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打断你全家的狗腿!

2个月前 作者: 林千山
第186章 打断你全家的狗腿!

第186章 打断你全家的狗腿!

“我是商人!”

看着台下一个个热情洋溢的笑脸,罗辉怕引起误会,急忙泼冷水:“商人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希望大家不要对桃源计划有什么误会。”

“这不是扶贫项目。”

“而是实打实的商业盈利项目。”

“整个桃源计划,是TT配套的文化内容输出基地和旅游项目,农副产品之类的生产只是附带产品,不是主要目的。”

“TT是家企业,还是家私营企业。”

“不是福利机构。”

“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请各位领导认清现实:桃源计划在投资过程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以赢利为目的。”

“请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目的和梦想。”

“当然。”

“我是铜城人,还是贫苦出身的穷人家娃儿,不会像真正的资本家那样压榨村民的剩余价值,对那些可怜人进行敲骨吸髓式的压榨。”

“凡是参与到桃源项目里的村民,都会得到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跟正式员工保持一致。”

“算不上福利。”

“只是做为人的基本良心和道德,以及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具体怎么选择实施桃源计划的村镇,我只有一个标准——找最穷的地方扎根。”

“……”

不打预防针不行。

铜城太穷了。

辖区内三县两区,其中四个头上带着贫困县的帽子,完全靠种地过日子。

其中两个县还是千沟万壑的黄土坡坡,吃水种地全看天意。

即便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很多村民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出门干活。

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就算有钱人家了……属于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正因如此。

罗辉才舍得每个县区都投一个项目点,算是对家乡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省内其他市的桃源计划只有一个项目点,算是能够做到亲疏有别。

其他省份更少。

排除一些自然旅游资源格外诱人的省份,他准备在每个省份投资一个项目点就行。

“好!”

大BOSS老何带头鼓掌,同时不忘替罗辉开脱:“小罗创业才半年,听上去融资了两千多亿,其实他能动的资金不多。”

“现在拿出二十亿对家乡投资,已经难能可贵了。”

“我希望各区县不要辜负小罗同志的一番好意,全力配合TT公司的桃源计划。”

“咱们齐心协力,帮农民兄弟把日子过好一点,也算对得起组织的信任了。”

“……”

有老何出面支持,桃源计划顺利过关,进入执行阶段。

散会后罗辉直接带着傅桃和五个隶属于TT总部的新品中层管理人员,驾车开始考察该项目的投资地点。

钱有点少。

听起来每个项目点可以投八个亿,好像很大一笔钱的样子。

实际上,真正按照网红旅游项目的规格去打造桃源项目,八个亿也就够投一个村。

镇都不敢投。

罗辉的格言是“要嘛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洒胡椒面的面子工程坚决不搞。

所以,对上车带路的白银区BOSS解释得很清楚:“狄叔,咱最好找个小一点的自然村,八个亿砸下去能天翻地覆的那种。”

“千万别找大的。”

“地盘大,人口规模大,需要的资金也大。”

“我怕八个亿砸下去什么都干不了。”

白银区靠着黄河。

水资源充沛,再加上有没落的矿区支撑,在三县两区里属于小日子过的比较滋润的那个。

乡村建设也普遍高其他四个小兄弟一头,看上去有几分小康水平的模样。

主要还是距离金城近。

沿河农民随便种点蔬菜、稻米什么的可以脱贫致富。

老狄对桃源计划也并不上心,只是碍于大税源的面子,不得不亲自陪同考察。

更乐意顺水推舟:“小罗同志,项目投资方向我替你考虑好了,就四龙镇的几个村子里挑个吧。”

“嗯,四龙镇我听过大概有一万人,好像山里没矿,人都住在河边?”

“命不好,那么大的山里除了石头啥都没有。草皮也不多,羊群都不大。”

“听说水稻很好吃?”

“烂河滩里庄稼长势好。水稻品质跟东北有得一拼,就是机械化程度不够,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也不晓得买点机械设备好好种地。”

“您是县太爷,高高在上的考虑的都是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可是,您有没有考虑过,年轻人为啥宁可跑出去打工也不种地?”

“罗总心里有气啊!”

“当然有气,一斤精米收购价才一块钱,谁种谁傻X!”

“咦,你家也是农民?”

“我家有地,却没种过,不划算,送给别人种了。只要他们帮忙交公粮就行。”

“区里也考虑过搞个黄河稻米品牌,可是……咱的产量不允许啊。就巴掌大点地方能种稻米,算上河对岸的靖远,年产稻米也不超过八千吨,搞不起品牌。”

“去看看吧。”

罗辉大致有了思路,索性不再啰嗦,扭头看着窗外的风景,琢磨着是不是该搞个稻米品牌。

黄河稻米?

