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清芷开夜宴

1个月前 作者: 沧海不笑
第275章 清芷开夜宴

第275章 清芷开夜宴

清芷斋。

外头细雪夹着寒风,已经肆虐了半日,空气变得冰寒彻骨。

正屋的雕花窗棂的边角处,都凝结出半透明的薄冰。

园子里青桐树枝条上,屋檐上的黑蓝色琉璃瓦,抄手游廊的靠座边沿,都积满了厚厚的积雪。

正屋外的门廊上,放着一尊红泥小炉,一个苗条婀娜的身影,正弯腰拨弄着炉火。

火红的炉火照耀着雪润的俏脸,异常的娇丽夺目。

她听到院子里传来踩雪的声音,回头看去,一脸欢喜:“少爷你回来啦!”

“英莲,干嘛在这里烧炉子啊?”

“你进来就知道了,少爷,今天下衙怎么这么晚?”

“今天回来,直接去了荣禧堂和老爷太太道别,所以回晚了。”

五儿想到这些,担着的心思松了一些,笑道:“还不知道这次三爷要去多久呢,待会儿多吃我们几杯酒。”

英莲蹦跳的走过来,牵着他的手就往房里走。

又去了捧了一坛早备下的绍兴女儿红,二十碟冷盘果肴,一一摆上。

说完便带着四儿,去厨房取早让柳嫂备下的热菜。

只有在这里,不用与人勾心斗角,不用权衡利弊,更不用防患未然,防备那些莫测的危机……。

即便这样难,三爷还不是硬生生挣来了前程,他这样的能为,到哪里都不会吃亏。

贾琮听她语气中有些黯然,笑道:“放心,我又不是没吃过苦头,还照顾不好自己。”

芷芍见了笑着迎上去:“三爷明天要北去办皇差,今年是不能在家过年了,我和五儿她们商量过了。

正屋里点了二十多根蜜蜡,照的四处纤毫毕现,一片亮堂堂的。

只有在关上院门的清芷斋中,他才真正感受到家的感觉。

晴雯上前笑话五儿:“就伱瞎担心,三爷都能考解元做大官,还能管不好自己吗。”

没过一会儿,融和馨香的热气便溢满正屋,将屋子里的寒气驱散干净。

又在炭上放了六七片素香,撒了杯苏合清酒,点燃了炭火,盖上熏笼盖子。

五儿上来帮贾琮换去外裳,脸上带着笑容:“上次去金陵还能带着我们,有人照顾吃睡,这次可是没有了。”

晴雯和娟儿抬了张花梨圆炕桌子,安放在东墙的那处大炕上,那炕底早已烧得温热。

英莲筛了一壶酒,在温酒盆里灌满水,在门廊上的红泥小炉中烫酒,迎着漫天飘洒的细雪。

贾琮见她们各行其事,井井有条,充满安逸和归属的感觉,心里一片宁静平和。

五儿想到当初他在东路院,过得可不是好日子,三天两头被训斥挨打,可不是苦过来的。

今年院子里提前过个年,也给三爷践行,我们都安排好了,你安心坐下吃酒就行了。”

芷芍和英莲移开半人高的熏笼盖子,在里面整齐层叠好银霜炭。

等到五儿取来食盒,摆上热菜,一桌子的冷盘果蔬,水路八珍,琳琅满目,香味飘洒。

芷芍等都去了繁琐的珠翠钗簪,卸去妆容,脱去正装,换了简便的长裙短袄,拆了满头秀发,都只随便挽着纂儿。

依着贾琮左右,在花梨圆炕桌子团团坐了,一张张清汤寡水般的俏脸,都带着温软惬意的嬉笑。

似乎她们要在贾琮远行之前,给他最温馨舒缓的记忆,让他行走远方之时,能记得早点回来。

对贾琮来说,这就是世上最美丽的妆容,最绝妙的景象,这才像是真正的家。

只要归来依然温情满怀,不管是满身征尘,还是争斗拼杀,都能涌起无限勇气豪情,一切都能等闲视之。

席间或是猜拳,或是酒令,或是各自说有趣的糗事,欢声笑语,烛火煌煌,铜鼎烟尚香……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酒尽妆薄入梦眠,等都贾琮醒来时,窗外已微微发亮。

