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我为辽东王

1个月前 作者: 键盘战斗家
第二百六十八章 我为辽东王

对于将军放弃上策,选择下策。贾鉴仍然不满。对于下属的不认同,唐清安并没有因此而生气,选择的是耐性的说服对方。如果对每位有不同意见的下属,就弃之不用,那他很快就会无人可用。而这些能有不同意见的人,至少都是用了心思的,才能有自己的想法。贾鉴虽然不认可将军,却内心实则对将军敬佩至极。前番将军召集数千队长大练兵。他本不是军中之人,也极有分寸,绝对不会和文官,更和武官中有牵扯。因此。贾鉴在金江镇,可以说是一名独属臣。不过那天将军特意让他去看。他看到了。那一晚。将军没有去参加军中的晚宴。因为很多队长,已经到了要割血明志报恩的激烈行径。“这就是我,为何不愿意在蛮族未灭前,就带领辽军去霍乱国内的原因。”将军是对他这么说道。他笑而不语。他看到的是将军这番出人意料的手段,收拢了数千队长之军心。这数千队长之心在将军。那么将军就稳固如山,谁也无法动摇他的地位。每个人的环境不一样,认知也不一样。唐清安无法把自己的认知灌输于人。能改变人的认知。古往今来只有一个人办到了。他虽懂,却办不到。贾鉴负责机密事务,他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意,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置各种事宜。所以唐清安这段日子来,经常召他来剥析志向。民心所向,军心所指,无坚不摧!人们常以为辽东无法成事,其实大为错误。辽民但凡能吃上一口热乎的,生出丁点力气,不可计数的人不顾性命的杀蛮。辽东各地同样不可计数的义民。不过这些义民,没有留在史书中,只留在了寥寥数言的杂记里。这些手无寸铁,没有补给也没有粮食的义民,逃散在各地无法形成呼应。很多的义民在长白山脉里决不投降,蛮族哪怕十倍十数倍围子,也无可奈何。这无数处的义民,靠着拳头让蛮族无法摧毁,最后却因为粮食而大量的饿死。大周朝廷但凡能支援。只靠着这些义民就能让蛮族败退。只要谁能带来粮食,谁能为他们提供武器,这些人不但没有野心会和人争权夺利。反而会变成这个人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辽军。唐清安从来都是避免这个称谓。在他心目中,金江军绝对不是辽军。未来必定是以救世主之态,来站在全国百姓面前,而不是武夫作乱,以武得国。这。……对不起数百万信任他,把命交给他的辽民。将军的确不是武夫。是具有大格局之伟才!贾鉴心服口服。可是将军有些太过仁义了。“任何事过犹不及,将军如此仁义,朝廷会领情吗?”“我没有指望朝廷领情。”唐清安知道贾鉴在担忧什么。狡兔死走狗烹。只要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很多人到了这一步,都会开始防备。金江镇需要防备朝廷。因为朝廷在对付金江镇。金江镇是没有积蓄的。按照节度府的计划,明年金江镇才会有多余的积蓄。而他这回要出动数万军。挤出了金江镇本就不多的潜力。那么势必影响金江镇明年的计划,耽搁金江镇积蓄力量的时间。而时间紧迫。金江镇处于朝廷和蛮族之间,缺的就是时间。因此。很对人反对这回出兵。贾鉴同样如此。文官心里反对,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即可,武将反对,但是他的军令一下,大军就能出动。唯独贾鉴。他奔波各地,收拢各地机密事务,都需要当机独断,权利极大。所以唐清安不放心贾鉴。朝廷还是人心中的朝廷,是大势。蛮族还是那个蛮族,仍然强盛不可小觑。倒是金江镇。年年都在物资断绝的钢丝上行走,但有意外之事,则形势无法挽回,有倾覆之险。小书亭介时。只能选择放弃收留的部分的辽民。部分辽民,以百万计。请神容易送神难,这在金江镇境内的百万辽民,谁也都会恐惧。会不会成为导致金江镇民乱,谁也不敢保证。时间。上下都知道金江镇缺少时间。所以很多人不明白,将军为何一意孤行。唐清安深知形势,不惧蛮族,不惧朝廷。可是旁的人做不到。“你当知我极为关注陕西之事,你也同样知道,陕西各地民不聊生,其实不只是陕西。国内百姓都生活的极为困苦,不过陕西更重,已经不少的百姓聚众起来。