还是有机稻米?

或者是农家稻米?

这玩意儿,关键还得看品种和种植方式才能具体确定。

窗外。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基本上都是红砖蓝瓦前院后厕,看上去十分整洁。

只是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黑洞洞的浓烟,有点煞风景。

不过。

这样的场景仅限于白银区和靖远县沿河地区。

铜城其他县区的山区里就惨多了,很难看到砖瓦房,基本上都是土坯房。

院墙也舍不得用红砖砌。

稍微有点震动,不管是砖瓦房还是土坯房,都会倒塌一片。

民国时期那场著名的大地震中,铜城也死伤惨重,至今都能从废墟里挖出皑皑白骨。

更要命的是。

这片区域正好是地震活跃地带,隔几年就要来一次。

命好点,振动幅度小可以躲过一劫。

命不好就直接噶了。

上千年以来铜城附近的人口数量上不去,是有原因的。

嗯!

确定了,就搞水稻品牌,顺便再搞个集水稻种植和肉鸭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模版村庄。

应该有点看头。

也正好吸引困在金城的市民前来旅游消费。

一举两得!

理清思路的罗辉拒绝了老狄把项目点放到河边村落的想法,选择了靠近山区的永信村作为桃源项目的投资区域。

“这啥车?”

“好高,好像是红旗。”

“真气派,四辆一模一样的大红旗。”

“县太爷来了?”

“谁家县太爷能坐得起这种车?”

“好像去村委了,走,去看看。”

“……”

傍晚时分,突如其来的车队惹得猫冬的村民议论纷纷,不由自主地跟着车队前往村委会所在看个究竟。

“果然,没有年轻人。”

罗辉下车露出友好的微笑,扫视一圈围上来的人群,忍不住吐槽:“我们好像来迟了,年轻人已经出门打工了。”

老狄忙着打电话联系村主任,没回话。

临时决定来永信村。

村委没人,只能由县太爷亲自联系了。

罗辉倒是不认生,直接凑向面露羡慕神色的村民:“大叔,有咱们村主任的电话没?我们是来投资的,想找村主任谈谈投资的事。”

“老板,你投资啥嘞?”双手揣在袖筒里取暖的红脸大叔好奇地发问。

“投得多嘞,伱给村主任打个电话,让他来哈嘛。”

“我给你说号码,你自己打吧。”

“行!”

“138****4572。”

“谢谢大叔,来抽个烟。”

拿到号码,罗辉从傅桃手里接过包烟塞到大叔怀里。

“可不敢,老板的好烟,咱农民抽不起。”

“抽吧,大叔,给大家散着抽,车里还有。”

“那……谢谢了。”

“是我谢谢你啊,帮了大忙了。”

“……”

拨通号码说明来意,村主任很快骑着摩托车一溜烟赶来,却被眼前的老狄吓了一跳。

连爬带滚地跑到老狄面前赔礼道歉,又急匆匆地开门烧火。

把火炉烧起来,又不知从哪里搜出个黑黢黢的茶缸开始煮罐罐茶。

迟迟没有听到老狄的批评声,村主任韦正才腆着脸绕着圈问起正事:“狄书记,谢谢您能想着我们永信村,把投资的老板直接给咱带来了。”

“别谢我,是罗总指名道姓地要来你们村投资,你谢谢他吧。还有,回头我给你们镇打招呼,全力配合罗总搞好投资项目,别给老子搞叉劈了!”

老狄指着混迹在老乡人群里聊天的罗辉小声嘱咐。

韦正好奇地凑向老狄:“啥老板,这么年轻?比我儿子还小。”

“你们永信村命好,罗总准备在你们村投八个亿,搞旅游项目。八个亿,你们这百八十口人几辈子都花不完,赶紧把娃娃们都叫回来挣钱吧。”

“八个亿?”

“嗯,开过会了,确定了,就是这个数。”

“额滴个娘嘞!狄书记,你可不能蒙人。”

“没出息的东西!别看人家罗总年龄小,腿粗着哩。拔跟汗毛都比你腰粗,给老子小心伺候着。”

“那,旅游项目是真的?”

“真的,肯定是真的。别怪我没警告你啊,不许跟罗总耍小手段,咱们区的税收还指望人家呢。你敢把人给我气走,小心我打断你的狗腿。打断你全家的狗腿!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