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乱政,君臣离心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327章 乱政,君臣离心

第327章 乱政,君臣离心

建光元年

距离刘祜登基已经过去了十六年,三月,压制了刘祜十六年的邓太后终于去世了,在为邓太后出完殡。

三月二十三日

刘祜追尊父亲清河孝王刘庆为孝德皇,母亲左小娥为孝德后,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

又将嫡母耿姬的几个兄长都授予牟平侯,其后又接连升职宝监、羽林、左军、车骑等官,一个月内连跳四级。

同时封祖母宋贵人的四个兄弟为列侯,宋氏一族担任卿、校、侍中大夫、谒者、郎吏者达到十多人,又将妻子阎皇后的兄弟阎显、阎景、阎耀一并封为卿、校,掌管禁军。

几个月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与刘祜密切相关的外戚集团,并着手开始驱逐邓太后的势力。

不仅如此,刘祜还倚重自己的乳母王圣,不仅放任她随便出入宫廷,而且王圣为人奢侈暴虐,贪污受贿,煽动内外,干预政事,无恶不作。

甚至依仗对刘祜的养育之恩,将一位因为得罪了她的一千石大臣下狱,折磨致死。

七月

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宫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汉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

刘祜立即下令将邓悝等邓氏族人判为谋反罪处死,而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郡。但是却被当地的郡县官员,暗地里受到不明势力的指示,逼迫致死。

邓骘无罪而遇害,整个朝堂如同烧开了的水,大臣们愤怒不已。因为在邓太后掌权的日子里,朝臣和邓氏外戚形成了极其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有朝臣受其恩惠。

特别是邓骘,作为外戚首领,不恃权而傲,对待群臣谦虚有礼,接连多次推受朝廷册封的爵位,引得了朝野的一片称誉。

如今邓骘下场如此之凄惨,刘祜如此肆意逼杀权贵,让群臣感同身受,仿佛下一刻无故被杀的就是自己。

所以由大司农朱宠牵头,司空袁敞、司徒杨震、太尉白致三公联名,九卿百官大多附上姓名,上疏:

“和熹皇后有圣善之德,是大汉的文母。邓氏兄弟忠孝,同心忧国,是王室的依赖。他们功成身退后,还将自己的封地让给贤者,这是历代的外戚都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然而却遭受诬陷,七人遇害身亡,有违天理人伦。应该妥善安葬他们,告谢亡灵。”

甚至于大司农朱宠抬着自己的棺材逼迫,因为邓骘曾经对朱宠有大恩。

但是刘祜一意孤行,并不听从,反而将带头的朱宠罢官归乡。

但是事态已经超出了刘祜的预计,他的独断专行引起了所有大臣的恐慌,就连一向支持他的袁敞都不得不为了保住性命,与群臣同进退。

七月十二日

在有心人的煽动下,整个雒阳城的百姓都聚集在南宫门前,要求为邓氏鸣冤。

而刘祜身边的百官也不断的劝说他,以民为主,顺从民意,不然恐怕会激起民变。

迫于内外压力,刘祜不得不将邓骘等人妥善安葬于北邙,将被流放的邓氏子弟召回京师洛阳,还下令将王圣驱逐到宫外居住,不得擅自进入宫中。

而这一次的逼宫,让刘祜警惕起了朝臣的力量,于是她越加的倚重顺从自己的外戚和宫内的内侍,还安抚了群臣中的主要大臣。

直言自己都是受到了王圣的蛊惑,还请各位爱卿忠贞执守,不要误会。

然后又暗地里加大对汝南袁氏的拉拢,准备将抱成一团的朝臣势力分解。

到那时白致对此早有对策,因为渤海袁氏才入朝不久,如今只是一个九卿之位,根本不能与袁敞相抗衡,所以支持弘农杨氏与其对抗。

延光二年

距离刘祜亲政已经过去了三年,而群臣也彻底发现了刘祜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不仅是言而无信,在建光二年,又重新将王圣召回宫中,甚至更加倚重她。

不仅如此,内宫妇人当政,还引申出了宦官的当权,借助刘祜将政务都交给王圣的女儿王光,几个成为中常侍的宦官经常指使尚书台的政务运行,并凭借权利收受贿赂,买卖官职。

整个大汉朝堂乌烟瘴气,大臣们不能专心履行职责,经常会受到来自宫内的压力,这让地方上的兼并行为越加的猖獗,甚至于与宦官勾结,地方官吏不能制。

而群臣对此也为之奈何,因为司徒袁敞已经被刘祜收入囊中,使得群臣不能团结起来,总是会被刘祜针对。

如今刘祜又要在国库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乳母王圣大规模修建宅第,据说占地有两个雒阳坊市那么大。

