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殿廷卫夏国五军,誓师词寒起北境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548章 殿廷卫夏国五军,誓师词寒起北境

第548章 殿廷卫夏国五军,誓师词寒起北境

朝会结束后,刘猛所在的值守也结束了,与手下谈笑间回到值班房,只见上司典军中郎将正带着人等在门前。

“陛下有令,殿廷卫随朕亲征,即刻启程,集合时间,申时五刻,地点,校场,奉令!”

“殿前司马刘猛奉令,申时五刻,校场集合,随帝出征。”

典军中郎将点了点头,满意的走了,传达完刘猛这里,他还要前去给其他殿前卫、殿中卫、殿外卫传令。

四月二十日申时五刻(四点十五分)

收拾完行囊,给家里留下书信后的刘猛带着手下三百余名兄弟,抵达位于皇宫西侧的校场。

经过数十年的扩建,淇阳北部的一大片地区成为了皇家园林,以及朝廷府衙的办公场所。

从白府到白宫,又到皇宫,不断的向北扩建,使得皇宫成为淇阳北部的突出部分。

紧邻皇宫的西侧荒郊,则被建设成一座巨大的校场,战时用作皇帝阅兵,平时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场所。

整座校场核心地方铺设有条石,约有一亩地大小,可以同时容纳五千人的训练所用。

不过在外围,还有大小约十亩经过基本平整后的地方,可以容纳十万大军的临时战立。

来到校场大门,数米高、十米宽的宽大营门可以让刘猛麾下的三百人与其他部队轻松并肩而行。

一路上,不断看到从各地朝这里驶来的军队。

跟着向导找到了禁卫军所在地,接着进入殿廷卫所部,进而抵达自己营房所在。

如今大夏的兵制,已经与以前有所不同。

最初白国以六营为核心,兵力总数只有三万多人。

如今整个大夏幅员辽阔,兼有步、骑、水三军,合计超过二十万。

以一“伍”五人为最基础的单位,由伍长带领。

接着是二伍一“什”,以什长管制十人。

其上是“队”,长官是军侯,一队有五什,共五十人。

之上是司马,掌握一“部”或称为“曲”,公家为部,私人为曲。

一部最少有六队,根据具体所需也有超过六队的,人数三百人到五百人不等。

部之上则是“营”,或称之为“卫”,在外为营,在内为卫。

一营或一卫一般最少有两部,根据具体需要,兵员千人到五千人不等,长官为校尉或中郎将。

营卫之上,则是最高建制,称之为“军”,或“兵”,长官称之为将军。

夏国整体上分为五军:

【禁卫军】、【宿卫军】、【镇戍军】、【州郡兵】、【水师】。

其中禁卫军,也可以称之为台军,主要负责皇宫守卫,分为殿廷卫、宫卫,长官为领军将军,兵员有万余人。

殿廷卫又分为殿前部、殿中部、殿外部,负责皇宫之内的所有宫室的守卫,长官为殿廷中郎将。

宫卫则是负责宫墙的守卫和巡逻,长官为九卿之一的卫尉。

宿卫军负责皇宫之外以及京畿地区(司州)的所有防务,包括淇阳郡、河内郡、白兴郡。

此外,宿卫军也可以称之为中军,是大夏兵员最集中,人数最多的军队,有十余万之众。

其由多位将军统领,如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

最高长官,则是大将军,负责平时的日常管理,但调兵之权只在皇帝手中,需要凭借符节调动,只认符节不认人。

若需要出战,则由皇帝授予该将领具体的临时职务,如都督,大都督等。

镇戍军则是负责边境或要害地区的防务,如六镇的镇都将军、幽州镇守、冀州镇守、青州镇守等。

该军分散在全国各地,多的数万人,少的千人也有。

州郡兵则是负责各个州郡的地方治安,由该州司马、郡都尉统领,每个州郡士兵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根据具体需要调整。

水师很好解释,是负责操纵战船的军队,夏国水师大概在两万人不到,战船五百多艘。

最高长官是水师都督,其外还有负责督造战船的典船校尉等。

五月二十一日

刘猛在校场等了一个月,终于听到了集合军鼓声,手忙脚乱的穿戴好甲挂,佩戴好兵器,指挥着属下前往预定地点集合。

好在禁卫军的位置位于所有军队的最前方,刘猛可以模糊的看到高台上的大夏天子。

顶着一头白发的白枢,在数十名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来到了高台之上,看着台下旌旗蔽日,一眼望不到头的夏国虎狼之师。

一股许久未感到的豪气油然而生。

“朕最忠诚的勇士们,朕一直在想,数年来的安逸,是否磨平了你们的锐气,是否消磨了你们的勇气。

如今一看,没有,你们还是大夏的铁壁铜墙,还是大夏的锋利兵刃。

敌人已经来了,他正在敲打着大夏的国门,他想要干什么?

