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晋天子封国制度,洛阳疫白王归国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491章 晋天子封国制度,洛阳疫白王归国

第491章 晋天子封国制度,洛阳疫白王归国

安康二年

正月

司马炎在司马太后的协助下,逼迫五岁的天子刘珙将传国玉玺交给他,并修筑禅让台,表示接受禅让,登基称帝。

定国号为晋,改雒阳为洛阳,仍旧定都洛阳,并改安康二年为泰始元年。

封刘珙为陈留王,食邑万户,但宫室安排在邺城。

又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大汉正朔的权利,并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延承大汉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诡异的是,司马炎称帝之后,天下一片静好,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没有动乱,没有反叛,只有零星的抓捕叛贼的声音。

泰始元年

三月

司马炎立妃杨艳为皇后,又册立原晋王太子司马衷为皇太子。

司马衷并不是司马炎的长子,而是次子,只是长子早夭,司马衷从而成为嫡长子。

九月

司马炎开始封赏有功之臣,功劳小点的,封为侯,功劳大的,他以公爵赐之。

他将公爵作为与侯爵一样的性质的爵位,但是比侯爵更高,拿来封赏依附司马氏的功臣。

其中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和峤、中书令何劭、司徒贾充、司空荀顗、侍中荀勖、

太保王祥、太尉何曾、后将军王沈、镇北大将军卫瓘、镇西大将军羊祜等二十多人均封为公。

然后,又承袭前汉的封赏,册封白裕为白王,白标为白公,拉拢最重要的势力,白国。

让司马炎感到意外的是,白氏居然一言不发,好似就如一个过客,只是派人前来接过了印玺,并没有向天下说明些什么。

但司马炎显然顾不了白氏,他还要应对其他接踵而来的问题。

为了防止世家们尾大不掉,加之认为炎汉之所以被他灭亡,是因为皇室孤立无援,不仅没有得到诸侯王的支持,而且如同对待囚犯一样对待诸侯王。

所以他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至于司马氏宗室中,同时封王者达二十七人,均以郡为国。

而且还可以让藩王对抗实力日益增长的世家大族。

又为了防止刺史联合地方世家,依靠州郡兵作乱。

司马炎开始一步步削减州郡兵的数量,他准备除了在边境等要地保留必要的州郡兵,在腹地的郡,一概不设置郡兵。

意图以司马宗室的王国兵镇压地方。

他下制,以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

其余功臣也是各有赏罚,或为侯,或为公。

王公被司马炎如此普遍的分封出去,极大的削弱了白氏的神圣性和神秘性,打击了白氏在士林中的威望。

不过虽然司马炎制定了封国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让各个宗室诸侯王就封,都还留在雒阳暂居,所以制度规定的王国军队仍未建立。

司马炎的禁军(中军),仍旧是天下人数最多,最精锐的军队。

而且司马炎还摒弃了丞相制度,重新设立三公,以尚书台、中书台施行自己的意志,完全废除了九卿制度。

在尚书台下以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并改中书台为中书省,设置中书令与中书监,同时作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

所以尚书台实质上接过了丞相所属的权利,而八公,除了司徒,基本上都成为看司马炎宠待勋臣贵戚的虚衔。

泰始二年

九月

黄河决堤,大水淹没,青、徐、兖、豫四州,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司马炎当即下令派出驻军堵住决口,并开放粮仓,赈济灾民。

又派出御史台的御史,下到地方,严格监督粮食的去向。

十二月

四州水灾基本平息,司马炎所创立的晋廷,第一次在天下人眼中,散发出诸夏正朔的光辉。

泰始三年

由于需要稳定朝堂,逐步实现之前许诺给诸世家的政策,司马炎无暇顾及江东,只得向其展开软攻势。

并下发了五条与民休息的诏书:

“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也就是实行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

他认为到了炎汉后期,特别是渊帝开始,为了平定四夷,征讨江东,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