其屋舍毗连不绝,雕修缮饰,穷极巧伎,攻山采石,负责建造的大匠左校别部将作合几十处,转相迫促,花费达到了数亿钱。

而已经成为太尉的杨震连续多次进谏,但是都被刘祜留中不发。

负责建造的中常侍樊丰、侍中谢恽等见杨震连续进谏都没有被皇帝采纳,于是越加的无所顾忌。

甚至于假造诏书,调发大司农府的钱谷、司空府的材木,各自修建起家舍、园池、庐观,劳役花费无数。

以致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越加的空虚,几乎将和帝时期数年的积累,挥霍一空。

五月

刘祜竟然想要以太子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为由,行废黜太子之事,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因为刘保之母只是一宫女,死于阎皇后之手,唯恐刘保登基报复,故而极力主张废黜太子。

但是遭到以杨震为首的群臣竭力反对,太常桓焉、廷尉张皓更是反对道:“太子生年未满十五,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

刘祜并不愿意顺从群臣的意思,甚至于在几名被杨震揭发罪行的宦官的诬告下,将杨震逼死。

杨震一死,群臣与刘祜的关系降到了冰点,群臣开始极力的不合作与刘祜相关的事情,使得刘祜想要做任何事,都需要运用皇帝的权威强行推行。

延光三年

刘祜强行通过废黜太子刘保的旨意,将其封为济阴王。但是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子嗣,因此没有立太子。

在太傅白致的推荐下,渤海人,九卿之一的袁客成为济阴相,其余大臣也纷纷推荐得意学生成为济阴国的官吏,济阴王刘保麾下一时间人才济济。

延光四年

刘祜不喜欢雒阳阴沉的气氛,于是携同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三月,行抵宛城,忽然得病,身体时冷时热,病势沉重,只好下令回京。

车架抵达叶城时,已呈弥留状态。他想嘱咐后事,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眼盯视着皇后,慢慢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岁。

阎皇后不敢对外宣布刘祜驾崩的消息,所在上食、问起居与往常一样,一直隐瞒回到宫中。晚上才发丧。

刘祜崩逝,最高兴就是群臣,有大臣纷纷说要给刘祜上恶谥,但是被司徒袁敞和司空白竟劝住了,毕竟刘祜并没有大规模屠戮群臣,而在位期间,运气奇好,竟然没有大的灾害,使得多次挥霍国库,都被第二年的丰收给填补回来了。

因此不能开恶意上谥的先河,要不然会打破群臣和后世皇帝的默契。

于是经过三日的讨论,决定为其上谥“安”,是为孝安皇帝。

已经成为阎太后的原阎皇后,还想为刘祜立庙,但是被群臣给怼了回去,又想要学习刘祜,用自己太后的权势强行通过,并成功下发了诏书,但是却没有一个诸侯王响应,这件事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由于刘祜没有立太子,因此阎太后临朝摄政,第一道命令就是任命大鸿胪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阎太后想要长久独揽朝政,与阎显等人在宫中定下计谋,准备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

而刘保因被废黜,故而不得上殿亲临刘祜的灵堂参与丧礼,在府邸悲号不食,使得内外百官都为之哀痛不已。

阎太后还在和群臣就是否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争论不休时,传来刘懿病重不起的消息,阎太后紧急结束了朝会。

而此时阎显兄弟和宦官江京等人都在待在刘懿身边服侍,梦想着随时作为从龙之臣。但是江京对于刘懿的身体感到担心。

于是江京将阎显带到没人的地方对他说:“北乡侯一病不起,国家继承人的事应该及时确定。

先前没有立济阴王刘保,如果立了他,以后必定要怨恨我们,因此绝对不能让他找到机会,故而我们为什么不早做准备征调其他王子,从中挑选立为皇帝的人呢?”

阎显认为十分有道理,立马去到太后宫中,对阎太后道:“如今北乡侯病重,恐不能起复,不如征调济北王、河间王的王子,并紧闭宫门,屯兵自守,以防不测。”

阎太后同意了,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是,就在当天夜里,刘懿突然去世。他们惶恐不已,只得秘不发丧,并急令让宦官江京、刘安、陈达等立即快马加鞭,将济北王、河间王王子带回来。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