所以我认为大周局势堪忧,欠缺一根火星而已。”贾鉴虽然服气将军在金江镇的威望,却不认可将军此言。将军不认为朝廷能对付得了金江镇,理由就是在此事上,实在是太荒谬。“民乱亘古及今从不停歇,太过久远不提,前明从立国之初民乱不断。大周同样,而这些年比起前明更甚,可是民乱成不了气候,遍观千年历史。只几次民乱才摧毁了国家的统治,将军为何这般轻信陕西的民乱就能摧毁大周呢?”“因为不只是民乱,还有军乱。”军队作乱,从来都是自上而下,因为将领的野心。唯独大周不同。大周全国各地多次的军乱,都是底层的士兵自发鼓动起来的,从下逼上的作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唐清安说道。贾鉴愣了愣,不过还是不敢认同。“将军把希望放在民乱之事上,此事太过玄乎,那万一民乱成不了气候呢?”唐清安认真的看向贾鉴。“那我将为辽东王,五年平辽,二十年征服日本,再用二十年向东向南去征服,老死在征途。”人的格局是不断成长的。穿越前。唐清安从一名喜欢玩闹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鼎立门户,一门心思担负起家庭责任的一家之主。这是他的成长。穿越后。他到底不是真伟人,没有其魄力,没有信心能改变这个时代,改变深烙人心的儒教。这需要一批志向坚定的高举薪火者,乃至土地上血流成河。他没有这份本事。知道道理,不代表就能做到。如果知道道理就能做到,那世界将不是这股模样。所以从穿越时,他想要出人头地,往这方面而努力,而到了辽东后,在血与泪之中。他建立了金江镇。金江军有觉悟,是天下强军。而这辽东风云的悲苦之中,他同样也在成长。每个阶段人的追求是不同的。数百万辽民信任之心,就是督导他走上正道的无形的“鞭子”。贾鉴愣住了。他是万没有想到将军竟然是如此之志。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将军。但凡古今有将军如今之势,莫不是以入主中原为目标,以此而延伸出各种谋略。原来这才是将军不愿和蛮族媾和,哪怕金江镇没有积蓄,也要挤出积蓄打断蛮族进程的目的。选择放弃了上策,不愿坐山观虎斗,而是亲自下场,以金江镇之潜力来助力朝廷。将军不以入主中原为目标,而是以打败蛮族为目标。那么一切都可以解释的通了。贾鉴镇定不了。他内心的情绪无法言喻。将军到底是妇人之仁,还是格局高远之伟岸之人。他判断不了了。因为历史上,好像没有人做出将军这种选择的人,他暂时想不到,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成王败寇。这句话堵在了他的喉咙中,他有些不想说出来。唐清安认真的看向贾鉴。“如果陕西民乱不能成事,说明大周国内总体上百姓还是安居乐业的。既如此的话,金江镇数百万军民,绝对不会背负上霍乱国内百姓的恶名。不然对不起他们这些年来吃的苦,我更对不起他们对我的信任之心。”没有老百姓不心向太平。数百万辽民,信任将军能带领他们拔乱反正,消灭蛮族,让各家安居乐业。为了未来民族的生存空间,唐清安可以做到带领金江军远征海外。他当然也想入主中原,治理各地。但绝对不是以打破国内百姓平静生活“将军乃仁义之人。”良久。贾鉴复杂的说道。“你当知我心,盼你以此为重。”贾鉴内心沉重的离开。第二日。节度府各马,带着第一军令,奔赴各地。粮草从各地开始送往盖州,岫岩,凤城。真的不多。可是各库已空。济州岛开市,唐清安顾不上,交给了李成贤。一队队的金江军,带着鸟铳,大刀,铁锤,盾牌等武器,气势汹汹,毫无畏惧的奔向前线。营口,涌出了军队。斜烈站,涌出了军队。寛旬,涌出了军队。……“将军。”葛世峰跪在了唐清安身前。当年的瘦弱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孔武有力,面露精悍,浑身杀气的年青小将。“去吧。”唐清安知道葛世峰所求何事。葛世峰磕头,起身,擦泪,坚定的离开了亲卫营。葛世峰带头。他有滔天的血海深仇要报。他的兄弟们。李如靖,徐聚费,赵学颜,潘驯。这些军中子弟,愿意帮他,愿意随他奔赴凶险的战场,放弃亲卫营这等最佳升官所在之地。“去吧。”唐清安轻声说道。金江镇的雏鹰们。要出巢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