发现自己睡在大炕上,不知谁给自己枕了玉色夹纱新枕头,身上还盖了一条薄棉锦被,身下的火炕暖融融的。

空气中飘荡着残妆脂粉的余香,突然感到一个纤细温热的身子,正依偎在自己怀中。

他掀开锦被,香馥馥很是好闻,发现英莲蜷缩在那里酣睡,一张小脸红扑扑的色如海棠……。

而身后还传来细细的呼吸声,发现晴雯身上盖着棉衣,在那里大睡。

大炕的那头挤着四儿和娟儿……。

西窗的小炕上挤着芷芍和五儿,正睡得深沉。

大炕上的花梨圆炕桌子上,杯盏狼藉,那个女儿红的酒坛子,翻倒在地上。

昨天几个人居然喝完了一坛子,当然其中有一半,都是贾琮被她们连哄带劝喝掉的。

贾琮起床微微伸了一下腰,昨晚还真喝多了,还好没出什么事……。

昨天估计自己醉倒在大炕上,所以其他人也都没回自己房,都挤在正屋里陪自己。

他只是下炕走了两步,五儿和芷芍就醒了,很快整个清芷斋都在舒梦中醒来。

五儿去烧了热水,让他沐浴洗去酒气,等到贾琮穿戴梳洗的差不多,就听到外头传来敲院门的声音。

……

梨香院中,薛姨妈见女儿起了大早,梳洗完毕就带着丫鬟莺儿出门。

薛姨妈知道今天琮哥儿北上,自己女儿定是会去送的,心中有些无奈。

宝钗马上就要及笄之年,那琮哥儿北上听说好长时间才回,也是好事,到时让姐姐探一下老太太的口风。

不然这时间长了,必定要生出事情来,到时候就难回头了。

……

等到晴雯去开了院门,发现门口已站了一群人,家里的三位姑娘,还有林姑娘和宝姑娘。

晴雯知道三爷虽不得老太太喜欢,可家里几位姑娘都和三爷亲近,这必定是来给三爷送行的。

清芷斋虽然不算小,一下子进来这些人,将主屋站得满满的,显得人气很足,倒是减轻了许多送行的愁绪。

贾政也早就安排的小厮,帮贾琮安置好马匹行李。

后角门外,贾琮和黛玉等姊妹道别,众人看着贾琮上马,又回头向她们挥手,马蹄声响,那身影很快消失在巷口。

黛玉忍不住流下泪,又很快擦干净。

……

贾琮策马去了城北火器工坊,五百名火器兵早已安排好在那里待命。

本来这次刘士振建议,贾琮带上几名火器工匠随行,毕竟这么大数量的火器,要跨越上千里的漫长距离。

途中可能出现碰撞损耗,需要几个懂行的人保养维护,但贾琮考虑后还是拒绝了。

辽东镇目前在与女真交战中,任何难以预料的情况都会发生,如果携带火器工匠,万一中途走失,甚至是被俘。

那工坊中的火器营造技术,还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不想冒这种风险。

只是让工匠对瓷雷和火枪做了最妥善的包装,杜绝途中产生不必要的损耗。

而且火器的维护和简单维修,他自己都清楚,也能应付不时之需的情况。

部分瓷雷的引信和雷体被分离存放,使用时临时安装,确保沿途安全。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贾琮还是保留小部分安装引信的瓷雷,以备沿途紧急之用。

没一会儿,五辆装满火器的大车,从火器工坊依次驶出。

在贾琮的带领下,由五百名五军火枪营士兵护持,往北走了十几里,便上了北向的官道。

车轮滚滚,战马轰鸣,向着登州的方向浩浩荡荡进发。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