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大朝会龙骧虎视,五相论封疆大吏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534章 大朝会龙骧虎视,五相论封疆大吏

第534章 大朝会龙骧虎视,五相论封疆大吏

北定二年

三月

夏天子白枢临朝,召开朝会。

“自汉光武帝中心以来,我白氏之人,第一次被旁人杀害,自白氏于周朝封邦建国以来,千年了,这是第一次我白氏贵胃,辱于外邦,亡于异族。

这是白氏的耻辱,是皇室的耻辱,更是大夏的耻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今年五十多岁的白枢,正是白氏历代家主中的壮年,高居皇位,不怒自威。

再加之常年混迹军旅,可以说,大夏的领土,大半是白枢领人打下来的,在夏国,白枢有着绝对的威势。

“臣等惶恐,惭愧!”

群臣听闻白枢的话,赶紧低首施礼道。

“朕不要你们的惶恐与惭愧,朕只要拓跋迤那的人头!”

龙吟于耳,振聋发聩,一些没见过白枢,官品略低的官员,甚至双股战战,呼吸近乎停滞。

“陛下,广平王之哀,臣有绝对的责任,臣身为大军副将,辅佐太子驰援平城,却没有赶到,以至于广平王崩逝,请陛下治罪。”

镇北大将军、范阳公元安出列请罪。

“父皇,儿臣亦有罪,身为大军主将,明知平城兵力见微,代国兵众,却顾忌敌军伏兵,谨小慎微,以至于行军缓慢,攻克广昌用了太多时间,使王叔祖遇难。

儿臣心难安,请父皇责罚。”

太子白锴紧接着出列与元安一同请罪。

然后跟随白锴、元安、白林一同出征的将领都匍匐在地,请白枢治罪。

“哼,法不责众是吧?”

白锴、元安脸色大变,连忙说道:

“臣等不敢!”

白枢猛地站起身,走到陛阶边,衣袖一摆,看着殿中不敢抬头的群臣,缓缓道:

“该治罪的,朕已经治了,不该治罪的,朕不会牵连。

如此齐心请罪,是真的有罪乎?”

群臣的头埋得更低。

“朕说过了,朕不要你们的请罪书,朕只要拓跋迤那的人头。

只要拓跋迤那一日不伏诛,大夏一日不停歇兵戈,哪怕天涯海角,朕也要将其抓住。

代国收留他,朕攻代国,燕国收留他朕攻燕国,赵国、晋国、凉国,一样。

朕要让天下无人敢收留手上沾过白氏之人血的人。

朕决议,发起对燕国的战争。”

“陛下。”

白枢倏然看去,那个想要劝阻的大臣一下子不敢说话了。

“就这样,国尉府、五兵曹、国相府拿出章程来,报朕知晓。”

说完,白枢走出承天殿,一旁的宦者连忙高喊道:

“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会结束,国相苏岸、国尉原建、中书令崔巍、尚书令张野、镇军大将军白武、镇北大将军元安等人,同肩走在朝道上。

“崔相,为何陛下今日这么大的怒气,是谁触怒了龙颜?”

尚书令张野愁眉苦脸的问向崔巍。

在夏国,可称相的,只有国相、国尉、中书令、尚书令、秘书令五人,其中秘书令被称为内相。

“你们不知道,昨日广平王白桉带着几位公爷、侯爷进宫,向陛下哭诉,看着拓跋迤那如今逍遥在外,而广平闵王的大仇不能报,广平太后终日以泪洗面,哭瞎了眼睛。

陛下怜悯,下令任广平王为骠骑将军,估计与此事有关吧。”

“唉,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啊,南边石虎对我大夏虎视眈眈,据我所知,北边的慕容燕国收纳了很多拓跋部、段部的残兵逃户,实力大涨。

而且燕、赵、晋三国各派使者,秘密在东牟接触,可能订有密约,此时对燕出兵,可不是最好的时机啊。”

原建也出言,说出了一些南北的情报,指出今年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不仅如此,去岁先是打段匹磾、然后是并州遭遇拓跋迤那的偷袭,近乎全境沦陷,又是十数万大军停留在代国的冰天雪地数月之久,这已经是将国库消耗干净了。

虽说并州光复,但遭到了代国极其严重的破坏,幽州更甚,丢失了两郡不复,两州正在恢复之中不说。

再有大夏的赋税,几乎全靠司冀二州支持,又哪里来的钱打仗呢?

