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雨幕茶糜香

1个月前 作者: 沧海不笑
第363章 雨幕茶糜香

第363章 雨幕茶糜香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已宴请过甄家女眷,并迎送出府,那位甄三姑娘临走时,还念叨让迎春帮着她向贾琮求字。

只是贾琮突然被传召入宫,黛玉、迎春、探春等姊妹都心中一直牵挂。

贾政听到消息也很是关注,他日常出入工部官衙,知道最近神京官场多有动荡,推事院四处缉捕官员下监问罪,朝廷内外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贾琮突然被传召入宫,担心会生出什么变故。

贾母便让鸳鸯去东府等着,等贾琮回府就到荣庆堂说话。

贾琮从宫中返回时,已过未时,跟着鸳鸯来了荣庆堂。

贾政闻讯也到了荣庆堂,黛玉等姊妹便回避到碧纱橱后等待。

贾琮进堂后,发现贾母、贾政、王夫人等都在座。

而派遣一个五品火器司监正,到陪都组建火器司分部,也几乎和其他司衙完全没有关系,属于非常孤立和寻常的火器司内务。

贾琮对贾母说道:“此处下金陵,只是火器司例行公务,说是优差也不为过,都是些平顺寻常之事,并无风险。”

贾政连忙问道:“琮哥儿,圣上突然召你入宫,所为何事。”

二是吏部调配充实考功司官员,联同户部、兵部、五军都督府等衙门,对神京市舶司、金陵卫等有关司衙官员,进行考功论调。

这样的一道圣旨,便是想引其他人瞩目,或者让他们联想到其他什么东西,似乎都不怎么容易。

贾母听了这话倒是放了心,既然是平顺的优差,那便是好事,省的贾琮去金陵又闹出什么事,在金陵老亲口中又生出什么不是来。

这件事曾闹得贾母很没面子,贾母心中还一直记着呢。

贾母可是没忘记,上次金陵水监司大案,金陵史家的两个子弟受牵连入狱,史家人去找贾琮,希望他能出面救助。

方才他宫中与嘉昭帝奏对,便提出采取外松内紧之法,即便派他入金陵协查案件,明面上也需淡而化之,尽量不生波澜。

贾母问道:“你上次下金陵,不是断案拿人,就是绞杀东瀛人,连金陵老亲也没少得罪,这次过去不会又折腾出风险吧。”

神京教坊司琵琶色杜清娘的弟子,教坊司琵琶乐伎邹敏儿,被礼部下谕派遣至金陵教坊司,选购江南乐女歌伎。

一是经过推事院侦缉结果,吏部和大理寺八名官员涉及考功舞弊,着即捉拿下狱问罪,审讯后涉及舞弊人员,一律严惩。

在贾琮出宫第二天,这三道圣旨在当日早朝宣诏,没用多久时间,三道圣旨的内容朝堂内外皆知。

但她们都是有些见识的闺阁,知道贾琮少年得志,为人瞩目,圣眷正隆,要像宝玉那样富贵闲散度日,是绝不可能的,总免不了操心奔波。

而在这三道圣旨之后,其他发生神京城的细枝末节之事,会被人注意到的,其中可能性就更低了。

便说道:“圣上要在金陵开办火器司分部,主理火器推广整训,招揽沿海西夷格物名士,让我不日下金陵主理。”

特命工部火器司监正贾琮,入金陵组建陪都火器司分部,主导江南火器整训,寻访西夷格物名士,培植新学交流勾兑。

只是在以后的几天,宫中依次颁发了数道圣旨。

所以对贾母等人说起此事,自然是轻描淡写,冠以优差美差之名。

贾政听了抚须笑道:“如此便正好,琮哥儿不知要去多长时间,可不要耽搁了明年的春闱。”

能进火器司的不是业有专精的匠人,就是西夷格物名士,除了贾琮和刘士振之外,火器司中连科举正统出身的官吏都极少。

第一道圣旨涉及八名吏部官员入罪,朝野哗然,并在神京引起不小波澜。

……

三是金陵为大周陪都,江南六州一府中枢,海贸远夷聚散之地,为外防海贼倭寇之患,内承格物新学之兴。

因此,火器司事务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很强,几乎不和其他司衙发生交集。

第二、第三道圣旨所谕,事项皆在千里之外的金陵,在神京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只是面上也不好多提这事,因为贾母心中有些忌讳,这孙子命数太硬了些,几月前史哲因抗拒皇帝新政,被夺职罢官,被发配琼州……。

