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勋恩意锵然

1个月前 作者: 沧海不笑
第313章 勋恩意锵然

第313章 勋恩意锵然

荣国府,梨香院。

宝钗正在摆弄一条靛蓝羽绉面雪狐鹤氅,俏脸生晕,眸光流转,似有喜意。

这是上午五儿送来的,说三爷从辽东带来送宝姑娘的。

上次贾琮去辽东前,宝钗送了他一件熊皮大氅,非常合用,甚至率军出征清元集时,都随身穿着。

这次从辽东返京,辽东将帅送了许多土产,其中最多的便是各类裘皮,贾琮特意挑了这件给宝钗做回礼。

其实宝钗聪慧精明,她心里也清楚,贾琮送一件鹤氅,多半只是礼数,并不代表什么,不过心里还是很高兴。

薛姨妈进来见女儿把玩一件崭新的鹤氅,乳白细密的雪狐裘甚是亮眼。

薛家是大富之家,什么珍贵的裘皮都见识过,这种上等雪狐裘也不算稀罕。

她刚才在堂屋,看到贾琮的丫鬟送东西过来,模样生得极标致,好像叫五儿。

薛姨妈笑道:“伱也是个傻的,这贵家子弟,有没有爵位,就是天差地别,又怎么会是一样呢。”

没想到后来他那一番话,过继的事情居然不是好事,甚至风险极大,倒是让她白欢喜一场。

“妈,你都说什么啊,又不是我一个人得了,园子里的姊妹人人都得了。”

突然听女儿回了自己一句:“我倒是希望琮兄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庶子。”

不过她毕竟做了半辈子皇商之妇,见多识广,心思其实比她姐姐王夫人还要灵敏些,略微一想,便明白了女儿的意思。

那日在荣庆堂,薛姨妈听到贾琮要过继宁国一脉,转庶为嫡,当时心头一片火热,以为贾琮就此就要发势。

连自己姐姐这几日都有些闷闷不乐的,薛姨妈便知道府上传言,八成是真的。

“丫头,我看琮哥儿心里倒是记得你,巴巴的送了件这么好的鹤氅给你,不过也不奇怪,谁让我女儿生得这么得意。”

这话听得薛姨妈一头雾水,这算什么道理,普通的庶子还比一个爵爷好了。

随着这几日流言传扬,薛姨妈的心思有些活络,不过眼下都还说不准,自然不好和女儿说破。

这琮哥儿虽是个庶出的,也不得老太太欢心,但真架不住他怎么能折腾的,也是不得了。

宝钗话语中似蕴着无奈和忐忑,说完便拿着那件鹤氅进了里屋。

看女儿这稀罕欢喜的样子,这条雪狐鹤氅定是琮哥儿送的。

薛姨妈叹道:“这琮哥儿也算个争气的,虽然没过继到宁国,都说他在辽东立功,这次能被封爵嘞。”

宝钗听出自己母亲话音异样,回头又看到薛姨妈探究的眼光,脸上忍不住一红。

自己姐姐之所以想撮合女儿和宝玉,一是相中了自己女儿,还有就是因和自己是姊妹之亲,并不把门第之类放在心上。

宝钗一听这话,秀眉微微一颦,说道:“不管琮兄弟封不封爵,在我眼里都一样。”

