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万世粮仓

15天前 作者: 明镜要高悬
第542章 万世粮仓

第542章 万世粮仓

安南全国可耕粮田面积达六成以上。

其中的红河和湄公河号称‘万世粮仓’,从古到现代都是鱼米之乡,总面积有七千五百多万亩,并且能种三季稻。

这要全部利用起来,仅这两个地方,按赵与芮海外三成税率算,最少就能征好几千万石税。

所以赵与芮在西线两个蒙古打仗之际,决定在局部打一场小型战役。

这在其他王朝,可能要动员极大,耗废极大,还可能损失惨重,但在赵与芮的大宋是没这种问题。

现在大宋的武器基本已经形成几百年的代差,加上赵与芮的开挂引导,打这些小国家都是摧枯拉朽式的。

宋军水师现在又是世界第一,从海面上进攻更加方便便捷,运输也容易。

赵与芮打算开始培养年轻将领,此战兵分三路,用三个年轻将领。

北路军从宁夏往南,向大理打,先攻灭大理,然后征收大理的马,擅长走山路,可以做为运输用,进入安南。

主将用张珏,副将刘垣,张珏十八岁到合州驻钓鱼城,和张宣就认识了,后来推荐给赵与芮,赵与芮不认识张珏,其实他在宋末也是仅次于王坚,余玠等将的后期名将。

南路军主将王安节,副将孟之英,从婆罗出兵,在占城登陆,先打占城,再打吴哥王朝,最后三路汇合,齐攻暹罗人。

前面说过,南宋是最早用到擒纵机构的,但在赵与芮手上,他们提前发明了原本欧洲到十六世纪才用到的冕状轮擒纵机构,因为赵与芮这步提出来太简单,即用钢发条代替重锤。

“征服之后,当地官员勋贵和读书人,读书人都不要用,全部改成学汉语。”

赵与芮要着手培养大宋年轻一代将领,并且将二代们,大都为副将。

没几天,除了孟之英还在婆罗之外,其余各将先后来到临安城,面见皇帝。

打这些地方基本不用带中重型火炮,只要少带几门轻型火炮。

元贞十二年,赵与芮让太史局研究钟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现在终于弄出几台挂钟。

历史的经验告诉赵与芮,安南这种地方多次被征服,多次反抗,起来反抗的,全是原来的官员勋贵和皇室成员或富人,因为这些人会串连起来,普通老百姓才不会串连。

这六位主副将全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除了张珏、李庭芝不是官二代,像刘垣是刘整长子,曹世雄是曹友闻长子,王安节是王坚儿子,孟之英是孟珙儿子。

当然,最重要的事还是查抄财富,除了普通老百姓,这些国家的官员,皇室,有钱人全部都要查抄掉,能弄多少是多少,按赵与芮的理解,就大理,暹罗、吴哥,安南,占城这五个王朝,如果国内富户有钱人全部抄完,随随便便弄几個亿花花是没问题,少一点,一个亿也能弄的到。

攻坚时,多用汽油弹和手雷,一定不能手软。

赵与芮亲切的招待了他们,还请他们一起共进午餐。

午餐过后,赵与芮带诸将往另一个大殿去。

诸将一一点头,牢记皇帝陛下的话。

诸将都跟在后面,表情新奇,毕竟很少有皇帝会带着大将们在皇宫内到处转。

东路军主将李庭芝,副将曹世雄,从海南岛出军,在安南著名的海防口登陆,直入安南。

不一会,众人来到一个大殿内,只见大殿中间摆放着几个一模一样的东西,上面是个圆形,下面有根柱子,有人高那么高。

又道:“有些山民土著,男女老少皆兵,防不胜防,前期千万不能心软,当尽快扫平抵抗势力。”

