余岁,经过书院山长推荐,白骏考察,确认为大才,推荐至太学担任博士。

十五日

汉帝同意了丞相白骏的解印,准许其回国就封,另任命太傅张苍作为左丞相,启用绛侯周勃为右丞相。

同时下令任命白州为郎中丞,伴随左右以待咨询。任命太学博士贾谊为郎中,丞相长史袁盎为御史丞。

原本周勃因为担心皇帝对自己动手,再加上汉帝威势日益深重,便听从旁人的建议避免功高盖主而主动辞职,但如今又将他提起来当丞相,不知为何。

十一月三日

朝会之上,汉帝说:“朕听说古时候的诸侯创建了一千多个国家,他们各自守卫封地,按时入朝进贡,这样百姓就不会劳苦,上下也欢欣喜悦,也将没有未受到重用的贤人。

但是现在的彻侯大多居住在长安,远离封邑,官吏和士卒供给运输当地的赋税又损耗又辛苦,而彻侯也无法教导各自的民众。

于是朕要命令彻侯们回到各自的封国,在朝中担任官职以及有诏令的准许留下,但要派嗣子或世子回去。”

左丞相张苍,太尉灌婴,御史大夫田广永都没有反对,而九卿和列卿大多都出言赞同,于是这项政令不出意外的通过了,而右丞相周则勃抬头看了眼汉帝,只觉得浑身发冷。

自从下达让彻侯们就封的诏令后,大多数的彻侯都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走,只有一小部分的彻侯听令,这让汉帝大为光火,都是一些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于是他准备要出手了。

十日

绛侯府,郎中丞白州前来宣旨:“大汉皇帝,奉天,制曰:···由于大量彻侯不听诏令,长时间逗留长安,这对天下何益?彻侯者,该是镇扶封地百姓之人,如今反倒要百姓耗费劳力,远赴长安,岂不是本末倒置,绛侯周勃,开国彻侯,理应带头就封,为诸侯带头,故而免其右丞相之位。···如故事”

周勃接旨后,只觉得受辱。白州看见后叹息道:“伯父,你是我父亲的好友,你们一起平定了审食其和诸吕之乱,因此我以一个侄儿的身份告诉您。

当今陛下绝不会允许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威胁到他的权势,故而先是刘氏、再是白氏、最后是彻侯们,这也是为什么我父亲会这么早退出的缘故,俗话说,顺天者生,逆天者死啊!还请伯父多考虑考虑亚夫兄和绛侯府吧!”

周勃沉默了,白州也没有多说,只是对其行了一礼,然后走了。

十三日

绛侯周勃率先带头收拾东西,离开了绛侯府,前往封地就封。汉帝十分高兴,提拔周亚夫为北军都尉,同时裁撤左右丞相,重新设立丞相,是为张苍。

而其他彻侯见周老将军都走了,而老资格灌婴和张苍也都支持汉帝,便也纷纷离开了长安,如此汉帝成为了朝堂之上和中央军中绝对的优势者。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