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刘武周

1个月前 作者: 风天玄
第30章 刘武周

第30章 刘武周

【武德元年,和宋金刚联系的魏刀儿被窦建德所杀,部下也被收编,而宋金刚不敌窦建德,于是投奔了刘武周。刘武周十分看重宋金刚,将军事都交托给了他。

武德二年三月,刘武周接受了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让他领兵两万(一说三万)入侵并州,其后又联合突厥攻破榆次、平遥、介州;而李渊派去抵挡的李仲文、姜宝谊、裴寂都战败了,驻守并州的齐王李元吉携带妻妾连夜奔回长安,弃州而去。

及至十月,刘武周已经攻下了李唐起家的晋阳,以及晋州、龙门、浍州等晋地大部分地区。】

宋朝,开宝元年。

虽然早就知道了情况,但赵德芳还是忍不住道:“这个齐王李元吉,实在是……”

赵德昭几人都明白他的未尽之意,而且这事儿还不能多想,一旦多想,就忍不住联想,一开始联想,就会想到大宋的那群完犊子玩意儿们……

不能细想,不能细想。

于是赵德昭转移了话题:“此次唐朝确实颇为危险,还是多亏了唐太宗及时站了出来,力挽狂澜,打败了刘武周。”不然,就依着当时长安震动、甚至想要扔掉河东不管的情况,日后有没有唐朝还是两说。

隋朝,开皇十八年。

看到唐朝居然连自己的龙兴之地都给丢了,不由大为震惊:“现在唐朝也就下辖关陇和河东一带,他派遣的什么人去守卫河东的?怎么连晋阳都能丢了?大部分地区都不保?”

独孤伽罗则是充分展现了对李元吉行为的嫌弃之意:“作为亲王之尊,一地长官,这李元吉居然扔下城池连夜逃跑,哼。”也不知道李渊到底是怎么处理这个儿子的。

“只不过,怪不得李世民最终会成为太宗,此次事件大约还是他去解决的,而那些地方归降的人,只要是将领,恐怕有不少都会跟随他征战。”这既是他威望和功绩的来源,也是他积累势力的来源。

【消息传回长安,朝廷震动,李渊甚至下达了想要抛弃河东、仅仅守住关中的手令。

关键时刻,李世民上表,先是诚恳说明了河东、晋阳的重要性,接着又自请带兵,平定刘武周。于是,李渊将剩余的关中兵马全数委托与李世民,命他抵御刘武周。

十一月十四日,李世民率兵自龙门踏过已经冰冻的黄河,屯兵于柏壁,与宋金刚相对峙。】

汉朝初年。

刘邦遇到过无数危急时刻,见过了许多大风大浪,唐朝这样对他来说都不算最险要的。但是,毕竟唐朝的情况有所不同:“差点要夭折了啊,这个唐朝。”

“不过,”他眼中精光一闪,“怪不得这个二子日后会是唐朝的太宗,这种情况,李渊这个开国皇帝都想要放弃,李世民却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威望又会是何等水平?”而且,李世民的野心,也该不断发展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清朝一贯看重自己的龙兴之地,甚至禁止汉人移居当地,只为了保存那块“满洲传统净土”。

康熙也开口强调:“大清的龙兴之地,切忌满汉混杂,一定要保持满族的文化风俗。还有,决不可想着,遇到强敌,就将满洲拱手让与他人!”

太子带头回答:“皇父,儿臣们明白,龙兴之地是我大清的命脉所在,自当不可让与他人。”

其余皇子们纷纷附和。

……

多年后的某个清朝时期。(此处没有天幕)

高居上位的人莫名打了一个喷嚏,感觉有些冷,左右侍从急忙为其披衣盖毯。

【此时,情况对李世民来讲并不友好。

一方面,刘武周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地区,士气正隆,而己方却因为接连丢失土地而有些人心惶惶。

另一方面,此前唐朝在刘武周来袭时,已经先后派出四次军队抵挡,也就是说唐朝已经丢了四次援军了,那么此时的关中所有兵力,必起刘武周也未必有多大的优势。

对此,李世民的选择是休兵秣马、收拢百姓和粮草,大军坚守不出,与此时坚守绛州的唐军互为犄角,只让非主力部队在空余时间出去突袭。】

明朝,洪武年。

见李世民又开始驻扎城内、坚守不出,朱柏就把目光投向了此时也在殿中的耿炳文。

耿炳文先是看向朱元璋,见他示意,这才开口解释:“唐太宗的守城并非纯粹的守城。如神迹所说,当时情况对唐军其实非常不利,”

“那就是他要再次消耗敌人、积累自身?”朱柏联想到之前的浅水原一战,李世民同样有过坚守的情况。

“不止,当时唐太宗并未派人出动骚扰,而此次他让非主力出动,他是在建立自己作战的节奏,同时尝试打断或者打乱刘武周的阵脚。”耿炳文说道。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作战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能够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这并不是说己方与敌方互不相干,而是说在作战过程中,“我”要找到自己作战的节奏,有自己的步调,而不是一味被敌人牵着鼻子跑,“我”必须要掌握主动权。

之前唐军屡次败退,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始终被刘武周牵着打也是一个原因,刘武周攻打一个地方,援军就去支援一个地方,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曾有过提前的防御或者攻击。如此一来,始终都是疲敝之师,也始终不能占据主动。

而真正优秀的将领,大多都能打出自己的节奏,更顶尖的人,则是不仅能打出自己的节奏,还要让敌人每次都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而在掌握主动权方面,李世民能称为“节奏大师”。】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赞同地点头,打仗就是得有自己的节奏才行,始终跟着敌人跑,那能有什么结果?八成只能被敌人牵制地死死的,最终不是被遛死,就是被引到预定的地点打死。

在战场上,主动权是很关键的,这个主动权不是指发动战争的主动权,而是战斗过程中的主动权。

可惜,当时守在并州的唐军中,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不是很多,而意识到这一点又能有自己节奏的又再少一些,最后既能意识到、又能有自己的节奏、还能引导敌人进入自己节奏的更是凤毛麟角。

他叹了口气,转头开始和李承乾说话:“高明,这点你一定要记住、并且能够理解,”他摸了摸儿子的头,“掌握主动权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战场,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耶耶希望你能够掌握自己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去做事情。”

李承乾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念了念:“这句话倒是颇为通俗,不是那等高深拗口之语。”

而一旁的霍去病、卫青更是对这句话在战场上的真实性感受颇深。

“臣就是掌握了主动权,”霍去病开口,他可不会等着匈奴来袭再作反应,虽然没有形成理论,但他一向都是主动向着目标出击,实打实地掌握每一次主动权。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