薛姨妈知道自己女儿很相中贾琮,照道理那小子能封爵,女儿应该高兴才是,怎么反而闷闷不乐。

不过这些不关她的事情,她自然不会理会半分。

薛姨妈当然清楚,自己姐姐担心什么,不外乎贾琮太出色,压住了她的宝玉。

不过这几日府上又都在传,琮哥儿在辽东立下大功,皇帝八成要封爵位给他。

但府上老太太却对金玉良缘之说,一直不以为然,还总是说宝玉命中不能早娶亲。

其实是宝玉是荣国府嫡子,又是老太太心中的凤凰,按老太太的意思,宝玉要娶个官宦名门之女为妻,才叫门当户对。

比如像老太太的亲外孙女,生得天下一等得意的林姑娘,出身五代列侯之家,进士探花之女。

自己的女儿虽然也不逊色,但是薛家从上一辈,就没了正经官宦出身,虽然名为皇商,但却是逃不脱一个“商”字。

琮哥儿如果只是一个普通荣国庶子,倒和女儿匹配,可要是封了爵位,一个贵勋怎么能娶商贾之女为妻。

薛姨妈虽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但这似乎是明摆的事情。

如今她才意识到,搞了半天,这琮哥儿竟比宝玉还显得难以高攀,这算个什么事情。

而且,薛姨妈没想到,女儿宝钗对贾琮用了这么深的心思,为了将来有可能跟他,甚至不想他被封爵,只是个普通庶子。

女儿一向聪明,心中志气,遇到这小子就疯魔了,竟生出这么傻的念想。

……

荣国府,黛玉院。

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一只青玉璃纹香炉,吐着袅袅奇香。

此时已入夏,天气日渐炎热,黛玉穿了件水绿纱衣,淡蓝抹胸,一条高腰白纱裙。

绣床上一件精美的红缎绉面雪貂鹤氅,叠得整整齐齐的。

这是贾琮昨天送给黛玉的,只是如今穿不上了,要等到年底才好用。

不过贾琮还送了另外一件礼物,似乎更得黛玉的喜爱。

此刻这件礼物正被黛玉铺在书案上,她让紫鹃将轩窗支得高高,让室内的阳光能充分照射进来。

她自己伏在书案上,低着头,鬓角一缕秀发垂落下来,明眸水润凝光,嘴角微微翘着,伸出一根纤纤玉指,在那上面轻轻描摹着。

那是一张图舆,用整张小羊皮精心销制,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山川河流,其中一条红线蜿蜒转折,几乎穿越整张图舆。

红线的起点是神京,中途经过高密县、广宁城、鸦符关,红线的终点是鸭绿江畔的清元集。

贾琮是在这份图舆上,把这次辽东之行走过的地方,都用红线画了出来,可以说花了不少心思。

因为他去辽东之前,黛玉曾经心神不定,在图舆上查看他到底要走多少路,要经过多少地方。

所以贾琮在返回神京的途中,花了不少心思,做了这份别致的图舆。

紫鹃端了热茶进来,见了自己姑娘的模样,忍不住微微一笑。

自从三爷去了辽东,姑娘老是对着图舆来回看,还老是发呆。

如今三爷人回来了,居然还送张更大的给姑娘,姑娘这病根算是烙下了。

……

大周宫城,乾阳宫。

吏部尚书陈墨,礼部尚书郭佑昌正站在下首,今天他们进宫是为了辽东女真之战,功勋将领的封赏之事。

之所以礼部尚书郭佑昌也在,是因为封赏的将领之中,涉及到爵位册封,关系到礼部相关册封礼仪规矩。

这份封赏名录已经过内阁商议,对里面的封赏规格也基本达成了一致。

嘉昭帝仔细浏览这份封赏名录,他的名字更多的落在名录的第一行,那些写着贾琮的名字。

嘉昭帝看着这份名录,微微的眯着眼睛,想起昨天午门那辉煌宏大一幕。

昨天的献俘大典非常顺利,场面隆重威武,千军呼应,百官朝拜,四夷臣服。

这必将成为嘉昭朝浓墨重彩的显赫一幕。

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策马领军献俘,一身戎装奉表宣告,引动千军夸功朝拜的英武少年。

他更想到重华宫中,那久不问世事的父皇,居然也对这少年予以青睐,还让太上皇后给这个少年赐礼。

嘉昭帝心中突然生出一种不平之气。

或者在幼年失去生母扶持,多年潜邸的默默无闻,活在父皇兄弟光芒阴影下的压抑,这种不平早就隐遁胸襟。

这少年是他一手拔擢,做的是嘉昭朝之臣,立的是嘉昭朝之功,显赫的是他嘉昭帝的拓疆之业!

难道自己对他的封赏恩遇,还会弱于父皇对他偶尔生出的青睐赏识!

即便他已登基十余年,但他知道,天下臣民,无时无刻,在做着评判。

他的施政作为与父皇的武略功业,孰胜孰劣。

嘉昭帝拿起朱笔,思索片刻,在那份封赏名录的第一行,添加了几行字。

然后将名册发还给吏部尚书陈墨、礼部尚书郭佑昌。

郭佑昌看到那份名录上,被圣上新批注的两行字,脸色为之一变!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