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万般谋划不为己,广施恩惠终惠己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377章 万般谋划不为己,广施恩惠终惠己

第377章 万般谋划不为己,广施恩惠终惠己

济南国,于陵

白典正坐在马扎上,认真审阅着面前的竹简。

“叔父,济南国相派人送军粮来了。”下军校尉白兴一身戎装揭开军帐的门帘,走进来恭敬的汇报道。

白典今年已经四十出头了,已经算是即将步入暮年之人,在袁绍、袁术、曹操、鲍信、白兴这些人面前,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长辈。

如今的地位却是与他们相差不大,这不得不说,是大汉的官场的特色。

由于大汉以察举征召作为取士的主要手段,使得征召的官员年岁不等,有四五十岁还在当县令的,也有二十岁出头,就进入宫禁中成为郎中的。

身为白氏下一任掌门人,白典本不应该与白兴、袁绍他们争锋,但是奈何白亚地位太高,白兴又被派出去剿贼,自己只得顶上,这才丢了司隶校尉的官职,沦落为偏郡的太守。

好在有侄儿白兴手下的数千剿贼军相助,加上东莱郡的三千郡县兵,这才凑够了八千军队,响应天下豪杰的讨董檄文。

其实在白典心中,是不愿意响应的,奈何白氏在天下的名望太大,若是在此关键时候不兴兵,恐怕会授人以把柄,丢掉世家之首的名号。

可是白氏的家底以及亲族多在河南尹,特别是玉真坊,里面有着白氏多年的积累。

如果首义,绝对会成为董卓报复的对象,届时白氏虽然得了面子,但是丢了里子,在接下来的天下动乱中,无法继续参与,只得退居二线。

因此他虽然将名号打了出去,但是借着自己的东莱郡太远的因素,尽量拖慢行军速度,使得十几日间,才从东莱郡走到济南国。

只走了三分之一,还要走三分之二的路程,才能够抵达酸枣。

得知济南国相派人送来军粮,白典头也不抬的吩咐道:“让钟儿代替我前往济南国,向济南相表达白氏的谢意。”

白钟是白典的儿子,在白典逃命时,为了防止董卓拿着白钟做人质,白亚让白钟跟着白典一起跑,并将其余的白典亲人都送到了偃师乡下避祸。

为了不被一锅端,玉真坊在偃师购置了许多田产,将白氏的妇孺老幼,大多都安置在了偃师,只在玉真坊留下主要的人员以及随从。

等到一旁的随从退下传输命令,白典问向白兴:“这济南国前任的国相,我记得是曹操吧,当初许劭还给他过一个评语,我记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吧。”

白兴点头称是。

“你与曹操都曾经同在西园军内任职,这个人你怎么看?”

白兴思索一番后,回答道:“此人极为自律,在军中一直以身作则,重视军法,对待士卒也颇为礼遇,不像袁本初,高高在上,故而他麾下的士卒对他很是信服。

之前听其他人说过,曹操早先担任雒阳令,不惜得罪宦官,以五色棒,惩罚了蹇硕的族人,颇有直臣之风。

后来升任济南国相,在他的任上,眼里不容得一丝的污垢,哪怕是阉宦的亲族,同党,只要是触犯了汉律,一样受到惩罚,使得济南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当下济南国都有许多百姓念及曹操的好处。

叔父何故提起此人?”

白典放下手中的竹简,说道:“关东盟军已经推选出了盟主,是袁绍,曹操与袁术添为副盟主。”

白兴一脸不服道:“叔父既然已经向天下宣告了要起兵讨董,论身世、官职、威望,这袁绍哪一个可以与叔父相比?

他们怎么敢不等叔父汇合,就擅自推选盟主,这岂不是不将我们白氏看在眼里?”

白典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看着白兴笑道:“你呀,是在军中待得太久了,脑子都不灵光了,当不当盟主对于我们白氏有用吗?

难道当上了盟主白氏就会更上一层楼吗?再上一层楼,那代表着什么知道吗?

再说了,我们不像渤海袁氏、汝南袁氏,根基在地方,就算是曹操,他父亲早就已经致老还乡了,他在雒阳根本就没有什么掣肘。

而我们的根基就在董卓的眼皮底下,若是做了这个盟主,依照董卓残忍,无所制止的性子,家中的妻小,甚至是叔祖都有可能惨遭蒙难。

这其中的利弊,也不用我多说了吧。这也是为什么其他的诸侯都没有争当这个盟主的原因,要是他们想要争夺,这韩馥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

白兴羞愧道:“是侄儿眼光浅了,差点就为家族招惹祸端了。”

白典继续教导道:“白氏与袁氏不同,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往上爬了,也就不需要去火中取栗,心无所求,自然无灾,只要能够保存自己,保存家族,雒阳白氏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

“侄儿受教了。”

