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2章 这一家人不错

2个月前 作者: 红薯藤
第1282章 这一家人不错

王大娘也不是个糊涂的,她现在也听出来了,肖同志这位养母……

孙凤琴同志已经和老太太说了,她不是肖毅晨的亲妈,但这孩子却是她从小当亲儿子养大的。

能把别人家儿子当亲儿子养,前些年啥光景老太太比谁都清楚,他们村饿死多少人数都数不过来。

这绝对是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大善人,才能干得出来养别人家孩子的事。

现如今这个大善人说要给他们家儿媳妇在城里找个工作,还能把他们家孙子孙女都带去城里,问她同不同意,你说她能不同意吗?

孙凤琴同志还没见到王艳萍本人,也没看见他们家那个小姑子,所以话说的就很含糊,并没有直接说,要把他们全家都带走。

能这样当然好,有壮儿他战友一家照顾着,她还有啥不放心的。

可就是,她以后再想看见狗娃,就难了。

你看王大娘答应的痛快,可这心里,却七上八下的,毕竟小孙子是她一手带大的,为了这个孩子,她甚至都想过要和那些人拼命。

用咸黄瓜做的卤汁王大娘肯定吃过,不然也不会做的这么熟练。

但配上肉罐头,这还有两罐小酱菜,这样的打卤面,这家人肯定是没吃过。

下工回来的姑嫂俩,后面还跟着那个九岁的小姑娘,一进院,就闻见屋里在往出飘香味儿。

今天村口那块地的活干完了,往别的地块挪,还太远,几个人就回来的比较早。

“娘,您做啥了?怎么这么香?”王来香放下农具,就笑意盈盈的赶紧往屋里跑。

紧跟在后边的小姑娘王安安,也喊了一声:“奶,我咋闻见有肉香?”

姑姑侄女瞧见坐在灶坑前烧火的孙凤琴同志,都愣住了,忙去看自家笑意盈盈的老娘。

“家里来客人了?”这时跟着两个人进屋的王艳萍,见家里有外人,赶紧问了一句。

都不用王大娘给介绍,孙凤琴同志就能猜到,这几个人谁是谁。

小姑娘很好猜,才九岁,小丫头虽然又瘦又黑,长得也不像个九岁的,但那双大眼睛却是很有精神。

另一个同样很黑的姑娘,身高大概也就一米六左右的样子,和小姑娘一样,也有着一双很好看的大眼睛。

后进来的大高个,实际也不算太高,但和这家人比起来,一米六三四的身高,算是不矮了。

孙凤琴根据这个人的年龄判断,再加上这人的长相气质,猜测这人应该就是王艳萍王老师?

孙凤琴站起身,笑着说道:“你就是王艳萍王老师吧?我是肖毅晨的养母,你喊我孙阿姨,孙妈妈都行。”

“您好孙,孙妈妈,我这……”想要过来和孙凤琴同志握手的人,一看自己手上都是泥,又赶紧缩了回去。

“哈哈,没关系,我们家实际也是农村的,就你们干的这些农活,当年我都干过。”

孙凤琴同志一边说着,一边赶紧给几个人?水,倒进一个用来洗脸洗手的木盆里。

“快快,都过来洗洗,咱们很快就开饭了。”

孙凤琴同志一边招呼着,一边观察着几个人,只见姑嫂俩推让了下,最后还是王艳萍先过来,说了声谢谢孙妈妈,就大大方方的洗漱起来。

这地方家家户户还得挑水,看样子几个人都很珍惜这点水,王艳萍洗完了,实际那水都已经很浑浊了,接着王来香又洗了洗手,小姑娘王安安也过来洗了洗手,随后才又换了一盆清水,姑姑侄女又洗了脸。

短短几分钟时间,孙凤琴同志看不出来别的,就看出来这一家子都很懂事。

嗯,姑嫂之间都有谦有让的不说,几个人在和王大娘说话的时候,也都是笑意盈盈的。

从几张黑瘦黑瘦的脸上,这一刻,你是看不出来这家人有任何苦楚的。

尤其姑嫂俩,只要面对王大娘的时候,都会刻意把笑容挂在脸上,说出的话,也都尽可能的在挑轻松的话说。

啥庄稼长势可好了,王艳萍又说自己又带了个班,以后每月又能多挣一块钱等等。

和孙凤琴同志混熟了,姑嫂俩也会和她说说话,得知她老家是临青县李家庄的,都兴奋的说,她们头几年就听说过李家庄,都知道那里农民的日子过的比城里人都好。

比城里日子过的都好不敢说,最起码在李家庄,是看不见这个村这种矮趴趴的小土房了。

这一家人在孙凤琴同志这里,已经算是都过关了。

接下来就是要劝说她们,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走的问题了。

面条端上桌的时候,出去找人的王安安也拉着弟弟跑了回来。

随后跟进来的肖毅晨和小董,又和姑嫂俩介绍了一下自己。

想到肖毅晨信里曾经提过的建议,王艳萍难免会脸红,但孙凤琴同志注意到,这人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大大方方的招待起了几个人。

一张又破又小的小炕桌,不可能坐下这么多人,所以只有孙凤琴同志和王大娘,肖毅晨和小董,再加上个小狗娃,是在饭桌上吃的。

姑嫂俩加上小安安虽然是端着大碗站着吃的,但有孙凤琴同志在,几个人碗里都有不少肉罐头。

美食本就能让人的心情愉悦起来,再加上孙凤琴同志在饭桌上又提起了让她们一家人去城里当工人的话。

大家正兴奋的听着孙凤琴同志说话,就听外面传来了几个人的说话声:“三嫂,听说王壮战友来了,我和我大哥过来看看大家。”

王大娘一听这个人的声音,脸上的笑容立刻不见了,小声说了句:“笑面虎来了,准没好事。”

王大娘这话说的声音并不大,但孙凤琴同志和肖毅晨小董都听见了。

快速扒了几口碗里的面条,等几个人进屋的时候,孙凤琴同志正好放下筷子。

进来的可不止两个人,瞧见后边缩头缩脑还跟着好几个,看年龄有大有小,估计是这两家的儿子?

难怪这一家子女人斗不过他们,哎呦这哥俩是真能生啊,这一大家子男人,搁谁不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