他想要进来,因为他看到了大夏的富庶,看上了大夏的女人,可是他们错了,大夏不是晋国,大夏是建立在血的尸骸上的。

羯赵与胡燕想要再次降临这片大地,他想要给我们带来祸患,试问,伱们能同意吗?”

“杀杀杀!”

“噌!”白枢倏地拔出腰间的宝剑,指着天大声道:

“出征!杀胡!”

“杀杀杀!”

沉寂了数年的夏国,被外物惊醒,他再次露出了他锋利的爪牙,这一次,势必要从他的敌人身上,撕下令他满意的血肉。

这是属于汉人的报复,也是夏人的觉醒。

十万大军,从淇阳而出,分为三路,向着既定目标而去。

在白枢的安排下,以大将军白林为征西大将军,开府、假节,领兵两万,援助河东蒲坂,抵挡后赵关中来军,并伺机渡河攻打关中。

以司州校尉、白王白潜为征东大将军,加都冀、青二州军事,开府、假节,领兵三万,援助平原、渤海二郡,加之当地镇守兵六万,一共九万人,负责后赵在乐陵方向的主力。

自己则亲自领着五万人,合幽州刺史太史浚、幽州镇守白铁、幽州司马慕容轩三部幽州兵四万人,一共九万大军,征燕国。

朝中留太子白锴、皇后夏侯氏,两宫监国。

此外,白枢还命令北疆府出兵从漠南往东袭扰燕国,命水师配合平州方面,镇压朝鲜国乱,进而北进燕国。

九月

在路上紧赶慢赶,北征大军终于抵达了蓟州。

白枢在蓟州听取太史浚、白铁二人的回报。

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燕国昼夜不停攻打临渝。

临渝多次告急,守军人数一度从万人下跌到五千人,幸好白铁及时带领援军赶来,这才没有使得临渝关告破。

可同一时间,燕军从漠南,突破宇文部防线,开始袭扰大夏边境,幸得六镇誓死拼杀,才没有让燕军突破防线。

很快,北疆总管呼衍英,领北疆骑兵赶到,这才让燕军统帅慕容汗撤退。

可燕军不断徘徊在六镇之外的草原上,探寻着六镇的错漏,可以预知的是,若是防线有一丝破绽,慕容汗定会趁机猛攻,进而进入夏国内地,扰乱夏军部署。

所以呼衍英的北疆兵与六镇将军都不敢轻举妄动,生怕给了慕容汗可乘之机。

“宇文部呢?”

白枢脸色沉默,并没有责怪呼衍英忽视自己给他的出击命令,而是询问游荡在漠南的宇文部。

北疆府长史冉瞻小心说道:

“听草原上的人说,宇文逸豆归年初被慕容汗在多伦地区突袭,宇文逸豆归重伤不治,死了。

其部众也多降于燕国,其子宇文陵带领残部三千人,以及数万部众归附北疆府,呼衍总管将他们安排在代郡,宇文陵也随臣而来。”

“带进来吧。”

一名面貌英俊,年岁十五六岁的鲜卑少年从帐外进来。

始进入大帐,宇文陵就跪伏在地,以极其悲怆的声音哭诉道:

“臣父为大夏戍边而死,请大皇帝陛下为臣父报仇,若能够杀了慕容老贼,宇文陵愿为陛下做任何事情。”

“起来,近前让朕看看。”

宇文陵跪走到白枢前三四步远,抬头强忍着泪水,让白枢端详。

看着一脸稚气的宇文陵,身上野蛮与文明的气息交相辉映,从面容上明显看出一些汉人的模样。

“你母亲是汉人?”

宇文陵跪着回答道:

“陛下睿智,臣的母亲是燕郡范氏,是东武王白林的侄女。”

白枢点了点头,脊背撑直,出言道:

“你既然继承了你父北平公的爵位,也应该进入白宗学习,然念你父仇未报,许你这次大战完后,再去入学。

你将家人在代郡安排好,去冉长史麾下任职吧,想来也不缺乏与燕国大战的机会。”

宇文陵没有半分犹豫,磕头谢恩道:

“多谢陛下恩准。”

(冉瞻是原投降白国的前赵河东太守冉隆之子,冉隆终身止步于侍中之职,但冉瞻却没有身份上的限制。

去年接替了阎其的北疆府长史之职,阎其则入朝担任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光禄大夫。)

时间已经进入了九月末,北方冬季来得快,如今天气已然转寒。

汲取十年前的教训,白枢准备让大军在蓟州休整数月,等到明年开春,再行出击燕国。

只需要这段时间里,大夏防线不破,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毕竟比拼国力,就连后赵都不如自己,更别说小小的燕国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