可愣是被贾琮拒之门外,连面都不见,结果一个史家子弟,因酷刑死在锦衣卫大狱,另外一个也被定罪发配。

虽火器司这两年名声不小,但终究是个有些冷僻的匠技衙门。

或许第二道圣旨传到金陵会引起些波动,不过相关官衙官吏考功论调,属于常有的吏治实务,也不算什么突兀之事。

当初史家神京七房史哲太太,还特地和贾母哭诉此事,因为那死于狱中的史家子弟,就是七房至亲。

黛玉见贾琮从辽东回来,不过两月时间,就又要南下金陵公干,心中有些黯然难舍,迎春和探春等也都闷闷不乐。

我的宝玉都快过舞象之年,到如今竟还不能进学,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最多在金陵官场之上,会上演一出有人欢喜有人忧大戏而已,而对金陵以外的地方,几乎是毫无影响。

比如五军火器营火器兵,这几日进行整军,马上要进行例行换防,一千名火器兵,已分批开拔九边驻防,辽东火器营老兵将返回神京休整。

贾琮在乾阳宫与嘉昭帝、顾延魁、韦观繇等人,就金陵之事奏对商议许久,期间涉及许多谨慎布置,自然不好对人言。

至于第三道圣旨,在很多人眼里是最寻常的,说是与人无尤也不为过。

贾琮笑道:“圣上派我下金陵,并不是常驻,只将金陵火器司分部架构搭建,诸般事务开始推行,便可返回神京交旨,不过两月即回。”

自从那日贾琮出宫之后,除了顾延魁和韦观繇,无人知道当日贾琮和嘉昭帝,关于稽查金陵要案的奏对内容。

神京火器工坊突然加紧了营造进度,必须在十日后,完成五门新型红衣大炮的铸造,具体用途和去向不详。

王夫人听了心中便扭,这小子还真得皇帝看重,事事都派他出皇差,还每次都不走空,回来多半就升官拿好处,也没个消停。

而各官衙不时有中下层官员,收到礼部选调公文,隔三岔五的启程,向着南方那座大周龙兴之都,奔赴他们仕途的新里程。

火器司监正贾琮,接到组建陪都火器司分部的圣旨,忙着筛选火器司南下人员,进行各种临行准备。

与其他奔赴金陵履新的官员相比,他倒是显得不紧不慢,因为圣旨未定明确南下日期,只有妥善相机等谕示,所以行程并不紧急。

在那些暗涌的波涛之下,这些让人难以辨识的潜流,他们奔流的方向,都是千里之外有虎踞龙盘之名的古城。

……

宁荣街,伯爵府,贾琮院。

夏日风雨交织淅沥,飞檐翘角之下,青黛色的筒瓦上,雨水千丝万缕流挂成帘幕,落在阶下青石,飞花溅玉般砸碎。

空气中飘荡着,夏日宜人的清凉。

书房之中,英莲俏脸娇美动人,眉头胭脂点红,璀璨夺目,正细心研磨古墨,歪着头看贾琮正在挥毫疾书。

那位甄三姑娘走的时候,请迎春帮着向贾琮求字,贾琮并没见过这位女子,不过迎春已应承,他自然不会让自己二姐落空。

他提笔写下开头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突然想起迎春说过,那甄三姑娘是个极出色的,虽是闺阁女子,却有卓然巾帼之气,气度举止很有些不凡。

而且她还特意和迎春说过,她独爱贾琮这首临江仙。

本来那日甄家太太,还想见一见贾琮,遇上那日他正好入宫,这才没机会相见。

关于这位甄三姑娘,在亲近老亲中有不少传闻,那日荣庆堂拜会之后,迎春等从老太太那里听说了不少。

她在甄家女儿中行三,却不是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的女儿,而是甄应嘉的弟弟甄应泉的嫡女。

这位甄三姑娘从小品貌出众,是甄家小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幼年时曾入宫陪伴甄老太妃多年,深得老太妃喜爱。