见到白兴的确听进去了一些,白典又说道:“既然盟主之位已经定下了,就传令全军,加速行军吧,如今再耽搁,已经没有意义了。

不管怎么说,这大汉,还有维系的必要。若是大汉真的被董卓篡夺了,王莽之乱就又要来了,这与前汉末年可不同。

如今北边有个大敌,若是大汉出现了明面上的分裂,诸夏就危险了。因此,起码明面上,整个天下还需要大汉这个牌子。

若是这个牌子倒了,野心家们也就会不再掩饰,胡人一定会趁此时机南侵,光靠着幽州、并州的兵力与人口,是很难抵挡的。

而如今想要踹倒这个牌子的董卓,就是白氏的敌人。不过他,还没到需要白氏一换一的地步罢了。

若是抛弃一切,就为了一个董卓,被异族趁虚而入,那才是辜负了先祖之志。此为愚蠢之策,实为天下的罪人。”

“侄儿知道了,这就去召集军队,即刻出发。”

随着不断奔驰的传令兵,停留在原野之上的东莱军,缓慢地朝着前路进发而去,其速度远比之前要快得多。

只是两日的时间,东莱军就出了济南国,进入了济水,他们准备沿着济水南下,一路抵达东郡,然后上官道,直抵酸枣。

正月十二日

在雒阳的董卓得知了关东联军的事情,十分愤怒,在愤怒的隐藏下,还带着一点恐惧。

心腹郎中令李儒向董卓分析道:“既然关东叛军想要攻打雒阳,那他们一定需要一个借口,光是打着对付相国这样的旗号,显然是不能尽数服众。

要不然也不会没有一个刘氏宗亲相助,但是若是他们打着相国私自废立弘农王的旗号,要求恢复弘农王的帝位,这些刘氏宗亲为了争夺皇位,一定会加入他们。

不如我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断绝他们之后的旗号,让他们独木难支。”

董卓转动着他本不聪明的脑子,犹豫道:“伱是说毒杀?”

李儒一脸阴翳的点头道。

董卓想了想,反正自己的名声已经臭了,只要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便同意了李儒的提议,然后将这件事交给李儒去办。

当天夜里,刘辩在弘农王府逝世,李儒说是因为疾病,但是众臣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简直已经不是骇人听闻了,自大汉创建以来,就没有这么大张旗鼓,明目张胆的杀害废帝的事情发生,简直冲破了大汉的底线。

但是碍于董卓的权威以及残忍,这些人都只得当做不知道,只是手下加紧了与关东联军的联系。

正月十五日

酸枣联军十数万大军攻占荥阳,前锋部队抵达成皋。位于南阳的豫州军数万人,在孙坚的勇猛冲击下,攻占了鲁阳,再往前,就是河南尹的梁县。

在河内的数万冀州军,也在不断寻找机会,企图渡过黄河,直抵雒阳。

董卓虽然分派麾下的将领前往各处把守关隘、重镇,但是手中毕竟兵少,只有两三万的军队,无法三面御敌。

以至于让关东联军连战连捷,董卓军不断败退,眼见就要抵达雒阳了。

董卓急了,抓住了在雒阳已经是太傅的袁隗、司徒袁盱、太仆袁基等一众二袁氏族人,派人告诉袁绍、袁术两人,若再不停止进军,自己就要拿他们祭旗。

原本董卓还想将白氏的一众人都抓起来,但是被幕僚蔡邕以及义子吕布,甚至是李儒所劝阻。

蔡邕苦口婆心道:“首先,关东联军并不是白氏召集的,在下认为,白典起兵,完全是被手下的人或关东诸叛逆鼓动,不然这盟主之位又岂会被袁绍、曹操、袁术三人得到,凭借白氏的声望,这三人是没有一丝可能的。

其次,若是真的无故屠灭了在雒阳的白氏众人,虽然雒阳白氏已经与白国相割裂,但是他们毕竟是天下少有的氏白之人,为了自己的名望,白国一定会做出激烈的反应,说不准会直接起兵反抗相国。

到时候,白国一动,整个河北就会随之而动,甚至就连天下所有百姓都会与相国作对。

再加上白氏与刘氏的关系,众刘氏宗亲也会随之兴兵,届时相国才是真的没有办法,这其中的厉害,还请相国仔细思量。”

吕布也在一旁附和道:“义父,我认为蔡公说的没毛病,白氏在天下的名望太大了,虽然义父不在意这些虚名,但是总归是利大于弊的。”

李儒也出言道:“相国,袁氏与白氏虽然都是世家,但是还是有所不同的。”

蔡邕不顾性命出言挽救白氏,是因为他的女儿蔡文昭嫁给了白氏的白运,自己又是学《白传》的大儒,与白氏相交莫逆。

白运是白亚的嫡孙,现在在朝廷中担任六曹尚书丞一职,也是自己的门下弟子,有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而吕布纯粹就是对白氏之人有好感,出生镇北府,因为镇北将军白马的缘故,再加上镇北府没什么聊的,对于修武府白氏的过往十分感兴趣。

知道修武府出于白国,与雒阳白氏一样,两者同出一个祖宗,要是被将军知道了,屠灭白氏也有自己一份,那自己就真的没脸回去了。

至于李儒,纯粹就是屠灭白氏收支不平衡。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