而江东迟迟不平,年年冲突不断,为了抵御东吴的袭击,又要不断征召将士投入其中,使得汉吴边界成为名副其实的血肉防线。

长期的战乱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

虽然有过片刻的停歇,但是炎汉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征战中度过。

这也致使了整个天下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百姓看不到天下一统的希望。

司马炎看到这个情况,故而颁布了此诏书。

三月

司马炎修改了《九品官人法》,废除了中正府,中正令,转而由司徒负责品评的一切事物。

并且将大中正、小中正的来源,交给地方推举,但沿袭了必须是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高望重这一惯例,最后再由中央任命。

相当于将一部分选拔官员的权利,从朝廷剥夺一部分,返还给世家。

泰始六年

吴国的夏口都督、前将军孙秀,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落败,带领他的部队投降晋国。

司马炎拜其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会稽公。

受到孙秀的鼓舞,吴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有将领带兵来投。

泰始十年

吴国威北将军严聪、扬威将军严整、偏将军朱买渡江投降,司马炎将其一一封赏。

六月

为了疏通黄河水道,司马炎同意了善于水利大臣的上书,凿开陕南山,决了黄河,使黄河往东注入洛水,以使漕运通畅。

同年,改明年年号“咸宁”。

咸宁元年

司马炎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帝,庙号为高祖,伯父司马师为世宗,父亲司马昭为太祖。

四月

洛阳发生大疫,城市人口死亡大半。

司马炎不得不求助白府的白裕,请求调集天下医者最多的白国医师府,援助洛阳。

白裕同意了。

四月二十五日

白国医师府派出大医、医学生等组成数百人的医者团队,来洛。

同时天下各地的医者听闻消息,也纷纷向洛阳而来,协助太医院以及洛阳民间医者,抑制疫情。

十月

洛阳疫情彻底被扑灭。

十月二十日

在白府的组织下,近千名医者在洛阳召开了疫情争辩会,白府整理了与会的言论,编撰成册,称之为《疫书》。

并招募大量学者抄录,分发给离开洛阳的医者,让其传遍天下。

从此,天下很少出现,单纯只是因为瘟疫而死亡半城的事情。

而白氏之前不断减弱的影响力,又有复兴之势。

但司马炎对此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大量赏赐了来洛的白国医者,以显示自己的大度。

暗地里又施以利诱,留下了团队中的许多人,将其编入太医院。

极大地提升了太医院的医术水平,让自己的得到了实惠。

十一月

司马炎以白标抑制疫情有功,拜为太宰。并准许白裕归国。

太宰原名为太师,司马炎为了避讳司马师的名,将其改为太宰。

咸宁二年

正月

在雒阳被软禁十余年的白裕,终于回到了他忠诚的白国。

白国百姓夹道迎接,纷纷想要一睹离国多年白王的容颜。

白裕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朝歌城门外,换乘了高车,得以让百姓瞻望。

看着垂垂老矣,已经年近九十的白裕,颤颤巍巍的向着自己招手,白国百姓无不泪目。

“大王,您受苦了啊!”人群中一个老者忍不住俯伏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就如同一个导火线,引燃了全场的氛围,百姓们纷纷伏在地上痛哭,不分老幼,无论贵贱。

看着哭声遍地的场面,白裕也忍不住落下眼泪,强行让一旁的白焰将自己扶起来。

颤颤巍巍的走到车边,对两侧的百姓,用自己不算响亮的嗓音高声道:

“不要哭泣,白国的子民,只要白国还在,大家的生活还都能过得富裕,本王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呢?

本王之所以可以从洛阳安全归国,只因为你们啊,正是由于你们在国内震慑住了有心害我的人,本王才能安然归国。

子民们,我们是白国人,我们要坚强起来,我们要作为天下最重要的那段脊梁。

我记得当初先祖面对周武王时,武王发言:起来,你要挺起周人的脊梁啊。

今日,在这里,本王也要对伱们说:起来,你们要挺起诸夏的脊梁啊。”

在白裕一番慷概激昂的演讲下,四周的百姓纷纷起身,山呼海啸般:

“白国万年,诸夏万万年!!!”

如此高昂的呼喊声,一直持续到白裕的高车进入白宫,才在朝歌的上空消散开来。

随着白裕的归国,一直以来白国的反抗朝廷情绪终于得到缓解,白焰终于能够从安抚国内民情上,转向其他方面。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