如果再歇两年,还差不多。”

苏岸接过话茬,从国库的角度,阐述了自己不同意一战的理由。

“纵使是天大的理由,拓跋迤那杀害广平王是事实,若大夏不了了之,将会极大的降低朝廷的威望,说不定才平定的幽、并两州的胡人,又会作乱。

不管是为了报仇,还是杨威,这一仗必须要打。”

白武不同意几人的意见,支持打这一仗。

“没错,这一仗早打比晚打要好,如今慕容皝雄踞辽东,又有晋国从海上援助,已经成了我大夏的心腹大患。

好在燕国初立,实力没有稳固,如果给他们稳定的时间,以后就更难打了。

趁现在大夏还在辽东有威望,石虎才初步掌控石赵的大权,将燕国这个威胁消灭在萌芽之中,才是上策。

再者从地缘上来讲,我国现在北方的威胁只有燕国,若不尽快消灭它,等到赵国缓过劲来。

与燕国来个南北夹击,到那时候,才是最难受的。”

元安同意了白武的意见,从军事角度说明了今年打这仗的必要性。

“可如今国库空虚、将士疲惫、百姓才安稳不久,如何拿得出来这场大战的军需?”

苏岸、张野、崔豪、原建四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国库不足,是客观现实,不是想打就打的。

强行发动战争,定会激起国内的厌战情绪,造成穷兵黩武,以至于步秦朝、炎汉的后路。

而白武、元安两人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今年若是将燕国的发展之势夭折,今后就好打了。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说现在打燕国,所需要耗费的资源是一的话,过两年打它,所耗费的就会是三甚至四五六。

这场朝会过后,对于燕国十分出兵的争论,开始不断散发,以至于镇守地方、边疆的重臣都知道了,上表阐述自己的建议。

其中并州镇守白镛、并州刺史刘岷上表反对出兵之事,认为去年一整年的大战,已经有些伤及国本,国家特别是幽州、并州百废待兴,应该先劝课农桑,不应再动兵戈。

然后冀州刺史白川、司州校尉白潜上表,说去岁的大战,对司冀两州的伤害很大,两州出了很多民夫运送粮草,州郡的赋税也大多用到了这场战争中。

若今年再次征战,恐怕两州百姓和士族会有意见,甚至于不堪侵扰,有作乱之忧。

白宫

正在处理奏书的白枢,看着秘书令王式不断放到案上的,各州大吏劝说自己息鼓偃旗、与民休息。

以及一些宗室大臣劝说自己冷静,切勿以一时之怒,造成对百姓不可逆的伤害,莫要放弃祖宗之志,孰大孰小,要有分辨。

因为这些宗室大多是自己的叔伯、叔祖,所以白枢也需要顾忌他们的建议。

但里面也有小部分支持自己的出兵的,除了白武、元安,

还有北疆府总管田禋、北疆府长史刘诚、东夷校尉阎其、幽州镇守白林、幽州刺史呼衍英等都是支持现在出兵的。

其中田禋、阎其的上表,以一个不一样的角度,阐述了出兵的必要性。

“臣其上表有言,听闻陛下有意今岁征燕,臣惶恐的向您说出自己的建议,望陛下知晓。

陛下将东夷之事交给微臣,管理不服王化,但臣服大夏的胡人,这是对臣莫大的信任,臣不胜感激。

臣起于微末,常年混迹于胡人之间,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矣,不可谓不长,对胡人的了解不可谓不深。

臣素来知晓胡人愚昧,不懂礼仪道德,饮毛茹血,这是他们还没有开化的缘故。

如果是这样,臣认为征燕之事,放于往后,也未尝不可。

然慕容氏不同于宇文部,其沐浴王化久矣,前可追溯晋廷之司马懿,距今已有数十年。

慕容氏任用汉官,重用汉臣,以汉学作为立国之本,所以其知计谋,懂经典,以及与蛮族不同。

臣在宇文部,多次见慕容兵以数百人,击溃宇文部千人之队,这是燕国有了规制的原因。

可知慕容部的威胁,已经远比段部甚矣,甚至相较于前赵,也未尝不可。

再者今宇文部与拓跋部在草原争夺,急需要朝廷展威,以震慑宇文诸部。

故臣以为,灭敌于微末之中,乃上略,任敌发展,成熟而功,乃下略,望陛下取上略,而鄙下略。

臣侍中、东夷校尉阎其敬上。”

随后是田禋从所辖之事,对白枢提出的专业建议:

“臣禋上表有言,承蒙陛下爱怜,授臣以北疆府之重任,统管北境之胡人,为汉家之城垣,臣感激涕零。

今闻陛下意征燕,臣有些许不才之见,愿以充陛下之耳。

今岁以来,逃亡北境,而奔入宇文、慕容二部的胡人者甚众,其中更不乏从带代国越境,呼啸而过北疆,投奔辽东者。

可见慕容氏在鲜卑诸部中的威势之重,威望之深,为我大夏之大患也。

可知其实力一岁更比一岁,若今岁不毁其威望、断其盛起之势,恐怕拓跋、宇文、段部等部,皆归其旗帜之下,奉其为主,漠南漠北、辽东辽西,俱为其占,想来不远也。

臣之拙见,请陛下垂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