并向他们讲述打东南亚的注意事项。

军中多带狗,多带郎中,各种抗痢疾的草药,防中著和瘟疫。

赵与芮现在不一定要把这些人全杀光,可以全部迁走,迁到婆罗,中亚省等,凡不肯迁的,则杀。

不但减轻了钟的份量,也改进了擒纵机构,这是正式进入小型机械钟表的第一步。

原本太史局三层十二米高的水运仪象台,直接缩小成眼前这么大的机械钟。

这虽然是小小的一小步,却是历史的一大步,历史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由德国的亨莱思想到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因为赵与芮穿越者的原因,提前了数百年。

这一步让十几米高的水运仪,直接变成一米高的小型钟。

因为原先的重锤需要水力作用,需要巨大的机械和水力装置。

现在改成了钢发条,用小型齿轮,替换了巨大的水力装置,又不需要重锤,缩小了他的体积。

按照赵与芮的要求,上面显示了十二个时辰,包括每刻钟。

但目前还没秒针,只有分和时的显示。

“呐,这叫钟,大钟,摆钟都行,反正叫钟,叫钟表也可以。”

“你们三路大军每路带一个,你们看下面的柱子可以收缩起来,就没这么高了,不能太颠簸。”

“我们现在把每天十二个时辰,看成十二个数字,这是一点,这是二点——,这是一刻钟——”

赵与芮给他们解释了下,几员大将基本都能听懂。

“前期可以看看时间,等你们三路大军汇合后,可以通过这个来约定战事。”

“比如约好了九月八日,上午八点在某处集合。”

“下午四点开始进攻。”

“可能会有少许误差,军中会配备相关工匠和太史局官员,通过其他方式,确定时间准不准。”

众将听完怎么说吧,感觉这东西不是很有用,可有可无的,但也不能少皇帝的兴,都连连说是好东西。

赵与芮知道他们的想法,只好道:“这玩意以后能越做越小,将来每个人可以带在身上,每个营都有一枚,就能知道时间,协同作战,准确准时,还是有些用处的。”

众将连连称是。

这玩意要改小,还得看擒纵机构的发展,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出现后误差越来越小,所需的零件也变少,那就接近后世的手表了。

几位大将在临安呆了几天,面见了皇帝,听皇帝当面授谊,然后带着几个大钟各奔各个方向。

东路军主将是李庭芝,他和曹友闻两个儿子曹墀,曹世雄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然后一起上学,后来一起考上军官,都没有得到任何照顾,完全靠实力进入大宋军队。

李庭芝从军后先跟随水师去了大员,在大员呆了两年又去汉州,汉州呆了两年后又到婆罗,不但精通水战,同样善于步骑。

因表现突出,在婆罗的皇长子赵祺也推荐了他。

这次李庭芝为东路主将,在海南集合兵马,从安南登陆。

在这次升为主将之前,他只是婆罗省某军二将准备将,这下算是突然提拔,升了几级,因为手中会有两万军队,约三个多军。

赵与芮敢用这些年轻人,除了他们经过系统的军事学习和实战锻炼外,还有大宋武器的碾压,是不可能失败的。

李庭芝和曹世雄先自回家,交代一番后,第二天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带上皇帝御赐的钟,上船往海南去。

