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松锦之战提前,南方加快进城

1个月前 作者: 炖烂的肉汤
第232章 松锦之战提前,南方加快进城

第232章 松锦之战提前,南方加快进城

细雨霏霏扬扬,一个女人在雨中骑马而过,全程飞奔。

唯有在岔路口的时候,她会跳下来拦住路人,“请问……你们有没有见过一队人马从此经过,其中一个这么高的人,长的剑眉星眸、清新俊逸……对……”

她一边比划,一边问询。

等问完之后,再次跳上马匹朝着一个方向狂奔。

“祝永淦,你跑不了的……”

……

皇宫之内,朱常淦来到军机处的时候,正好是孙承宗当值。

“孙阁老,这都晌午了,怎么不回去用膳?”

“回陛下,这几日南方诸省大战正酣,在家中用膳和在这里用膳毫无二致,还不如在此,还能顺便听一下军情。”

朱常淦在后世就喜欢这玩意,孙承宗就是一個著名的棋手,许多人以为他只是擅长围棋,其实在象棋上也是极高的造诣。

而恰逢湖南士绅曾国藩祖制的团练击退了太平军,成了满清维持地方与朝廷之间的重要军事基石。

朱常淦坐了这几个月的皇位,突然有种怡然自得之意了。

朱常淦笑了笑,“孙阁老似乎对江南的战局有什么理解?”

锦州守城主将为昔日袁崇焕帐下大将、征辽先锋大将军祖大寿,其所率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蒙古人,城既被围,遂起叛心,秘密与岳託联系,填补护城河,毁坏城墙,明朝的外援给养都断绝。

王承恩此时已经将象棋给拿了出来,铺在了桌案之上。

不过,一旦熟悉之后,他的底蕴便会慢慢显现出来。

士绅在王朝末年的崛起,在每个朝代都是这样,满清末期同样如此。

大多数民众在此时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在思想方面根深蒂固的。

朱常淦看着棋局,说了一句,“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听说近来有不少人去阁老府上拜会?朕很好奇,孙阁老与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加强对地方的约束能力,才能处于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

朱常淦一边和孙承宗下棋,一边聊着南方的形势,在分析着团练这个政治半变革对朝政的影响。

“陛下之技法只在臣上,非臣故意让棋。”

尤其在发展到后面,这些民兵甚至可以硬刚流寇,这就说明这些团练的潜在威胁是极大的。

关键招兵方式则是以个人领导以及影响力依靠在这些财主上的一种组织力。

而江浙士绅更多依托于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儒家学派的追随者,而由团练组织起来的民兵,更多是为了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

孙承宗目光猛地一凝,连忙行礼道:“陛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臣也只是告诫他们,让他们不要逆水行舟罢了。”

朱常淦吸取教训,加强税务部门,比如廉政司的强势介入。

朱常淦看着信中的内容,眉头不断的皱起。

“哦?”朱常淦猛地站起来,“快拿过来。”

别人不知道,但他朱常淦知道,后世的满清之所以重用团练,其中很大的问题就在于绿营和八旗军没有战力,无法击退太平天国。

一个小黄门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高举着手中的战报,脸色惊恐地说道:“洪承畴与满清交手了。”

孙承宗口中有一半是真的,朱常淦是后世的打法,相比有明一代,许多打法要更复杂的多,面对朱常淦“新颖”的下棋手法,一时之间有些难以招架也属于正常。

“来一局!”

因为团练在成为地方的主要组织机构以后,乡村事务则被视为地主阶级能够控制的,朝廷对于他们的控制越来越小,而对于地方武装的约束能力也越来越失去控制,很容易造成最后军阀割据的场面。

“满清兵马在锦州城外筑起座营垒,环城相列,在营垒外深挖壕沟,树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

……

“报!陛下,辽东急报!”

其中不少还是地方贪腐成性的官员所掌控,这些人与一些秘密军事团体和土匪有着必然联系。

王承恩此刻已经从小黄门的手中将战报给接过来。

象棋从北周就有了,到宋朝得以广泛的流行,到了有明一代技术更是得以极大的提高,所以在民间有不少的好手。

朝堂如局,治国如弈。

“埃,不必如此紧张,朕就是闲聊几句罢了。”朱常淦摆手笑了笑,“来,再来一局。”

朱常淦大笑着起身,“孙阁老,朕可是听说你曾周游河北、山东等地,打败当地有名的棋手,你不要总是让朕嘛!”

就在这时,孙承宗看着棋盘苦笑了一下,“恭喜陛下,又下一城!”

朱常淦也从陕西、陕西的这些团练之中,看到了一些极大的隐患,无论是重金悬赏还是为了维护自己土地的利益,都甘愿服役保家卫国,成为军队的雇佣兵,这都是曾经地方武装的军事力量。

“不,过河的卒子成大器,还是要杜绝的好。”朱常淦往前推动了一枚过河卒。

此事为祖大寿侦知,欲计擒叛军首领,无奈行事不密,反被叛军窥破,抢先与明军交战,岳託闻讯后,趁势攻城,内外夹攻,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兵攻占锦州外城祖大寿难以支持,只能退入内城坚守……城中粮草,仅能维持半个月。”

“陛下,臣以为没有必要下如此重手,他们不过是一个小卒子。”

否则他们一旦发展起来,必然是比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更大的灭国坟墓。

这是朱常淦不能忍,必须打掉的真正原因。

“豁~”朱常淦看着战报上一个个字眼,有种熟悉的感觉。

怎么有着松锦之战提前打响的感觉?