因为这个原因,甄三姑娘很得家中长辈器重,且从小与一般闺阁女子不同,不喜女红,博览群书,胸有锦绣,不输男儿。

甚至甄家在金陵不少生意,背后都是这位甄三姑娘在打理,是个非常能干的女子。

……

贾琮写完了字,又去拿了装裱的家伙什,让英莲给打下手,亲自给这幅字进行装裱。

这是他从前世带过来的家传本领,做起来非常轻车熟路。

自从知道贾琮奉旨下金陵公干,院子里的气氛也变得有些不同,所有人变得忙碌起来。

正房内芷芍穿着浅绿色上衣,浅蓝色里衣,眉翠鬓青,背修腰细,神情清雅恬静,韵致迷人。

满头秀发只是整梳成一条辫子,并无任何钗簪,一幅家常随意打扮。

她在陆续帮贾琮收拾行装,因时间还不算紧迫,倒是有不少时间慢慢整理。

院子的走廊上,一座红泥小炉中烧着银霜炭,五儿正蹲在小炉前,用文火炖一盅枣泥白果碧梗粥。

玉掌中一柄铜勺慢慢在瓷盅中搅拌,甜润烟晕的白气腾起,衬的娇弱俏丽的小脸,异常灵秀动人。

晴雯在帮贾琮新作件月白软烟罗长袍,蓝色右衽上需要刺绣镶边,还要做一条深蓝色玉扣腰带。

两年前晴雯和贾琮去过金陵,知道金陵的夏天很是闷热,这种上等的软烟罗料子,夏天穿着最是轻巧阴凉。

满府的人都知晴雯的女红针线顶尖,迎春是常给贾琮做衣鞋的,女红针线精细妥帖,却还比不上晴雯的针绣灿烂。

只是半天的时间,晴雯就在右衽上刺绣出清雅秀美的套纹,整件长袍虽没做完,却已有亮人眼目的神采。

上次贾琮去金陵时,带了五儿和晴雯同行,也是在那一次,贾琮救了英莲,找回了芷芍。

金陵对她们每一个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

等到贾琮将刚写的字装裱好,又找了一个锦盒装了,打了雨伞便去了迎春院。

……

贾琮刚进迎春院,在正屋外的连廊中,发现绣橘和黛玉的丫鬟雪雁在说话,便知道黛玉也在这里。

进了屋子,果然见迎春和黛玉正在对弈。

黛玉好琴好棋,园中姊妹之中,除了贾琮之外,经常和迎春对弈的便是黛玉。

迎春见他进了,笑道:“琮弟手上拿的什么东西?”

贾琮笑道:“那位甄三姑娘和二姐求字,我刚写裱好了,改日二姐让人送去。”

黛玉放下棋子,接过贾琮手中锦盒,取出那副字细细欣赏,笑道:“三哥哥的字越发老辣,怎么就写这么好了,明儿也给我写个帖子。”

贾琮微笑道:“这有什么值当的,妹妹想要我写字,多少我都写给你。”

黛玉听了这话,抿嘴微微一笑,重新把那副字收好,放进了锦盒。

迎春说道:“琮弟,过些日子伱就要下金陵,我和老太太说过,到时候接林妹妹和三妹妹到东府住,可以陪陪我呢。”

贾琮说道:“那敢情好,不然我出门了,二姐姐一个人也无聊,我这就让人把两位妹妹的院子清扫,日常用的东西也要归置。”

迎春笑道:“这些事情,哪里能让你们爷们操心,中午我就吩咐下去了。”

三人又说了些闲话,外面的雨一直没停,天色变得有些昏暗,黛玉便要回府,迎春让府上的婆子丫鬟送黛玉回去。

贾琮却说不用麻烦,自己送黛玉回西府就成,又让雪雁打着一盏明瓦的灯笼,在前面照路,自己打伞和黛玉在后面跟着。

迎春走到院门口,看着贾琮和黛玉撑伞同行,在雨幕之中渐渐远去,前头明瓦灯笼的光芒,将两人的身影映在雨水润泽的路面上。

迎春有些会心的微微一笑,便回了院子。

似乎有一种异样的默契,雨中的两个人都放慢了脚步。

黛玉突然说道:“三哥哥,你那日可巧入宫了,不然就能见到那位甄三姑娘了,可是个妙人,生得是极好的,你没见到可惜了。”

贾琮笑道:“人家是外家未出阁的姑娘,怎么能让我见到了。”

“那可不然,那位甄家太太让老太太叫你来见,你如在家,必定就见到了,你现在名声在外,可是稀罕得很呢。”

贾琮笑道:“果然是生的极好。”

黛玉有些吃味,说道:“这还有假,姊妹们都见了,果然是个极好的,哼,你这次去金陵公干,说不得就见到了,说不定人家稀罕你。

不然她家太太怎么不见宝玉,单单要见你。”

雨幕中光线昏沉,只有雪雁手中明瓦灯笼,透着莹黄通明的光芒。

贾琮回头看了眼黛玉,闻到一缕醉人的女儿香味儿,见她的脸庞映在灯光中,娇美无暇,肤光莹润,皎皎如月,如真似幻,不可方物。

便逗她道:“除非她生成妹妹这般摸样,不然那里算什么极好,还不羞死。”

黛玉俏脸一红,心里却有甜意,微嗔道:“三哥哥现在也油嘴滑舌,就知道哄人,我可不听你的鬼话。”

贾琮微笑道:“我说的可是真心话,天底下比妹妹生得还好的,还真是没见过,再加上姊妹从小一起长大的,更找不到第二桩了。”

黛玉妙目流转,回头看了他一眼,微笑道:“虽知道你说好话哄人,不过我爱听,就盼你以后,别忘了今日之言,我就心满意足。”

黛玉又叹道:“我也好些年没见父亲了,要是能跟着三哥哥一起回南就好了,可惜你做的是京官,一时的皇差,总还要返回神京。”

话语中颇有遗憾不平,此时雨幕渐渐变得有些密集,将黛玉后面的话,遮蔽得有些模糊不清……。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