与此同时,临安城也正从四面八方调用物资和人手往海南集合。

参与李庭芝的兵马约三个半军,都是从福建,大员,海南、汉州四省抽调。

所有人马先到海南集合,然后由水师运送到安南海防。

朝廷准备十一月出击,天不是很热,进入十二月后天气降温,对宋军有利。

宋军冷了可以穿棉甲,防御力又高,安南那边甲胄就远远不如他们。

李庭芝到海南时才十月份初,然后能看到四面八方都有船到海南集合,每天有人向他们的总部报道,他忙的不可开交,还好在学校学了很多东西,前期大本营的武将军官也配齐了。

他到海南二天后,一船草药和郎中来到海南,这是朝廷从医学院和地方抽调了六十个郎中到他军中,带来了各种针对东南亚亚热带地区的草药,以及重要的防虫防毒防蛇药。

李庭芝手中约两万军队,四十个营,按朝廷的编制,以前每个营都有一个郎中,这次又可以每营加一个,多出来二十个郎中随机分配。

郎中们到了海南后,还要在当地征收学徒工,随军打打下手,并会支付一定的银钱。

在征战中,抓到当地的郎中也会充进军中备用,总之朝廷对郎中和疾病非常看重,李庭芝在集合的兵马过程中,每天各营都有郎中在宣讲防病,防痢疾,防瘟疫,防瘴气等各种知识。

十月初四一大早,李庭和副手曹世雄两人各带了几位亲兵到了一个营中。

只见全营五百多人,五个都分成十个组,每组五个伍,五十多人,由一个郎中在讲课。

十个郎中同时在给一个营上课,朝廷要求一个月内,给全军所有营全部上完。

上课的除了郎中,还有军中的参军,参谋等,所有课程大概有六节课,三天上完,每天两节。

相比宋军现在艰苦的训练,很多人还是喜欢上课居多。

当天李庭芝到时,郎中的第一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他再三强调:“这边天气热,很多人看到水源就下意识捞起来喝。”

“一定不能这么干,所有的水都浇开了再喝。”

“出征前,大伙都要带好烧开的冷开水,没水了就得浇开再用。”

“这里的水中有寄生虫,大概是这样模样。”那郎中一半是吓唬,一半也是真的。

然后在后面黑板上画了根长长的线虫。

“这虫子很小,只有朝廷高度的望远镜才能看清,比头发丝还细,一旦喝进去,它们会率先吃你的脑子,然后吸你的血,慢慢你就脑死亡,要么变成一个白痴,要么变成疯子,然后卒死。”

这完全赵与芮是吓唬宋军的,他自己胡说八道,然后让郎中们也这么说,但这招很管用,下面听的人脸色大变。

马上有人举手:“是不是浇开了就没事?”

“是的,水浇开后,里面的所有寄生物细菌等,都被杀死了。”

“山林中多有瘴气,毒虫,大伙都要带好相关的草药,如硫磺,樟脑丸等——随身备用——”

宋军这时已经装备了樟脑丸,樟脑丸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天然的即用樟树叶进行蒸馏,得到樟脑油,然后会加入绽粉内揉成团,就成简单的樟脑丸,利于携带,有的宋军部可能都不会加入绽粉,直接带油。

古代制樟脑油利润比较高,后世就变成一斤二三十块,没什么利润,加上化工可以合成,慢慢天然的樟脑丸也没人弄了,其实天然的对人体没什么伤害,是比较好的。

李庭芝在学校也学过这东西,但不是主流有点忘了,当下便拉着曹世雄坐后面听,同时对身边两人的跟随们道:“你们将来也是有机会做统兵大将的,都听听,学学。”众跟随忙站直身体,一副凝神听着的表情。

“南方多瘴气,瘴气是什么?”郎中又在黑板上画了起来:“像我们所说的痢疾、疟疾、脚气、中毒、黄疸,还有出血热,都算瘴气。”

“南方影响最大的就是疟疾。

一旦发病,要么先寒后热,要么先热后寒,也就是先发冷,后发热,或先发热,再发冷。

有人以为瘴气就是气,其实不然。

准确的说,他就是一种细菌,这细菌为何物呢,下官也说不清,只有陛下能知晓。”郎中说到这里,还帮赵与芮拍了个马屁,下面的官军们也是一脸崇拜,皇帝陛下当然是他们所有人的偶像了。

“总之也可以这么想,反正这细菌就是很小,听他的名字,细,就知道了。”

郎中在后面随便画了个两样东西:“如果这个是芝麻,那这个是就是细菌。”

他画的芝麻有手指头大,细菌却像芝麻大,这么形象的一比喻,大伙就知道细菌非常小了。

“瘴气其实就是细菌,它一般不是在那些南方的烟雾气中,而是寄生在蚊虫毒虫身上,要通过蚊虫毒虫叮咬来传染。

所以我军进南方后,一定要多带防虫草药,避免毒虫叮咬。

遇到烟雾气和毒虫较多的地方,可以先用燃烧弹,火烧灭毒虫。”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