他看完之后,将军报交于一旁的孙承宗。

不得不说,多尔衮有着极高的战术嗅觉和素养,大明朝收服朝鲜和南方剿匪,他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干。

他吸取了过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并且知道大明将大量的兵力放在了南面剿匪,所以趁势制定了围困、强迫祖大寿出降的作战计划。

命岳托多罗贝勒等人在冰封之间,便领兵修筑义州城。

此地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实际上是建构建了一个攻锦的前哨阵地。

一旦开始攻击锦州,此地又是一个绝佳的后勤补给基地。

满清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将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完毕,并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驻锦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如此张弛有显,进退有纪。

而且进攻的时机把控的也极好,趁着大明兵力南下,兵临锦州,开始攻城、围城之战。

显然一切都是满清那边谋划良久的。

朱常淦让王承恩将地图拿过来,查看了一番之后,终于确定,松锦之战提前了。

与上次不同的是,因为大明五大营在南面战局势头不错,祖大寿这些日子也不断地对满清动兵,使得他们的粮草快速消耗,原本可以支撑一个月有余的粮米,如今不到半个月。

此时杨嗣昌本该过来与孙承宗换班,此时着急麻慌地跑了进来,先行行礼之后,说道:“陛下,如此情景之下,是否让洪承畴领着杨国柱、唐通、白广恩、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等速会兵于宁愿,解锦州之围?”

朱常淦盯着地图,坚定地摇了摇头,“不,写书信与祖大寿,让他坚持一个月。”

“另外告诉洪承畴,让他们暂且按兵不动,等真的五大营兵马北上,再配合而战。”

多尔衮围困锦州的目的,就是为了围点打援,前世松锦之战,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将大明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十三万兵马悉数歼灭殆尽。

此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这一世,自己既然坐在了这皇位之上,自然不可能让这一幕重演,“王承恩,给孙传庭下旨,让他半个月之内,肃清江南。”

“传旨给卢象升,让他做好战斗准备,另外之前准备好的两百门火炮和五千支火铳,也可以一并运送过去。”

“传令给洪承畴,让他派兵马前来接应,朕之前答应送他们的三百门火炮和八千支火铳以及弹药。”

“传兵部左侍郎李邦华进宫面圣……”

这些火炮、火铳不是最先进的,而是之前五大营用过,淘汰下来的。

之前朱常淦一直压着,没有给到边军,就是为了维持皇帝亲兵的震慑力,如今满清来犯,也是时候加强他们的战力了。

命令一道道地传下去,原本朱常淦还想着在春节之间解决掉江南的问题不迟,如今看来就不得不加快了。

皇帝一声令下,掀起的血雨腥风更甚以往。

……

江浙数百里的山野之间,雨将整片天地弥漫。

一座小镇上,人影如鬼魅一般在雨中挥砍,但很快有更多的官军冲出来,踏着哗哗地水声,大肆的挥砍。

混乱声,呼喊声,可疑人也的追逃,在这个小镇里不断的上演。

往往交手之间,便是乍然炸开的血腥。

江南士绅们在反贼、廉政司、宗藩弟子的几重压力之下,或许还能活下去,但他们将自己所有的家丁护卫全部投入进去,想效仿办团练。

却不料,这才是是真正的将自己步入了绝境。

私自练兵,罪同谋反。

官兵们除了镇压反贼流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将这些练兵的士绅。

私自练兵的一家逃逸至一座小桥,眼看就可以逃到船上的时候,却与一队官军相遇,陡然之间交手。

场面混乱不堪。

在火铳、长矛之下,士绅的家丁很快就被集中,一家人被逼向角落。

士绅也被人扎了一下,脸上皆是鲜血,显得极其可怖,有些绝望地喊道:“这才是真正的死局!”

很快,官兵们冲上去,长矛,钢刀,长枪,一顿乱捅。

地面便只剩下一堆烂肉。

惨悲怆的呼叫声四处不绝。

这些士绅们其实相比流寇,更加的不堪。

因为他们不像流寇一无所有,全家早已经在饥荒之中已经死去,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士绅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拖家带口,妻妾成群,而且一下子就是上百口人。

所以一旦被正面击溃,定然一哄而散。

士绅的家眷求饶乞命的有时数十人,有时百余人,但凡遇到官兵,不论人数多寡,全都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

其中的场面无法描述!

潇潇蒙蒙之间让人分不清方向,这样的雨无法冲散鲜血的味道,只能将那些尸身给浸湿,模糊地上一些可追溯的线索而已。

这样的天气也让地面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得以暂且的喘息。

……

而此时却有一队人马藏在一个贫民的小院之中,正是崇祯他们一伙儿人。

一路走来,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场面了。

“哎~想不到竟然是如此的光景。”

就连崇祯也不得不承认,朱常淦这一招的狠。

团练!

这个东西,压根就是朱常淦给江南士绅设的一个坑。

在河南、山西、陕西、四川办团练,却不让江南等士绅办团练,你们办就是谋反,我就有足够的理由出兵镇压。

崇祯的兵马也不过镇压了苏州和杭州两座府,而朱常淦却是要将整个江南给一网打尽。

听着外面渐渐清冷下来,崇祯突然有些可惜李自成他们。

这么多年,自己最能聊得来的,竟然是这么一个反贼,“可惜了……若不是这世道,我们或许可以成为朋友的。”

李自成口中只想要一个总兵,可终究能量太大了,接下来自己一旦“投降”大明的消息传出,闯王便又再次成了最大的旗帜,到时候振臂一呼,恐怕又有不少的追随者。

如此星星之火,怎可留下?

他们再次骑马朝着苏州而去,入眼所见,四处火光。

哭音成籁,凄凄惶惶,啼哭之声比比皆是,惨不忍闻,直到西方发黄。

崇祯咬了咬牙,“再苦一苦这些士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ps:算了一下,大概欠三章,我这周末尽量全给补过来,大伙儿也看的出来,这一卷也快完了,即将开启下一卷。

(本章完)

关闭